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王孫圉論楚寶》原文翻譯及鑑賞

《王孫圉論楚寶》原文翻譯及鑑賞

《王孫圉論楚寶》是春秋時傑出史學家左丘明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記載王孫圉論寶的故事。下滿小編整理的《王孫圉論楚寶》原文翻譯及鑑賞,歡迎閲讀收藏。

【作品介紹】

《王孫圉論楚寶》講的是在春秋時期,外交也是一種戰場,運用好外交辭令甚至能獲得在戰爭中得不到的榮耀。楚國使臣王孫圍在晉國的宴席上議論楚國珍寶的談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原文】

《王孫圉論楚寶①》

出處:《國語·楚語下》

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②。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③對曰:“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

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④。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敍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説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⑤。又有藪曰云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⑥;所以共幣帛,以賓享於諸侯者也⑦。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而國民保焉⑧。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⑨?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明王聖人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⑩;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⑾;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⑿;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⒀。

【註釋】

①王孫圉(yǔ):楚國大夫。

②聘: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問候。 定公:晉頃公的兒子。名午。公元前511年至前476年在位。 饗(xiàng):用酒食招待人。

③趙簡子:晉卿趙鞅,又名志父。 相(xiàng):贊禮者。這裏指在禮儀中輔佐國君。 白珩(héng):楚國貴重的美佩玉。珩,佩玉的一種,形似磐而小。

④觀射父(guàn yì fǔ):楚國大夫。這句的意思是説楚國以賢為寶。 訓辭:指古代使節往來,相互應對的言詞,即外交辭令。能訓辭,是説能夠不失體面地應付,以交結諸侯。 口實;話柄。

⑤左史:官名。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記功,右史記言。一説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春秋時楚晉兩國都設有左史。 倚相:人名,當時任楚左史。 物:事。 上:指天上。 下:指地下。 説;通。“悦”,歡喜。 道:通“導”。痛:恨。

⑥藪:湖澤。雲連徒洲;即雲夢澤,在今湖北監利縣北。金:指銅、鐵等金屬。 箭:箭竹。 龜:占卜用的龜甲。 珠:珍珠,古人認為珍珠可以用來防禦火災。角:獸角,用來做弓弩。齒:象牙,用來做珥。皮:虎豹等獸皮,用來做茵鞬(車墊子和馬上盛弓器)。 革:犀牛皮,用來做甲胄。 羽:鳥羽,用來裝飾旌(一種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子)。 毛:犛牛尾,用來裝飾旗杆頂端。 賦:兵賦,軍用物資。 戒:防備。 不虞(-yú):意料不到的。虞,意料,預料。

⑦共:同“供”,供給。 幣帛:玉帛,古人用來饋贈或祭祀的禮物。 賓:以賓客之禮招待。 享:以食物招待人。

⑧好(hǎo):喜愛。 幣具:禮物。

⑨玩:玩弄的東西。 何寶之焉:原選本無“之”字,今據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國語》補。

⑩聖:原選本作“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國語》作“明王聖人”,今據改。

⑾玉:指祭祀用的玉器。 庇廕:保護。

⑿憲:顯示,表明。 臧否(pǐ):吉凶。

⒀譁囂:喧譁。這裏指響聲。 蠻、夷:我國古代對南方和東方各族的泛稱。這裏是王孫圉的謙稱。

【譯文】

王孫圉到晉國訪問,晉定公設宴招待他。趙簡子禮服上的佩玉相觸發響,到席間擔任儐相。他問王孫圉道:“楚國的白珩還在嗎?”王孫圉回答説:“還在。”簡子説:“它作為寶貝,有多大價值呢?”

王孫圉説:“我們不曾把它當作寶貝。楚國所視為寶貝的,叫做觀射父。他善於辭令,因此,能到各諸侯國辦事,使人家無法拿我們國君作話柄。又有左史倚相,能根據古代典籍,來説明各種事物,時時對我們國君提供前人的成敗事例,使我們國君不忘記先王的業績,他還能上下博得天地神靈的歡心,順應它們的好惡之情,使神靈對楚國沒有怨恨。此外,又有一個大沼澤,叫做雲連徒洲,那是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等物產的來源。這些物產可以提供兵賦,預防意外事件;可以作為幣帛,供招待和饋贈諸侯之用。如果諸侯喜歡這些禮品,再用辭令來加以疏通,有了預防意外事件的準備,又得到天神的保佑,我們國君也許可以不得罪於諸侯,而國家和人民也得以保全了。這些才是楚國的寶貝。至於那白珩,不過是先王的一種小玩意,它有什麼可貴的呢?

“我聽説國家的寶貝,不過六種:有才德,能創造,評判各種事物,並能輔佐治理國家的人,就把它作為寶貝;玉器足以保證好年成,使它不受水旱災害,就把它作為寶貝;龜甲能表明吉凶,就把它作為寶貝;珍珠足以防禦火災,就把它作為寶貝;銅、鐵金屬作成武器,足以防禦戰亂,就把它作為寶貝;山林湖澤足以供給財物用品,就把它作為寶貝。至於那聲音喧囂的美玉,楚國雖然是落後的蠻夷之邦,也不可能把它當成寶貝的。”

【講解】

在春秋時期,外交也是一種戰場,運用好外交辭令甚至能獲得在戰爭中得不到的榮耀。楚國使臣王孫圍在晉國的宴席上議論楚國珍寶的談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王孫圉訪問晉國,晉國趙簡子自以為中原大國,富有人力與財富,看不起與蠻夷同類的楚國。因而,他在宴席間故意擺弄玉珮,驕狂地探問楚國寶玉白珩的價值。對於這樣沒有禮貌的問話,王孫圉先是淡淡地答以“未嘗為寶”,一下子將趙簡子問話抹倒,然後發表了一大番議論,從而指出只有對國家有利的人才和物產才是珍寶。王孫的議論顯出楚人的思想境界決不低於中原,直羞得趙簡子無言以對。這場辭令的交鋒中,孰優孰劣已顯而易見。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文言文閲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解析】

國家應把什麼當作寶?這是本篇討論的主題。趙簡子把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佩玉當作寶;王孫圉則認為,國家的寶是人才;其次是對國家和百姓有利的事物,玩物不能算寶。重人才還是重玩物,正是一個國家能否強大的關鍵。

王孫圉雖然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但他對於寶物的見解至今還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一個國家應該看重什麼呢?是人才,是土地山水。因為古代認為某些玉石,烏龜,珠寶具有靈氣,所以也被作為寶物,但是,純粹是裝飾品的白珩卻不在寶物之列。所寶唯賢,是本文之主論。這就與趙簡子形成鮮明的對照,簡子看重的是佩玉,在外國使臣面前有意弄得叮噹作響,想炫耀一番。文章前後照應,開頭寫趙簡子“鳴玉以相”,最後以王孫圉認為這是“譁器之美”照應。文章結尾雖然沒有寫趙簡子的反應,但我們讀了王孫圉的一席話,完全可以想見其尷尬之狀,是令人深思的。

【古今異義詞】

聘 出使訪問

幾何 多少

物 事

享 用酒食招待

賦 兵賦,軍事物資

幣 禮物

皇 大,崇高

拓展閲讀:

作品背景

楚大夫王孫圉到晉國訪問,晉定公設宴招待他。趙簡子身帶佩玉相陪,開口便問楚國的美玉白珩“其為寶也幾何?”王孫圉回答他,白珩只是“先王之玩”,不足以稱楚國之寶。楚國之寶是象觀射父、倚相一類的人才和雲夢澤、徒洲一帶的物產。從一個國家應該寶貴什麼的高度立論,歸結到“若夫譁囂(佩玉之鳴聲)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以此直刺趙簡子。

作品鑑賞

文章的開頭,“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首先以簡明幾筆交代了地點和場景,指出事情發生在一次宴會上,為事態的發展打下基礎。接着是對立面人物的出現。“趙簡子鳴玉以相。”作者在這裏用筆不多,卻言簡意豐,極為傳神。“鳴玉”二字,既表明要對方注意,又含有炫耀之意,概括地勾畫出趙簡子的形象,意欲挑逗對方的情態躍然紙上,確是凝練之筆。趙簡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發出聲響,是要詢問楚國之寶“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也幾何矣?”這兩句問話説明趙簡子所關心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有趙簡子的問,自然就有王孫圉的答。有問有答,以答為主,也體現出了《國語》的語言特色。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王孫圉的答辭,從整個意思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兩段。

第一段,寫王孫圉具體論述楚寶。開頭一句“未嘗為寶”,出口否定,有一句抹煞之勢。這是王孫圉對趙簡子視美玉為寶的肯定回答,和前面的“鳴玉以相”形成呼應,奠定了全文的基礎。王孫圉如此胸有成竹,沉着應對,就把這一正面形象的從容和尊嚴襯托出來。既然“未嘗為寶”,就必須進一步陳述,這句話承上啟下。王孫圉認為,楚國之寶是人才和物產,就人才而論有兩位。一位是觀射父,舊讀“貫亦甫”,這是外交方面的人才。因為他“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訓辭,外交辭令。口實,話柄,譏諷意。像這種善於外交,能夠維護國君威望的人,應該視為國寶。另一位是左史倚相,這是內政方面的人才。因為他“能道訓典,以敍百物。”訓典,先王的書。敍,安排、次第。並且他“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還能順導鬼神之情,得到神明的幫助、所以這種人才也應該視為國家之寶。不難看出,無論是外交還是內政,王孫圉的着眼點是,只要有利於國家和老百姓的人才,都是楚國之寶。這是陳述的主要方面,語氣雖然平談,但於平淡中見正氣,應對裕如,透着一種政治外交家的從容大度。接下去用一個“又”字,使陳述的問題一轉,重點在敍述雲夢澤一段。豐富的物產資源也是楚國之寶。雲夢澤盛產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一氣列舉十二種之多,可見雲夢澤確實是楚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它不僅可用來供給軍事上的需要,還可提供禮物奉獻於諸侯。總之,有了人才和物產這兩寶,充分發揮其作用,既對鄰國有益,本國也可以得到安定。論述楚國之寶,王孫圉縱觀全局,站在國家的高度。趙簡子卻以玉為寶,以奢華為榮,相形之下,孰優孰劣,高下立見,產生了兩種價值觀的強烈對比效果。這段的最後一句,“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焉?”又照應了前文,回到“白珩”上來,指出玩物非有用之物,不能視之為寶,是趙簡子觀物不審,儘管王孫圉所列舉的`人才和物產不能算是盡善盡美,但是從客觀上反映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進取精神。同時又從側面反映出了趙簡子追求奢侈的享樂思想。從當時的歷史狀況來看,這兩個人代表了統治階級中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一種是圖慕個人虛榮,是可鄙的。一種是重視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是可貴的。王孫圉的言論具有憂國優民的意識,表達了多數人的願望,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二段,寫王孫圉縱論國寶。這一段是王孫圉就“白珩未嘗為寶”的回答之後,言盡而意未足,作進一步闡述,和“鳴玉”針鋒相對。“圉聞國之寶,六而已。”這句話先概括論寶,富有氣勢,在意思上又推開一層,不僅僅限於楚寶,而是縱論國寶。在言詞上,用了四個富有表現力的排比句式,一氣呵成,氣勢逼人。而列舉的聖人、玉、龜、珠、金以及山林藪澤,又都是和上邊所論述的人和物相映照,使文章前後貫穿一致。最後一句:“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蠻夷,謙稱,意為落後。言外之意,趙簡子那種“鳴玉”的“譁囂之美”,楚國不視之為寶,而堂堂晉國卻以玩物為寶,恰是連蠻夷都不如了。發人深味,意旨顯明。前面趙簡子問得矜張,後面王孫圉答得閒淡,褒中有貶,柔中有剛,機鋒射人。

文章第一段敍述王孫圉則機智沉着,避實就虛,不直接回答趙簡子挑釁性的問話,卻細道“楚之所寶”,表明楚之寶乃是於國於民皆有裨益的“人才”和“物產”。其後予以正面反擊,楚之寶者,不是弄得丁當作響的白珩,含蓄而有力。第二段又深入一步,概談一國應以何為寶,及為何以之為寶的治國原則,再一次證明楚以“人才”、“物產”為寶的正確、高明。段末“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一句鞭撻力極強,反話正説,又一次嘲諷了單以佩玉為寶的趙簡子及晉國的庸俗、卑鄙。王孫圉以避為攻,以退為進,環環緊逼,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和自己國家的尊嚴,使醉心於個人虛榮的趙簡子無地自容。他企圖侮辱別人,反而弄巧成拙,自討無趣。

作者簡介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一説姓左,名丘明;一説複姓左丘,名明;一説左為官名,姓丘,名明。孔子同時代人。孔子曾以其言行為標準而自警,《論語·公冶長》:“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曾任魯國太史,後雙目失明,發憤撰述。司馬遷《史記》:“魯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他強調遵從周禮,主張維護舊制度。認為國家的興亡,戰爭的勝負,生產的豐歉,直至世族盛衰、個人禍福際遇等,都由冥冥之中的神祕力量所規定。他相信“天道”,但也承認人的作為。常把“天道”和政治或人的德行結合起來,以預言國家或人物的命運。從重人事的觀點出發,他進一步發揮我國古代樸素的民本思想,認為“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認為民心向背,是決定國家興衰成敗的重要因素。他肯定歷史評論對規範社會的意義。目前學術界對其生平及著述,尚無定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klm0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