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1

《小學語文教學》雜誌已陪我走過4年教學生涯,四年時間我拜讀了48本《小學語文教學》,每一期的雜誌緊跟時代變革,聚焦教育核心理念,深度剖析教材,呈現各個專家教育教學智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內化知識的最好方法是踐行,借鑑書中的理論,結合個人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一、教材教法之閲讀教學之優化閲讀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選擇有針對性的策略幫助學生開始閲讀、愛上閲讀。

通過引導對比閲讀,提升語用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本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時,我帶領學生展個開對比探究閲讀,所選擇的對比文本就是《日月潭》和《葡萄溝》並設計提問,希望可以觸動學生的的對比思維。“這三篇文章都是生針對自然景觀而進行的描寫,但是它們之間存在異同,你能夠發現這些異同嗎?”之後學生便在問題的引導下,分別立足於表現手法以及結構特點等不同的維度展開分析,嘗試發現其中的不同。

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評性思維,在想象畫面中感悟體驗,讀出詞語的“新鮮感”,從聯繫實際生活開始,注重閲讀教學中的高階思維。

二、習作教學,讓寫話訓練呈現精彩

提升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以活動為支架。我們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在設計活動時緊扣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例如我在教學《雷雨》時,拍攝了一些生活中下雨的場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圖或一段視頻來讓學生寫話,學生在表達中,流淌的是充滿童年的語言,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素養。

巧用文本,讓小練筆落在實處。低年級的詞語模仿為練筆的主要內容,中年級練筆的着力點在段落訓練上。高年級練筆指向感受語言特點和佈局謀篇。

三、古詩文誦讀重在體驗

古詩文教學在小學階段是重點也是難點,《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到古詩文閲讀重在體驗的觀點我很贊同。要豐富讀的形式、重視情境體驗、在生活中運用這三個維度。要做到豐富讀的形式,在朗朗上口中熟讀成誦。注重情境體驗,在情境交融中感知意藴,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活學活用中深化認知。緊扣畫面,洞察古詩美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細讀詩歌就會發現詩人對畫面的描寫與勾勒,鼓勵學生運用思維轉換的方式,藉助景物感知色彩,形成色彩聯動之美。

教育在路上,教育在不斷的實踐中前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值得老師深思與研究突破,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常這樣要求自己:要緊跟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掌握學生的學齡學段特點,深度解析教材,精準把握教育教學內容,不斷錘鍊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爭取為家長、學校和社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2

咱們中國的文化底藴深厚、源遠流長,學起來非常困難,尤其是小學階段,很多孩子甚至出現了厭學的情況,老師教起來也感到力不從心。我一直有個疑惑,外國的老師是怎樣教語文的?外國的小學生又是怎樣學習的呢?自從我讀了《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這本書,我才明白我們之間的差距。這本書的作者是上海師範大學的吳忠豪教授,吳教授給了我們一雙看世界的眼睛,看看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則能更好地知道我們的教學得失。

中國的語文教學,歷來以閲讀教學為中心開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語文教學中識字、聽説、寫作都是圍繞着閲讀開展,在閲讀中識字;通過閲讀學習寫作,即讀寫結合:結合閲讀進行口語交際練習等。在聽説讀寫四項任務中,閲讀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我們語文教材主要是閲讀教材,聽話、説話、寫話沒有獨立的教材。

第三,閲讀課時佔絕對優勢,超過70%。

我曾在別的教授講座上聽到或雜誌上看到國外的閲讀教學,似乎都是以學生的自主閲讀為主,學生在教室裏或到圖書館、閲覽室裏自主閲讀,不少人也大肆宣揚,似乎西方經濟發展迅速、學生創造力強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他們的那種閲讀課,是指使用分編型語文教材的閲讀教學,在紮紮實實訓練語言基礎知識的課程之外,他們的閲讀課的確有聲有色,的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創造性閲讀為主。最值得關注的其實是他們閲讀課中方法論思想的滲透。我們都知道,掌握了規律,掌握了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而分編型教材使用國家的這種思想在閲讀課中體現得非常具體、鮮明。比如美國閲讀教學中的小型課,就是很鮮明的例子。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是解讀文章,而是交給學生掌握閲讀的方法、技巧。如一年級的課題《怎樣理解不認識的詞語》,五年級的課題《如何解決閲讀中的疑問》,都是着眼於閲讀策略的教學。學生學到的這些策略性知識,可以廣泛地運用於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在今後的工作中也經常用到。

看看外國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的確立、教材的編寫,如美國的閲讀教學不僅給出了達成的目標,而且非常具體地給出了每學年學生閲讀進步的測量方法和時間,還非常具體地舉出了檢測目標達成的具體表現,再對比我們自己的教材、課程、目標,最比覺得缺陷越多,我們的閲讀課完全是取決於每個老師自己對教材的瞭解程度,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普通老師所能改變的。既然不能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現代語言學認為:兒童語言的發展是在活動中獲得的,是兒童生理成熟和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在其與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動中獲得的。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幾乎所有的閲讀技巧、策略都是自己在長期的閲讀中摸索出來的,既不成體系,也不見得完全科學,很多時候閲讀方法甚至還很原始。所以我們應主動積極地提供能激發和支持兒童有意義的語言使用的情境,讓兒童從使用語言中學習語言,從説話中學習説話,從聆聽中學習聆聽,從閲讀中學習閲讀,從習作中學習習作。我們在平時的閲讀課中,教學目標要單一,從學生的疑問入手組織教學,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這樣我們在講讀課文環節中教學目標就能夠集中,教師無需再去考慮如何結合講讀安排、聽説寫作和語文知識教學等內容,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也使得閲讀教學的複雜程度大為降低。同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操作相對簡單,還避免了什麼都得管,結果什麼都管不過來的尷尬局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我們在吳教授的《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這本書的思想引領下,以學生為中心,着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跳出廬山,遍覽羣山,方能更好地領略廬山的景緻。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3

《我和語文教學》看完了。合上書本,仍覺得意猶未盡,仍然被於漪老師那博大的師愛、豐富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闢的論述打動了。

説實話,對我來説教育專著不及文學作品有吸引力,這本書我竟斷斷續續地看了幾個多月。這類書籍大多是晚上睡覺前躺在牀上看一會。每次只看一篇文章。看得比較膚淺,做的筆記比較少,但是收穫還是挺多的。從中學到、領悟到了許多道理,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拓寬了心胸。

在這本書中沒有高深難懂的教學理論,但所講道理不乏深刻。作者把一些理論放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解釋,深入淺出。所講的道理是一些教育教學中極為常見的的道理,但經作者一講頓時熠熠生輝,倍感親切生動。比如:“強調人文精神要有民族特色”、“語文教學應重在創建和發展”、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等。作者既聯繫教育教學實際,又高屋建瓴,講得非常透徹。她所闡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比較實用,讓廣大語文教師易學易掌握,能迅速地提高語文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或許有人認為現在正進行新課程改革,教師已不再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講課的本領已不再那麼重要了。但是我認為紮紮實實地基本功、淵博的學識、開拓創新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師愛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

於漪老師的語言十分精彩,令我陶醉其中。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以及豐富的詞彙和恰當地引用,使語言極富文采。讀她的文章象遊覽一座花園,欣賞一片春天的原野,泛舟一條幽雅的小溪,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薰陶。請看書中的一段話:“教師的語言應多功能,集激趣、傳情、達意、啟智於一體,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説理,高屋建瓴,無懈可擊;表情,或淋漓盡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談。教師的語言應變化有致,因學生,因場合,因事物的不同而相應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遣詞造句、語調、節奏等無論怎樣變化都要圍繞一個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塑造學生優美的心靈。”像這樣的語句,在書中俯拾即是。我從報紙上看到一篇介紹於漪老師的文章,知道她能熟練地背誦八、九百首優秀古詩詞。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呀。背誦這麼多古詩詞,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薰陶、感染,就一定能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生動起來。很慚愧,我能背誦出的古詩詞名篇比較少,頂多也就是三、四十篇吧。寫文章時就難,苦思冥想,寫不出來,就是寫出來了也乾巴無味,味同嚼蠟。今後我要多背誦一些詩詞,努力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每讀一次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啟發。今後,我還要再重新閲讀這本書。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4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重要媒介,它不僅關乎教學效果的優劣,而且也影響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的“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課堂教學語言要求語音音量適中、語速快慢適度、節奏抑揚頓挫、語流流暢自然、表意準確生動、淺白通俗易懂、形象具體生動、聲音清晰悦耳和富有啟迪性。這些看似樸素、基礎的要求背後實際隱藏着對教師素質的挑戰。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口中所講雖然未必是心中所思,但終究逃離不了主體主觀思維的控制。教師外顯出的課堂教學語言與其內在的思維品質、文化修養、人格特徵以及心理狀態都是緊密相關的。語言的成長就是精神的成長,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內在修養,才能在日常生活和課堂教學中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語言。

對於優秀的老師來説,他或她本身就是所教學科,這其中當然包括教師的語言,這一點在很多卓越的老師身上都有體現。比如詩化語文的踐行者周益民老師。

基於海德格爾的詩性語言觀,周益民老師開啟了他的語文學習詩意之旅。值得注意的是,周老師的“詩化語文”不是使語文教學詩歌化,也不是説教師的語言像詩歌一樣美,而是使語文教學提升到審美教育的層次。

周老師在“給心靈尋找一塊棲息地——《小王子》(節選)班級讀書會”上,立足純潔靜好的繆斯心性,結合自身深厚的兒童文學修養,帶領學生圍繞節選部分的核心詞語“馴養”展開了一場貼近學生心靈、引發靈魂共鳴的蘇格拉底式對話。周老師與學生就“小王子説的馴養與我們原先認識中的馴養意思一樣嗎”、“馴養容易嗎”、“在馴養中,到底是狐狸改變了小王子,還是小王子改變了狐狸”三個貼合學生學習需要又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展開了對文本的探索,讓學生在對重點文段的反覆閲讀中明瞭:馴養其實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愛,馴養需要儀式、溝通、愛、耐心、深刻了解對方和承受痛苦,馴養是雙向的,小王子和狐狸相互馴養了對方。在此基礎之上,周老師又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這世上真的有小王子和狐狸嗎?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周老師並沒有給出固定的答案,而是引領學生穿越時空,通過閲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等幾句古詩文,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音樂、人與事業等都可以相互馴養,這中間體現的是相互的需要和愛,雙方都能收穫來自馴養的幸福。教學的最後,周老師鼓勵學生從小王子與狐狸中任選一個角色,想想他們的內心,寫幾句話,然後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對核心詞語“馴養”的意義有更深刻地把握。

周老師在這節課上所體現出的教育智慧不僅體現在他獨到的文本選擇上,更體現在他以孩子的天性為基石,通過提出富有引導性、啟發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問題探究文本背後隱藏的人性哲理。這些外顯為問題的課堂教學語言,無不體現了周老師準確的主旨把握、靈活的教學技巧和深厚的文學修養,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教師唯有做到以內養外、內外兼修,才能氣質如蘭、口吐珠璣。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5

暑期,我閲讀了《新基礎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針對書中分析的二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我來談談閲讀後的感受和收穫。

二年級識字教學的核心任務:在數量上,認讀“四會”漢字900個左右,繼續鼓勵學生大量認讀“二會字”,而識字重點則要放在“字形”的把握上。在識字方式上,核心任務是在類結構學習中,擴大漢字量,用活漢字,欣賞漢字。書中給我們介紹了幾種具體措施,我覺得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鑑和移植。如:將教材裏一個單元的生字按照類結構組成集中識字單元,編成若干識字課,如:按字音規律,編成同音字、音近字識字,按字形規律分為同偏旁、形聲字、基本字加部首、合體字減部首、熟字換部首等識字課;按字義編成同義字、近義字、反義字等識字課。每課不超過十個字,將生字組成課文中的詞和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上學期,我們祁老師就上過一節很有新基礎味道的識字課,無論是在課前複習的鳥字旁和隹字旁的形聲字,還是課堂中肉月旁和明月旁的形聲字學習,以及最後“月字旁”生字的拓展,無不充分體現着類結構的識字教學法。這也説明,我們老師已經能夠跳出以前點狀地、單一地看一篇教材的思維模式,能夠有一個單元和整冊教材的背景。書中還提到:集中學完一個單元課文中的生字後,再集中精力學習本單元課文,識一批字,讀一組課文,識字閲讀交替進行,文本理解思路不再人為中斷。我覺得這種方式在低年級段的教學中,我們不妨嘗試一下,相信孩子的識字效果會更好。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為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逐年下降而困惑,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重複的要求,陳舊的方法,太多的灌輸,不能順應學生髮展需要,書中給出指導:識字教學中,用“教結構、用結構”的策略,通過“自學前指導、學生自學、自學後交流檢查”的課型,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動手;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切磋,老師的指導,提高生字識字率。這也就要求老師要隨時分析學生的前在狀態,不光是質量上也需要在速度上提出新的學習要求,比如:平時我們的課堂一味地讓學生口頭説記字方法,還總是一問一答的方式,單一且沒有重點,可以適當減少口頭分析時間,增加學生為記憶字形而動筆書寫的機會,然後通過交流檢查進行再次的鞏固。識字課,動筆寫字的環節一定要落到實處,這樣學生不光寫了,還更好地記住了生字,同時,把識字課堂真正迴歸到學生本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本章節中,還提到了讓我一直頭大的問題,就是抄寫生字數量的問題,過多重複、機械抄寫,會造成學生厭煩情緒,對識字效果並不大,可不寫幾遍,總覺得他們掌握不了。而能分析學生的狀態,考慮他們的基礎,用漢字結構規律選擇書寫是適當減少書寫數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一類字,可選擇較難、可以實現結構遷移的的重點字書寫,這樣就能減少機械化卻又沒有效果的現象,也減輕了學生負擔。比起機械化的抄寫,更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是運用,大量閲讀、漢字夾拼音寫小日記、用易錯字組句子等等方法,可以促使學生下筆書寫先思考,根據意思選擇字形。

以上是我讀了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悟,今後我會繼續研究新基礎類叢書,不斷學習,並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閲讀語文教學書籍的讀後感6

“教學藝術具有莫大的魅力吸引學生想學愛學,激發學生樂學的高漲的求知慾望,給他們帶來成功學習的愉悦,得到強烈的藝術享受,收穫最佳的教學效果。”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心中不由一動。

以我樸素的理解,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是因為它以創美的過程和美感的形式帶給創造者和觀賞者以審美愉悦。失去了這種審美愉悦,不管是在創造還是在欣賞的過程中,都會失去美感,沒有美感的東西,還能成為藝術嗎?

教學藝術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它是和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相伴而生的,教學藝術的創造必須以教學活動的進程為依託。沒有具體的教學活動進程,就沒有教學藝術的鮮活的體現。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教學活動進程都能創造教學藝術。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教學藝術就是創造了教學愉悦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綜合體現。

教學活動進程中所產生的愉悦,主要體現為教育者的施教愉悦、被教育者的學習愉悦和觀賞者的欣賞愉悦。教學藝術僅僅創造了教師的施教愉悦和聽課教師的欣賞愉悦是不夠的,因為教學的活動的核心是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學愉悦的核心就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愉悦。也只有讓學生產生了學習的愉悦的教學過程,才能創造真正的教學藝術。教師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實施,以及教學技巧和教學智慧運用,只有在帶給學生以學習愉悦的時候,才能升格為教學藝術。

要讓學生獲得持久的學習愉悦和學習動力,就必須讓學生體驗到自己學習的成功,獲得成功學習的體驗。只有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持久的維持對學習獲得的愉悦感,學生才能在不斷的愉悦強化中把成功學習的愉悦內化成對學習的“樂”和“愛”,進而形成終身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學藝術所創造的愉悦,應該以創造學生的成功學習愉悦為核心,把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樂”和“愛”作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動力為依歸。我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構建和諧而愉悦的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0yp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