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柴靜作品看見的讀書筆記

柴靜作品看見的讀書筆記

提起柴靜,很多人會想到央視的名牌欄目《東方時空·時空連線》,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聞調查》。我記憶最深的是她在非典期間,不懼個人安危、成功報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擊戰》等專題節目,成為著名的“非典前線”女記者。

柴靜作品看見的讀書筆記

我認為,在《看見》這本書裏着重記下的,不僅是那些新聞裏的人,也是她這十年裏的成長路程——從一個被別人批評後就會眼淚打轉的小女孩,到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從一個鐘情於圍巾,外表似鄰家女孩般清秀,到一個帶着林妹妹面具的、柔和的聲音中透露着堅持與不可退讓的央視主持人,內心似一片深海,鐵馬冰河,波瀾不驚,卻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從一個沒有名校的學歷背景、不是新聞專業出身的小會計到一個一線主持。她的目光總是執着的。説不清想要什麼,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個遠足的人,抬頭看看天,再低頭趕路。每每面對鏡頭,神情淡定,聲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靜的吧,似乎並不多話,亦不善身體表達。鏡頭裏,她只用最清簡,真實的新聞語言貼近事實。素粧出鏡時,清簡短髮,喜系圍巾,像個清秀的鄰家女孩。時常在現場,她坐在草坪上採訪,亦或面對面看着對方。柔和的聲音裏,每每透着堅持的,不可退讓。

也有人説她的採訪是“表演式採訪”,我卻不認同。也許作為記者,存在就是為了還原真相,正所謂“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可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她有的也只是真情的流露。如若一個記者在面對大地震的慘面表情冷漠、如若一個記者面對非典時目光呆滯,那麼,呈現給這個國家的,呈現給世人的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冷漠吧?世人會不會以為中國是個沒有感情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個沒有血肉的民族?

我喜歡的是“我關注新聞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而要想看見不為人知的故事,看見幕後的辛酸,看見事實看見真相,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一共有二十章,一章就是一個專題的採訪。二十章,二十個故事。柴靜以一個記者的身份向我們講述着她的經歷,那些社會邊緣的故事,記錄的不僅僅是社會,更是她的成長曆程。然而帶給我們的是感動,也是沉重。這些故事並不是刻意挑選的標誌性事件,也不是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面,他們只是那些留給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正如柴靜所説“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讀着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並不甚瞭解的新聞熱點,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描述的是非典時期的故事。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彷彿也浮現在眼前了。那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雖然每天清晨進校之前,都要被老師“觀察”一番,但老實説,自己一直認為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平凡的'文字中間,雖沒有過多的渲染感情的辭藻,卻能輕易帶我們進入那個大鍋一樣的北京,卻讓這段恐慌那麼真切。開始讀這章內容,我覺得柴靜是在揭露社會的黑暗是在傳播負能量,是在製作恐慌,但是後來,我想我是錯了。她是記者,她的使命就是呈現事實,不為人知的事實。她必須要用事實説話,敢説話,這個國家才能進步。央視並沒有強求柴靜做這期非典節目,甚至連她自己也不能確定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心裏就剩了一個念頭,我必須知道。”還記得那個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樓羣間的一塊空地,一個樓與樓之間的天井,加個蓋,就成了個完全封閉的空間,成了輸液室,發熱的病人都集中到這裏來輸液。二十七張牀幾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間只有一隻拳頭的距離。沒有消毒設備、沒有通風、沒有窗户,只有一箇中央空調的排氣口,把病菌傳到各處。而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沒有人關注,彷彿是被遺棄的另一個世界。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就是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柴靜獨自一人進入病區,承受着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我無法想象來到這個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氣。那沉悶的、帶着死亡的氣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蝕人的身體。病房中凌亂的被褥和四腳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對於一個記者來説,她很少感到恐懼:“有一些比這更強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儘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測量體温以確保自己並非感染了非典這樣的噩夢之中。

還有一章《沉默在尖叫》,講的是家庭暴力。這章中,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看見了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於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裏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但柴靜呈現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容忍與包容。就如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温柔,只是沒有被發現。就像李陽的妻子Kim對孩子説“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還有情還有愛。 《看見》是在披露真相。柴靜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良知和正義,將華南虎事件、學術造假事件、上海倒樓事件,剝絲去繭,從冰山一角還原一個個真相。就像在雙城事件中,開始我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但後來我漸漸理解了他們,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執着的東西。同性戀,這樣尖鋭的字眼,或許有的人覺得噁心,但當我們不再無知,當我們認識到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人會理解他們吧。我想我能理解。當文中的一個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時,給了丈夫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的眼圈濕潤了。對於很多事件,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但這些確實真真的發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幹涉它的存在。

讀《看見》,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着、流淌着。

標籤: 讀書筆記 柴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en4m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