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翻譯賞析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翻譯賞析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如下: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翻譯賞析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淡雲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仙村夢不成。藍橋何處覓雲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前言】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這首詞寫於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任湖州(今屬浙江)知州期間。詞中描寫了酒後趕路的片斷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詞通過作者於江南水鄉行路途中的所見所感,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複雜感受,抒發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註釋】

⑴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

⑵雨暗:言陰雨時天色昏暗。

⑶著:同“着”。附着,附上。

⑷細草:尚未長成的草。軟沙:細沙。

⑸卯酒:早晨喝的酒。卯:卯時,相當於早晨五點至七點。

⑹“藍橋”句:唐人裴鉶傳奇《裴航》雲:相傳藍橋有仙窟,為唐裴航遇仙女雲英處。此處意謂自己沒有像裴航那樣的好運。

【翻譯】

陰雨時天色昏暗懷疑是夜晚,待到風把雲吹散,迎來的就是晴天。淡雲斜照山頭逐漸明亮,一路上踏着細草軟沙,馬蹄輕快。早晨酒醒後還是有些睏意,酒意還沒醒透,仙村夢遊是不成了。藍橋何處可以找到雲英?只有多情的流水,伴着我向前流淌。

【鑑賞】

在王安石推行變法的年代,蘇軾的不同政見,毫不掩飾地從他的筆端流瀉出來。他捲入了北宋統治階級內部極其複雜的新舊黨爭。隨着矛盾鬥爭的日趨尖鋭激烈,他不僅與變法人物的距離越來越大,而且自我意識到他們的不滿與威脅。於是自己請求外任,離開朝廷到杭州任通判。後來到密州,又調徐州,再改湖州。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府時,當時蘇軾並不知道即將發生“烏台詩案”。

上片首句描寫雨後初晴的景象:由於夜來陰雨連綿,時辰到了,不見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陣春風把陰雲吹散,迎來的已是晴朗天氣。“淡雲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陽光透過淡雲斜照遠處山色的'景象表達得貼切而有神韻。“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這一句寫得清新輕快,表達出作者春朝雨後乘馬行於溪邊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麗優美的山水人物圖。

下片借傳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遠。“卯酒醒還困”一句,寫作者早晨飲酒,仍感睏倦,非因路途勞頓,而是夜間尋仙夢境使然。“藍橋何處覓雲英”這一問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雲英之典故:唐人裴鉶所作《傳奇》中,有一篇題作《裴航》的小説,故事離奇曲折,略謂:裴航下第歸,與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詩,有云:“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及至藍橋驛,下道求漿,得遇雲英,雲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經歷訪求玉杵臼、搗藥服食諸曲折,終得結褵而昇仙。蘇軾此詞中所謂“仙村”,即指藍橋而言;所謂“夢不成”者,謂神仙飄渺不可求,故有“何處覓雲英”之感歎。最後,作者覺得路邊的溪水也還是有情的,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這首詞的結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與李煜筆下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這一無情的客體中賦予主體的種種情思,讀來意味深長,餘韻不盡。欲成仙而不得,從夢境回到現實,空對流水惆悵不已,這正是詞人孤寂、落寞、悽婉的心緒之寫照。從詞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靜而達”的因子,而無“超然玄悟”的神祕色彩。雖有夢境與幻覺,但終歸現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mxlo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