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看見》讀書筆記(精選5篇)

《看見》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看見》讀書筆記(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見》讀書筆記(精選5篇)

《看見》讀書筆記1

《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可以讀完,這也許得益於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不同於尖鋭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説,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本以為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棒,但事實往往出乎意料,她在這本書中寫下的是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

從進入央視到陳虹之死,十年看見,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鋭、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稜角,温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將近一週,匆匆看完了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

在第二章《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温的呢喃,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程,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必須知道。”霎時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迴盪起她的話語“我摸着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第三章《雙城的創傷》裏,“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故事最後的無解給我們以一種無能為力,但更多的是真實。

第七章裏,《山西!山西!》頗有文藝範的開篇層層遞進引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環保一一污染。她用近乎於白描的語言,平鋪直述:“山西省長誰來幹,臨汾人民説了算”,“當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國土局的一個科長,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兩句話,給予人一種深深的共鳴。

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有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讀書筆記2

喜歡看見是因為敍述的人真實真情,喜歡聽這樣的故事,有生命張力的故事!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台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脱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敍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靜説:“《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

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的故事。

我喜歡柴靜,她的《看見》,讓我對現實的温暖充滿信心,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

這就是柴靜,低調,平和,不炒作,落落大方,絕不媚俗。

這是柴靜看見的理想國,也是我心中的理想國。

《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閲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這是個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的時代,聽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但願柴靜講的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吧。

《看見》讀書筆記3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採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温暖的跳動就是活着;雙城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只求瞭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採訪時並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裏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着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於,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着它;有時候,你把什麼放下了,不是因為突然捨得了,而是因為,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於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於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的壓力下,做到內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為,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着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胡適説:“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瞭解事件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於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座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看見》讀書筆記4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説的,彷彿也是對我説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温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説,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説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誌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脱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説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説,《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閲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讀書筆記5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和幾位老人的合照,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是柴靜。無意間,在網上看見這本書,思索良久決定了買下它,不為其他,只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為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實往往出乎意料,她在這本書中寫下的是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

從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鋭、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稜角,温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將近一週,匆匆看完了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

在第二章《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温的呢喃,更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務必明白。”霎時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迴盪起她的話語“我摸着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第三章《雙城的創傷》裏,“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向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故事最後的無解給我們以一種無能為力,但更多的是真實,柴靜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裏,《山西!山西!》頗有文藝範的開篇層層遞進引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環保——污染!她用近乎於白描的語言,平鋪直述講:“山西省長誰來幹,臨汾人民説了算”,“當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國土局的一個科長,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兩句話,給予了同為山西人的我一種深深的共鳴。

《看見》寫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維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引發了我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對一個個現實杯具的無奈與無能為力。我想“中國夢”就是想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世界,讓這些杯具不再重演吧,這是國人的夢,也是我的夢。終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夠的高度,為着這業奉獻我的熱血與生命

這是我的夢也是中國夢!

標籤: 精選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glwk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