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讀後感範文

《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讀後感範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讀後感範文

《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讀後感1

近期,我有幸閲讀了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王林波的著作《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此書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上編主要介紹了作者的語用教學探索,下編主要介紹了作者的一些語用教學實踐。整本書內容豐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語言精練。書中對教學實錄的描述具體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在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和想法。

一、指向“語用”,堅持一課一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聚焦語言文字的運用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位作者的學識、經歷不同,所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風格各異。教學任何一篇課文,我們都應當走近作者,走進文字,發現只屬於這一課的特點。

針對語文課堂上存在的模式化、形式化等問題,如何真正做到“一課一得”呢?作者向我們提出了兩種對策。一是關注語言,發現“這一課”的表達特點。我們要學會發現每一課的個性,去關注每一課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表達方法,去揣摩,去習得。二是聚焦表達,發掘資源當堂習得。為了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有所收穫,真真正正地提升語文素養,教師必須發掘最有效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最有利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語言的實踐,從而習得方法。

二、指向“語用”,讓閲讀教學與習作教學同生共長。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由此可見,閲讀與習作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閲讀教學與習作教學融會貫通為一體,二者才能同生共長。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表達,在閲讀教學中領悟寫法,還要重視語用,在實踐練習中提升表達水平。首先,要充分利用閲讀教學中的“例子”,在品析寫法中優化習作技能。例如,我們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領悟文章佈局謀篇的方法,先總後分,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的順序進行描寫等,可以佈置學生在課後進行一次練筆,仿照文中的寫法,描寫一場雨、雪等。其次,在習作課上,我們也不能丟掉一篇篇的課文。在習作之前,可以先回顧本單元課文中的寫作方法,並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例如,我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時,習作要求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兩篇課文《麻雀》《爬天都峯》和兩篇習作例文的寫作方法,再指導學生運用在閲讀教學中習得的寫作方法完成本次習作。

三、基於“語用”,讓積累更有意義。

積累是表達的基石,語文教學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重視積累。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做好積累。一是有選擇,讓積累更有價值。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取捨,選擇文中語言優美、特色鮮明、富有哲理等有價值的詞句進行積累。二是有方法,讓積累更有效果。教師應當結合課文的內容及語言表達的特點,教給學生適合的方法,這樣的積累就會事半功倍。例如,我們在引導學生積累《爬山虎的腳》一課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提示學生從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三個方面有序進行。三是有運用,讓積累更有意義。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積累好的語言,更要讓學生在充分積累的基礎上運用語言,進行語言實踐。當學生體會到積累語言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再一次的積累才會充滿動力。

四、基於“語用”,讓思辨走向深入。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們應當藉助一篇篇課文的教學,培養學生感受、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課上需要深入的思考,需要有質量的表達,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發認知衝突,將學生的思考有效地引向深入,促使學生的言語表達在特殊的情境中不斷得到激發。

讀一本好書,就是交了一個益友;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位智者對話。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讀完此書,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多新的認識,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課堂上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思考、探索,不斷從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讀後感2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這段時間我認真閲讀了王林波老師的《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一書的上編“我的語用教學探索”。感覺受益匪淺,收穫頗多。

在上編中,王林波老師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語文教學世界。説熟悉,是因為他的.課堂與我們的課堂一樣也有讀書、對話、思考等;説陌生,是因為這些讀書、對話和思考並沒有把學生導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將他們引向語言應用、言語提升的學習之途。王老師在自序中寫道:“語用教學,紮實展現魅力;情感薰陶,無痕彰顯智慧。”他主張教學中情感的激發,態度的指引等都應該力求無痕,在語言文字的習得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如隨風潛入夜的春雨一般潤物無聲。

《指向“語用”的閲讀教學實踐》中王老師提到“基於“語用”,讓思辨走向深入”,強調引發認知衝突,讓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列舉了《晏子使楚》一課的教學實例。《晏子使楚》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改編自《史記》,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名篇。文中的晏子以精煉得當、機智巧妙的語言讓原本想侮辱他的楚王尷尬至極,這一刻無疑是訓練學生是辨別能力很好憑藉。青年名師何捷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巧妙設計,將學生引入認知衝突的漩渦之中,讓學生的思考不斷走向深入。

王老師在談到“聚焦語言文字,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同生共長”這一觀點。舉例《搭石》一位老師教學中緊扣“伏”這個字進行教學,凸顯了工具性,但在這個字的教學過程中,又有着濃濃的人文情懷,這就是兩者的同生共長。我細細地品讀着這個教學片段,感受到了濃濃的語文味,心頭有暖暖的感受,甚至被這淳樸的民風所打動。讀後我思考着作為老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學習新理念,鑽研教材,博學善思。讓學生們愛上語文,學到語文真本領,能用語言文字高效解決問題,讓語文增值,令生命舒展。

學生最美的樣子是讀書時的專注,老師最美的樣子亦是讀書時的沉思。龍應台説:“文字是一粒種子,應該落在廣袤的大地裏。”語文是一隅方塘,應當映照出萬千世界的豐富。不辜負語文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在教學中秉承信念,才會讓孩子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成長!我們將繼續跋涉語文之路,追尋語文教學的夢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4po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