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柴靜《看見》讀後感1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説的,彷彿也是對我説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温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説,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説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誌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脱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説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説,《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閲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柴靜《看見》讀後感2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們出發。”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裏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藴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瞭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採訪就是為了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地述説,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柴靜《看見》讀後感3

有時候在想,我為什麼要看書呢。是充實自我還是填補寂寞,是師長之命還是心甘情願,後來我才發現,看不同的書時心境與緣由皆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剛脱身於考題的苦海,偶有閒心的翻開這本《看見》之時,由非典到最後的盧安克,正如柴靜所言,真實的萬鈞之力撼動了我。而看書,是為了讓這些我狹窄的視線外的真實,驚醒我所習慣的生活。

關於驚醒這件事,也是柴靜在這本書裏所貫徹的。看過夜色温柔的人都知道,柴靜嘛,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動人又煽情的文藝腔,最是適合她不過了。從前找作文素材也覺得她寫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覺得她寫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氣的好。其實柴靜的文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細膩温婉,變化在於,她將主觀的情感作為了情懷揉進了真實的“看見”裏,看見並驚醒了過去一味濫情的自己。

書裏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是陳虻對柴靜説的,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所有人面對着同一個世界,看見的世界確是不同的。《夜色温柔》看見的是蔚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都是新鮮生命的氣息,而《看見》看見的卻是實實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狽不堪,有的成功得志,歸根結底,在踏踏實實地認識自己的同類,與生活打滾。

談完了書,最後便來談談自己。

我看見了些什麼呢?低落時恰巧落淚的天空,煩躁時彷彿也緊皺雙眉、面露愠色的一張張面孔,順心時格外動人的花草—與其説是看見的,倒不如説是心裏所見的。感性無疑是頑固的自帶濾鏡,眼裏所見都因感性染上了鮮明的色彩,卻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鐐銬。“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與認識而已。”這句話讓我消化了很久,也讓我重新直視了我心中習以為常的“誠實”,將人自動分門別類的“誠實”。在讀柴靜喚起理性的歷程裏,也為自己的感性敲響了一聲鍾,在書裏也得到一些我不習慣的理性。

許多人都説看完這本書後涕淚交加,我倒是沒有落淚,可能也是因閲歷太淺的緣故,無所共鳴。但這本書給我的,也正像盧安克給柴靜的,也許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而是讓我呆坐在夜裏,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生活”的撼動,這讓我有了清空腦子裏的所有,將空間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給這本書的舉動。

看慣了雞湯,試試不一樣的撼動。

柴靜《看見》讀後感4

看完這本書,一個個採訪人物在腦海中略過,有悲傷的、有感動的、有可笑的`、也有可愛的。在柴靜的筆下,一個個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如銀幕放映一般躍人眼簾。有人説她採訪對象中誰誰誰讓我印象,有人説她的文字讓與她身邊同行的採訪配角變成了主角,但我還是為柴靜所感動,對她對新聞背後故事的熱愛,對人性探求的執着。

有很多作者內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實在記者最重要的事情是盡一切可能呈現事情的真相,評判就讓觀眾和讀者來做。把每一個人都當成人看,該是一個社會應有的底線。

她説讀者對她説的話“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過自己,我猜想柴靜做節目、寫博客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説,悲情、苦大仇深的心裏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跳宂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裏,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説又不言而喻的祕密,我們需要提醒自覺: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準確是一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柴靜《看見》讀後感5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裏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絃,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説出:“我明白我能到達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向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此刻,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麼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以前,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裏,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説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説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説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透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理解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瞭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敍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瞭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應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明白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職責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着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好處。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瞭解了社會最保密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那裏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最後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裏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此刻各種假報道氾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應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閲歷的侷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到達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説: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4g0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