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柴靜《看見》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1

終於讀完了。第一次讀這類書,做了很多筆記,需要以後慢慢消化。筆者的筆觸十分細膩,讀她的書,就像自己親臨其境一樣,有血有肉,讓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她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一切。對於我這樣,沒見過世面的人來講,着實是開了眼界了。看其他書,有些地方可以快讀,這本書快不起來,都是一字一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讀。最近事情特別多,把所有能利用上的空閒時間都拿來看這本書,終於看完了。

下面貼一段之前的感悟。

柴靜的書觸碰到了我的靈魂,大概是因為她所經歷的一些心路歷程,也是我所經歷的,從她的書裏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此前,我就一直生活在“當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自己和自己所面對的世界。雖然身邊就有一個憂國憂民的人,我卻一直不以為然,覺得他就是庸人自擾,現在感覺自己之前的很多想法和做法真是太愚蠢了,完全就沒有開化。在直面過生死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書裏的很多東西能讀懂了!在這之前,我可能根本不會看這樣一本沉重的書。過去的四十多年只成了一種存在,毫無思考和思想!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我,激發了我沉睡已久的心智。其中很多東西需要長久的消化才能吸收!

幾個事件穿起的一段心路歷程,讓我看到了筆者不斷的成長與思索,更看到了她背後那些人的智慧和胸懷,感覺自己這麼多年都白活了……

所有這些真實的事件,筆者的感受,青春的流逝與無奈,各種進退取捨,各種看見與看不見,各種衝突,逆反……書裏的每一個字都在敲打着我最深處的靈魂!

不會寫書評,只會寫自己的感受,我太佩服自己了!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2

看見是什麼呢?是迴應。

弗洛伊德曾説過,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死亡就是無迴應之地。

我覺得説得特別好,以前也聽到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在一間黑屋子裏大叫:“阿姨,和我説話,我害怕,這裏太黑了。”

“我説話有什麼用呢?你又看不見我。”

“沒關係,我雖然看不見你,但你説話就帶來了光。”

如果一個相對的弱者,他的任何需求都沒有人看見,他會覺得這世界愛他嗎?他又會愛這個世界嗎?

柴靜正是帶着一雙“看見”的眼睛,透過表象,看見了許多看不見的東西,迴應了許多需要回應的東西,也遇上的許多人,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性本色,然後努力成長、前行。

她説: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

或者説,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我們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探尋着什麼呢?

多少人走着走着就忘記了自己原來想要的,忘記了抬頭,忘記了回頭,也忘記了看看自己的內心?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3

在我上高中時,此書盛行一時,班裏有本《看見》輪流傳閲,封面都快被翻爛了。但喜好讀書的我卻沒借來看,因為我看書慢,怕耽擱了大家看書的熱情。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擔心此書展示的話題過“重”,社會現實的背面會讓我懷疑生命的意義,又擔心此書過“輕”,不能深入地去剖析“看見”的人生百態,只會在原本生活的掙扎中徒留些許感歎。

如今重拾此書,不是説我有夠成熟。而是我覺得我可以去承受社會中的灰色,甚至能夠接受了。“寬容的基礎是理解。”我想我能夠試着去理解這個社會,去理解我們腳下的土地,和我們看見看不見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向上的本能,卻很少有人有蹲下身子的勇氣。包括幾年前的我,不願意去接觸底層的生活,不願看見社會的寒冷。如果你足夠相信新聞聯播的美好,那麼就是盛世太平,而現在的我明白了這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罷了。但是很可怕的是,身邊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不去關注社會新聞,不去了解時局動態,不願意蹲下身子看看腳下的土地,而是越發精緻地利己,在意淫的美好中歡呼雀躍,極盡人世歡愉。我不知道為什麼,二十多歲的我們,失去了同理心,也失去了憤怒的能力。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4

《看見》這本書,很早我就看過簡介,一直沒有時間看。那時很心動的就是這個書名,作者看見了什麼,我能從這本書上看見什麼。只是看見這個詞在心理學裏也會用到,人人都渴望被看見,所以我對這對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書中記錄了作者她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和她身邊的人。她在首頁中寫道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她在書中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

我們很多人也像柴靜之前一樣,從開始的柔弱,文藝,慢慢地被現實摔打,從書本中的理想主義向現實的經驗主義轉變,變得厚重,踏實。經歷了地震和現實採訪,把頭腦裏的疙瘩揉出了韌勁。慢慢的作者的心也沉澱了一點。她寫道我就生活在這裏,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許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在書中記錄自己採訪開始是關注自己,對錯分明,戾氣,倨傲,後來慢慢能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真實了。這一轉變和鬆動讓她更有“人”味了。採訪不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是用來改造世界,只是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在採訪中她寫道第一次有了與對方討論的心態,因為我漸漸知道,有時候偏見的造成是利益和庇護,也有無知和矇昧。媒體重要的是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柴靜就是這樣如實的記錄下了她一路走來的十年曆程,感知着每個人真實流淌的東西。新聞記者有責任去記錄持任何一種觀點的人,評判是觀看者自己的事。

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要看見什麼?我們為什麼看不見?怎樣才能看見?什麼是真實,怎樣面對真實?

一、要看見什麼,看見自己,看見“人”,看見真實

翻書的第一面我就被一句話吸引了,看見就是看見真實的人。作者在書中寫道我們和他人的相同,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不光采訪,任何職業都是一樣,看見是什麼,是看見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是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要她生在這兒,這麼活着,我來到那兒,那麼活着,都是偶然。在哪裏生活都是一樣的,沒什麼生活在別處。人類只是個概念,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這輩子決定你悲歡的就是你身邊的幾個人。作者什麼時候看見自己了,從他人的評論中,從領導的敲打中,從她採訪一次次的記錄中,從她真實感受她身邊的人,真實發生的事情中,她漸漸地看到了自己,看見了人,看見了真實。真相自有千鈞之力。生和死,苦難與蒼老,都藴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入水中。書中記錄了她採訪了女囚犯等等邊緣社會人,敏感話題的`社會事件。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隻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在看見裏面柴靜採訪過,她寫道知道和感覺,是兩回事,要想了解他人,他人受之,我必受之。才能算真正瞭解一個人。那麼我如何能看見我自己呢,從生活中,從身邊的人中,從文字記錄的反思中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真實。

二、我們為什麼會看不見自己,甚至看不到別人,看不到真實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她寫道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誰都有年輕時候認識的侷限。我們時常有“自我”的存在。我們靠它保護,但又受到它的限制。我們都曾像柴靜那時候一樣,年輕,説道理的時候,往往都是説的應該如何,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內心只有倨傲,只有判斷,卻沒有對別人的感受。

她在《雙城的創傷》章節中寫道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我們在聽到自己經驗之外或者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意見時,臉上會流露出詫異、驚奇、反感、不屑,想通過提問去評判對方,刺激別人,想讓對方糾正,那種冷峻的正直裏暗含着自負。所謂專制,就是堅持是自己不會錯的想法。讓他人屈從自己,那麼他失去了看到自己的機會,也阻礙了他人看到他自己。她寫道準確是記者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認清真實最大的阻礙是自己的限制和情感先行。用各種情緒賄賂自己,包裝自己,取之便捷,容易成癮。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了。

為了一個目的,哪怕是一個正義的目的,就像車輪一樣狠狠輾過人的心,也是另一種戾氣。碰到自己認為非得如此的時候,就免不了疾言厲色,而且一定是衝自己最親近的人來。啟蒙的定義不是誰教化誰,而是人擺脱自身造就的矇昧。人往往出自防衞才把立場踩得像水泥一樣硬實,如果不是質問,只是疑問,猶豫一下,空氣進去,水進去,他兩個腳就不會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現了,自會剝離掉泥土露出來。

三、怎樣才能看他人和自己,看清真相

能以別人可能是對的為前提來思考一些問題。而不是專制的認為我就是對的。錢鋼老師對她説,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後面的就知道了。陳虻説別在生活裏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裏發生的東西。就是片子一定要帶着問號行走,不管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發生了錯誤,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真的。對於記者來説是真的,對於觀眾來説就是真的。

不人云亦云。書中寫道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與信念,一腳一腳地踩下去。他們根本不管你做了什麼或者試圖做什麼,只説你乏味。不要聽那些聲音,你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

如何與他人溝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説,我理解你。寬容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會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在《無能的力量》章節裏寫道外國人盧安克説:“如果已經理解,然後再去跟他們説一句話,跟反感而去説一句話是不一樣的。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象學生怎麼樣,總是把他們的樣子跟覺得怎麼樣比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這樣我們無法跟他們建立關係,這個想象就好像一面牆隔在學生和我之間,所以我不要這個想象。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麼了,沒有用的,沒有效果,那是假的。這個很奇怪,想影響別人,反而影響不到。因為他們會感覺到這是為了影響他們,他們才不接受。我以前考慮過很多方法,最後都放棄了,如果很開放地看得到,很自然地就會有反應,適合學生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學生很喜歡,很容易接受。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要通過行為來學習,而不是説話,説話時抽象的,不侵入他們的感受,但用行為去學習,更直接。”這段話裏面盧安克告訴了我們方法,要想影響他人,要先去感受,用行動,而不是説教。

四、真實是什麼,怎樣面對真實

真實就是客觀的陳述事實,裏面的情感自然就會流露,而不是加入自己過多的解讀。當你拋下成見和忘記自己時,你才慢慢接近事實的真。在書中引入了《罪與罰》裏的一句話,什麼是真實,真實是很豐富的,需要有強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從惡中看到真實是很單一的,人能從潔白裏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真實就是具體的生活,越具體越好。戒峻奇陡峭,置身高寒,要温暖平易。別在生活裏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裏發生的東西。哪怕是過去的事情,重讀歷史的原因是因為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在現實面前,不必有任何裝飾。

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流通出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起理性。從理想主義向經驗主義的轉變,認識到書本概念如果變成教條,容易像飛人雜耍一樣腳不沾地,左右擺盪。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緒判斷的,但要有個戒備,念頭起來要能覺察,覺察之後你就不會跟隨它。得誠實地説,例如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書中錢鋼老師對柴靜説不要太愛惜自己的羽毛。柴靜的自我剖析是做調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命請命”的帽子,這裏面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現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無可蔽頭。就像我們那些自我限制的想法,就是阻礙我們認清自己,認清他人,認清事實的阻礙。我們要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面對他人和事實。就像把蝸牛的殼撬開一樣,我們沒有了遮蔽自己的屏障了,把自己脆弱和細嫩露出來了,雖然沒有了遮蔽,但更接近事實了。對於擺拍新聞,陳虹説到,在認識這個事件的時候,有一個干預它的事件發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過拍攝它,看到這背後更深刻的真實,你失去了一次認識它的機會。多麼像日常的我們,為了完成所謂的任務,而忽視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去認識它,矇蔽了真相也矇蔽了自己。

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被任何東西脅迫。當柴靜受到他人質疑的時候,錢剛老師對她説:“我們要在甚至更遠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別太着急回答對還是不對,清水裏嗆嗆,血水裏泡泡,鹹水裏滾滾,十年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當有人質疑柴靜無法做調查新聞時,柴靜如是寫道只有善良的人才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的好鬥,但他決定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在《我只是討厭屈服》這章中,柴靜採訪陳丹青時説的話:“我接觸最多的情況不是質疑、反抗、叫罵,而是——這是讓我最難過的,所有人都認了。柴靜問:“怎麼叫認了?”陳丹青回答到:“我現在隨便到馬路上拉一個人來,你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認了,從很深處認了。”胡適説,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你們説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户,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文章末尾中柴靜寫道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我們怎樣面對真實,就是思想上能意識到沒有絕對的黑與白,世界上也存在於灰色地帶。允許他人表達,不先入為主,不屈從,不盲從,追求獨立與自由。

看完柴靜的《看見》後,我有了一種面臨真實的力量了。書中寫道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這些痛苦也不是沒有用,從痛苦的經歷中我得到將來面對問題時需要的力量。現實就是擺在那裏,不管你是看,或者回避它就是自自然然,真真實實發生了。陶行知説千教萬教,叫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慢慢能理解這個真了,他就是從你身上自然而然流淌的東西,你掩飾不住。真真實實感受自己,從情緒和矇昧中掙脱出來,看見自己;真真實實感受他人,理解與尊重;真真實實面對發生的事情,不漠視,不屈服,不盲從。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5

其間,老媽插話“我挺喜歡柴靜的,她做的東西別具一格,屬於新聞界的一股清流……”

慢慢地開始對《看見》所記錄的前面幾個事件印象深刻起來,讀着讀着我跟着每個事件的人與事,難受、感動、沉重……每個大事件都讓我心裏久久難以平靜,我被震撼了。佩服柴靜,能用這樣強大的內心進行記錄,以此自傳性的敍述,對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心理刻畫,生動地還原了這十年間的親身經歷、從初出茅廬、無工作經驗到明白作為記者的意義,從看見到用心感受講出所見所想的成長道路上的酸甜苦辣。突然很想跟着她的心路歷程而成長,雖然和她的距離很大很大,但還是很希望。

柴靜説:“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於是她試着儘可能誠實的寫下這不斷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複的事實和因果——她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影響的人。就因為她的積極尋找,盡力發掘,才讓許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那些默默奉獻的人,一次次地真實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剛進台裏,她按原來的花裏胡哨的文藝路子走不來,便褪去了那一身洋洋灑灑,重新包裝。起初,還令人為她着急,就像一位握着不穩方向盤的司機,回不到正軌上,陳虻的話“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讓她明瞭做新聞也必須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做出來的節目才會有人情味兒,才會與人產生共鳴。她妹妹説“你可以選擇不當記者,但是你當了記者,就沒有不去的權利”。讓她更深刻地意識到,記者的身上擔負了責任,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記者需要一種刨根問底挖掘真相的精神,她感悟了,她也是這麼做的。

在第二章中,她記錄非典時期的一句話”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很特別,耐人尋味。敬佩非典時在前線用生命相搏,堅守原地默默奉獻的醫生們。佩服柴靜的勇氣,在危難的時候不顧安危,奮勇當先。她説“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務必明白”。

“女記者也能幹好”,柴靜用自己調查外貿詐騙公司官員洗錢等一系列經歷證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一旦下定決心看真相,讀書筆記。就會在調查中不斷深挖,絕不會退步。談到了對吸毒,同性戀者被誤判的“犯人”這些常被選擇忽視的羣體,這一些聽起來很邊緣,實際上跟我們的生活很貼近,他們跟普通人一樣,努力地生存,他們不需要憐憫,只想得到平等的對待。

柴靜認為,真實的力量才是重要的,採訪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什麼,如果在採訪中過於渲染情緒,會給人矯揉造作之感。在災難的報道中,柴靜真正用心和採訪對象接觸,真實的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生活,人性自然會從片子裏流淌出來。有時候也要做一個甘居尋常的人,報道北京奧運,她走着和其他媒體相反的路子,她把目光投向了哪些不起眼甚至失敗的運動員,她堅持着她自己關於新聞人的價值和信念。

通過柴靜講述着十年以來的成長和轉變,我也學會逐漸認清自己身上的弱點,學會感受別人。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起那些不幸的人來,像是他們的夢一樣。我要學會珍惜,學會用心看待事情,懂得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站在對方角度理解和寬容對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dzre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