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柴靜看見讀後感(通用9篇)

柴靜看見讀後感(通用9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後感(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柴靜看見讀後感(通用9篇)

柴靜看見讀後感1

喜歡這本書的封面。柴靜温柔的看着眼前的生機活力,年老一代和新起一代註定的交替,而她融入其中,代表了另外一種氣息。她的身邊有和善,有無知,有無畏,也有細細探究的審視,在諸多目光中悠然自得,放鬆坦然,保持自我,這是一種氣韻,也是一種風度。

乾淨爽朗的打扮,樸素親近的穿着,或許不論她在哪,或是萬眾矚目的頒獎台,或是陰暗破舊的小旅館,或是草莽深處的原始農家,能在粗魯威脅的縫隙中啄出真相,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喚出真情,我覺得她是這個時代的亮點,我能發現她,對我而言是老天給我的禮物。

最近腦子裏一直在翻騰着以後從事新聞工作的念頭,一直在幻想我能否保持住這一份或多或少、清淡卻長綿的,追求柴靜的熱情和志向,更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像柴靜、白巖鬆和崔永元一類的新聞工作者那般博學多識,談吐之中自帶淡雅,不疾不徐。

剛剛又看完了很多年前CCTV—10《人物》對柴靜的採訪,網上目前除新聞外,再少有關於她的片段。看着她對道路的摸索,只覺得前路漫長,心想如果你寫一本明明白白的武林祕籍該多好!這樣哪怕開始像你一樣,錯誤追求見血封喉,也比絲毫無果好的多啊!

或許現在的種種思考和最近不安分的血液澎湃,在昭示我,嘿!管那麼多幹嘛!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走就是了!

我一定要看見這世界萬樣風景,遇見萬般人物,淌過河流邁過高山,行下萬里路。

柴靜看見讀後感2

看了這本書後更體味到世事艱難和人生的複雜,一個人的成長成熟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對於一個電視公眾人物來説更為重要,柴靜在本書中就敍述了自己作為一個人一個電視人的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其中包括她在工作中也就是採訪各色人物的訪談中的感悟,以及像陳虻這樣的幕後電視人的激勵下,逐漸成熟的。其實,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説,成長成熟的過程和豈不是如此呢?只是我們不是曝光在大眾面前,被放大被眾説紛紜而已,所以,柴靜們的成長成熟尤為重要。

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慢一點點兒成熟穩重,可以出點兒紕漏,作為公眾人物的電視人就不是應該有那麼多缺點不足甚至偏見的毛病呈現在鏡頭前大眾前了!

人的成長成熟需要付出代價,柴靜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斷在修正自己,更重要的是不斷醒悟深思社會人生大千世界中的千姿百態,她們比我們普通人見多識廣,認識也就比較深刻,同時也更復雜,面對複雜混亂危機等在鏡頭面前要真是呈現同時又要清楚所帶來的影響後果,我們作為普通人的影響力就及了,所以柴靜們的成長成熟形象尤為重要,我喜歡柴靜把它寫出來,同時,我也從中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總結記取,不斷進步成熟,作為社會人,為國家社會家庭周圍環境帶來和諧友善一切正能量!

柴靜看見讀後感3

總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的很妙,叫“看見”,它確實也為我推開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個朋友喜歡問我人為什麼要活着,我每次都不以為然,告訴她吃吃喝喝就很快樂,所以活着這麼高深的問題,交給胃來回答就好。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懵懂無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滿足。

如果叫我現在回答,我一定會告訴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還有東西交給我們探索,還有東西能讓我們感受,就蠻不錯。

我不太瞭解記者這個行業,屬於電視的時代也即將落幕,但記者所擔負的責任是仍要有的,或許會由另一個職業繼續承擔下來。在這本書裏,有很多可敬可愛的媒體人,他們也平凡,卻更多了一分對職業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認真。對我而言,他們從此不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羣活生生的人,無論過世還是仍在的,都會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謝謝你們,一直在為這個社會,為我們發聲。

不用説,這本書文筆相當好,叫人對着手機哭哭笑笑,渾若痴狂。好幾次不知為何潸然淚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樣的文字離人很近,所以一個情感的浪頭,就直直的拍在心裏。曾經有個老師常告誡我,別把文章寫的連自己都看不懂了。終於明白,字還是要給人看的,甭瞎想什麼藝術,藝術離了人也都是沫子。讓自己感動了,讓別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幾個月,到今天看完,還是蠻不捨。就像剛掀開鍋蓋,聞到了點兒香味,就不得不鬆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柴靜看見讀後感4

柴靜的這本書,其實一開始光看作者名和書名的時候,我是沒什麼太大的興趣的,也真心沒有太去在意,只是當做隨意翻翻的心態去開始看的,可是當看到非典時期的這一章時,真的感受到了內心翻騰的情感,哭的不能自已;也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全部的興趣,用認真的態度去看,不得不説,越往後看,真的感觸越多、越深;這是一本好書,一本有毒的書,讓人不由自主的會去思考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教育的思考……

柴靜是個感性的人,也許只有這樣感性的人,認真的對待生活的人,才可以用這樣細膩的文字來去描寫出自己的經歷,與人、與事之間的細節與感受;我不禁在想,我總覺得我的日常很無趣,什麼都是平常與普通的,是否是因為我不曾像柴靜一樣,用心去看待、去感受?

我想起了我曾經的一大堆一大堆的日記本,我有多久沒寫過日記了?好像好多年好多年沒有去提筆寫過什麼了,沒有去記錄過什麼了~看了柴靜的書,我在想,我要重新拿起我的筆、拿起我的日記本,我想也去用心感受生活,將自己每日的經歷,每日的思考,每日的省悟,都去記錄下來!這也是給孩子的一個教育方式……

其實,柴靜還是幸運的,她在這個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不少“良師益友”,他們督促她成長,幫助她成長,也為她答疑解惑,也讓她去從事實中汲取營養、經驗。可以説,柴靜的背後,站着一個團體,這是讓人羨慕的,一個好的團體,一個好集體,真的是對人影響很大的。否則,總歸是要多走些彎路的。

柴靜看見讀後感5

看到了關於同性戀的章節,內心還是有點震撼,震撼於作為中國記者,柴靜無疑是一個前衞又大膽的人,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知道但並未有更深入的瞭解。作為被“尊稱”為名記的柴靜,選擇了深入這個話題,當時的人們對同性戀的排斥程度也側面反映了這個題材的難度,慶幸的是,雖然時隔幾年,努力沒有被雪藏,它被呈現在了大眾面前。

聽到同性戀這個詞是在一步泰國的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對女同性戀。當時的倫理道德不足以支持她們看似的舉動,雖然有過侮辱,有過謾罵,有過冷眼旁觀和眾多人極力的的反對,整個過程很是曲折甚至離奇,好的是在她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有很多的人認可她們。雖沒有一紙證書來見證她們的愛情,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多數人都會打着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別人,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就覺得你是誰,你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我很討厭這種無知的道德綁架。沒有人有資格評論別人的人生,不管對錯,不管如何選擇,那都是當事人自己的決定,作為旁觀者,你可以不支持,但也請不要用你無上的道德去反對。畢竟,你只能過你自己的人生,過得好壞還説不準呢,為何干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硬要去參與別人的人生呢?大多數人的認知是非黑即白,但別忘了還是所謂的灰色地帶,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對錯來判斷。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噴。當然,歡迎多多指教。

柴靜看見讀後感6

用時18個多小時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只因柴靜兩個字!

這本書中柴靜寫了發生在我國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聽説過,有些不知道。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還是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

這本書裏,看到了我生活範圍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瞭解和理解着現在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庭。並讓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發生,不僅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不是他(她),就無權去猜測和臆想別人,更無權去批判和指責別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衞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謝謝!

柴靜看見讀後感7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發。

而現在,“非典”對我來説,不過就是教科書裏一個好像聽到過的名詞,一個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週讀到了柴靜的《看見》裏,一篇關於她做“非典”新聞調查的文章。

本文通過許多真摯動情的環境心理描寫,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後——那是人類堅強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顆最温熱的跳動。

如果,死到臨頭,活着的日子屈指可數時,你會害怕嗎?你會覺得死亡是一種解脱嗎?如果,你面前有無數人在倒下,一個接一個倒下,就如多米諾骨牌,你會驚慌嗎?你會擔心下一個是自己嗎?

當每早,太陽升起,睜開眼能看到萬丈金光,是否會感歎“活着真好”?

封面是一張照片。有三種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時候經常猜一個謎語:“什麼東西小時候是四隻腳,長大了二隻腳,老了以後是三隻腳?”謎底是人。現在的我們,有時會有“當一個退休老人多好”這樣的想法。可當我們老了,轉回頭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種什麼感受?是羨慕之前孩子時的青春活力,還是享受快到終點了?

有一種人,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活着。不管成功與否,有意義與否,即便處在社會底層,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夠了,哪怕當牛做馬。

有一種人,比如革命英雄,認為活着必須要有尊嚴,否則還不如死亡,所以才會寧死不屈。他們堅持認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他們的人生哲理

活着,真好。活着,真不好。

柴靜看見讀後感8

看完這本書大概花了兩週,抽空寫了一點感想,但又覺得過於矯情,一字字的刪去。還是來天馬行空想到啥寫啥。柴靜説,每個生命都是有很多個個體組成,我經常聽到小學生甚至大學生輕生的現象,每每聽到這種新聞心中無限的悲憫,不禁感歎,生命真的好脆弱。誰能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斷的抗擊抗壓,只要牢記初心。

當然,説這個不只是為了鼓勵別人,同樣説給自己,現在的生活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有時候很想改變但是會恐懼到退縮。朋友説我很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他只説對了半句,但我不會經營生活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是自己變得更優秀,看看這句話説的那麼沒底氣,“更”有界定嗎?還是對自己過於温柔,事事留有餘地。

陳虻説,“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麼意義?”且行且珍惜,時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時時迷茫,希望這一次能把自己所決定的事堅持下去,不抱怨,不遺憾。

柴靜的《看見》也讓我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真情,她,温柔平和,眼裏無限的悲憫與温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與情感所需要達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個世界。現實中我總容易被太多愚昧矇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寬鬆的視角對待每一件事。時常勉勵自己,不嬌柔做作,不阿諛奉承,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在這複雜美好的世界中綻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見了自己,我要擁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經營我生活,十年之後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柴靜看見讀後感9

三年前自己讀高三看了人生中第一本長篇小説《看見》,第一次這麼深入的瞭解這個社會的問題,第一次發現原來社會上存在着如此多複雜問題。認為社會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高三時期蠢萌的想要過當記者,只是自己的自身能力不足最後上大學也只是讀專科,三年後我再次翻看這本書時,自己已經大學畢業,此刻的自己猶如這段話語,腹中空空,徒有脾氣,急於褒貶,回頭看不免好笑。

大學剛畢業的自己,一事無成的偉大。急迫的想要證明自己而妄自菲薄,每次翻看柴靜的看見,第一次發現內心原來可以這麼安靜的有定力並全神貫注的看書。這兩年時常在網絡上找關於柴靜的影像資料,觀看她曾主持過的欄目看過震撼人心的《穹頂之下》,遺憾的是隨着時間流逝網絡上關於柴靜的影像資料越來越少,就連央視App裏也很難找全柴靜的訪談視頻。或許遺憾不完整也是另一種美,柴靜在自己人生中充當着正義使者,教導自己不要膚淺的瞭解每件事情。永遠不要現在道德制高點看待任何問題。

直到聽人説起你去美國上班了,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會支持你。看到你在央視的這些年儘管工作壓力山大,身邊有着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之間能成為好朋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平安喜樂,你的記者生涯雖然摁下了暫停鍵,但屬於新聞人柴靜的時代被世人記住了。記住了原來你們那個時代的新聞人是如此的偉大,為當代從事新聞行業的人感到失望,充斥着私心、想要達成的利益目標,過於急於求成的社會通病。使得自己漸漸失去了解對新聞真實性的興趣,最後致敬新聞人柴靜。

標籤: 柴靜 讀後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wgme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