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醫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醫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醫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醫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醫學書籍讀後感1

《心身醫學》這本書是醫藥教材,並且該書的編委們多在醫學院或者醫院工作,但這本書的視角和中心思想"很心理學"。(抱歉,我主觀上將心理學和醫學默認為是兩個領域)。我所説的"很心理學"是指,針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編者主張尋找心理原因並解決心理問題,並不是單純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説明,即使從醫學的角度也得承認心理因素對某些疾病的影響,甚至可以説有些時候心理因素應該是第一位被考慮的。

對書名的解讀是我認為這本書"很心理學"的原因之一。我曾在發言中提過"身心疾病",老師當時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適,因為這樣更能體現心理因素對軀體疾病的影響和重要性。這次看到《心身醫學》這本書的名字,又讓我想起老師當時對我的提醒。也正是因為曾經有老師的提醒,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這本書的內容中佔據了多麼重要的位置。

書中還有一些思想也體現了編者對心身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視。

第一,編者在歸納引發疾病的因素時提到心理、生物和社會因素。進一步閲讀作者對社會因素的解釋會發現,其實很多社會因素也是需要通過"認知"這一中介變量實現,從本質上説,社會因素只是誘發了疾病,真正導致疾病的還是心理因素。

第二 ,編者在介紹診斷程序時,闡明醫生需要詳細地瞭解患者的現病史,儘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時記錄患者訴説時的表情、態度以及其他特殊情況。這種對患者的深入瞭解和對其"知、情、意"的觀察也不同於一般門診時的快速問診。

第三,編者強調在給患者解釋疾病或作診斷時,除了關注症狀外,還要關注症狀本身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即讓患者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症狀,減少症狀帶來的焦慮和恐慌。第四,在考慮疾病的影響因素時,編者強調患者的人格特點,尤其是"自我中心"這一特點,這與袁老師説的"絕大多數心理問題背後的核心性格問題是自我中心"不謀而合。第五,編者在討論治療原則時,強調治療對患者人格的完善作用,這與袁老師説的"諮詢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來訪者完善人格"也是不謀而合的。

關於心身疾病,我覺得它可以被看作是機體不恰當的應激反應。關於應激,我在書中瞭解到"中等度應激可增強免疫應答"。 也就是説個體適當地經歷中等程度的應激是有益的。這讓我想到,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影響孩子發展免疫應答的能力。此外,書中説"社會支持對健康具有保護性作用",社會支持在壓力事件與個體之間起到緩衝作用。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考慮,可以起緩衝作用的不僅是社會支持裏的人際關係,我們的知識、見識、能力、經濟水平都可以在壓力事件作用於我們的時候起到緩衝作用,這就是袁老師説的"長各種本事"。所以除了通過中度應激增強免疫應答的能力外,還可以通過"長本事"來降低應激對我們心身造成的影響。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心身疾病的作用機制很像埃利斯的認知理論——各種刺激就是A,我們的認知加工了這些刺激形成了B,心身疾病就是C。不是刺激A造成的心身疾病,而是B造成的心身疾病。所以看來,捯飭好我們的加工機制B,就能避免這些心身疾病。

醫學書籍讀後感2

昨天媽媽給我買了本書,名字叫《探祕微創奇的醫學》。回家後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這本書。看完這本書,我瞭解到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裏的時侯,就開始享受現代醫學的種種保健和檢查了,而其中有不少檢查和保健都採用了先進的診斷儀器,新型的實驗試劑,靈敏的檢查方法,也許還用了高效的治療手段呢!所以毫不誇張地説,我們出生時,就和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許你覺得醫學太神密了,確實如此,醫學要研究人體的結構和功能,而這是不能把人體拆開進行的,這樣人體就像是一個靈巧,多變,有許多不解之謎的“黑箱”。科學家只能藉助各種間接的方法,來“偵查”體內的情況。

在今天的這個信息社會裏,許多高新技術都在醫學領域裏大顯身手,飛速發展的生物技術使試管嬰兒成為可能,使藥物的發展進入新的領域。

電子技術的發展,使科學家們不但探知了人體內的電活動,還發展了電子耳,心電監護等技術,也使殘疾人的康復有了新的希望。

也許你想不到能源技術的發展,使心臟起搏器成為可能,它是心臟病人的生命監護神,是起死回生的發動機。

這本書就是要介紹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讓你領略醫學與高新技術的密切關係,領略這一切看似神祕而又不神祕的事件,他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他正召喚我們進一步探索。

這本書看完以後讓我感覺到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對待學習要有嚴謹的態度,假如我們遇到難題時我們一定要把它弄懂弄通。不能讓不懂的問題越積越多。因為還有許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征服,就像這本書説的那樣,沒有紮實的知識基礎,想探索一切科學知識那都是空談,所以説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努力學好各們功課。

醫學書籍讀後感3

暑假裏,我讀了《李時珍與本草綱目》,讀完後我瞭解了明朝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自幼對醫藥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落榜後,就以行醫為業。他刻苦鑽研大量古代醫學書籍,發現其中有不少錯誤,決心寫一本部比較完善的藥物學著作。為此,他走出家門,虛心求教。有一次,在鄉間他聽説曼陀羅花用酒吞服,會使人麻醉大笑,就不畏艱險,攀登雲霧繚繞的武當山,從陡峭的崖壁上採回這種花,親口品嚐,並進行臨牀驗證,説明它確有麻醉的效用。經過27個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寫成了《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九十多萬字,收入藥物一千八百多種,醫方一萬多個。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李時珍是個勤奮的人。他年輕時雖然科舉考試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地學習醫學方面的知識。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終於寫出一本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我們要學習李時珍不怕困難,刻苦鑽研這種精神,在學習上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醫學書籍讀後感4

《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傑出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針在繼承和總結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多方考證,花了將近30年時間而寫成的。它是東方藥學巨典,具有“醫學之淵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譽。

讀了這本書,我驚奇地發現醫學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體竟可成為治病的良藥。比如水部中的露水,書中這樣註明,露是陰氣積聚而成的水液,是潤澤的夜氣,再道旁萬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無毒,秋露水凜成夜晚的肅殺之氣,宜用來煎潤肺的藥,調和治疥、蘚、蟲癩的各種散劑。想不到吧,平凡的它們,卻有不平凡的醫療作用,相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平凡的物體等着人們去發現它們的價值,那將會帶給我們另一個驚奇。從這裏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它會使我們學到很多東西,發現很多東西,同樣也可以解決很多疑問。再剛剛露水的例子中,我們發現書中記載的任何藥物,他都有有註明有毒或是無毒,這跟人差不多有善惡之分,提醒我們用藥要注意,就像我們生活中要小心與人打交道一樣。

《本草綱目》裏還收集了很多有醫療作用的'花草樹木的圖片,看了這些圖片,可以説是大開眼界,它們有些長得很漂亮,有些長得很奇特,也有些長得很渺小……它們還解開了很多疑惑,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們的名稱,卻不知道它們的樣子,比如冬蟲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們的樣子,卻不知道它們的名稱,又比如金毛狗脊等。這樣一來,我有增長了對植物的見識。在這裏我也給自己提了個醒,那就是,對事物的瞭解和對問題的認識,不可以不清不楚,那樣,就會使心中的疑惑越積越多,不知道到哪天才能解開,或許永遠都不會解開。

《本草綱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書。讀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讓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這些道理,就讓人有方向的前進,把這些道理當作做人的原則,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

醫學書籍讀後感5

《醫學源流論》是一部集中反映徐大椿醫學思想的論著,其中有大量篇幅集中反映了徐氏的辯證用藥觀。有關元氣學説的論述、辨病與辯證、病與主症、病與主方、方與主藥的關係,亡陰亡陽之分辨,重視藥性專能,提倡溯源治學,反對濫用温補等觀點對後世頗有影響。

他在《源流論》裏以很大的篇幅論述了元氣和生命以及疾病的關係,並專門寫了“元氣存亡論”的論文。認為元氣在體內首先是一種生理狀態和活動支柱,亦即功能表現和物質基礎;若機體受到創傷後,它在體內可產生一種免疫功能;若元氣受損或衰竭,則表示疾病的預後不良乃至死亡等等。故在治療一切疾病時, 都要以保護元氣和挽救元氣為根本的前提。他認為元氣包括元陰元陽兩個方面。腎之真水是元陰,命門之火是為元陽, 陰陽相貫, 水火既濟, 生化之機才會永恆不息。“命門為元氣之根, 真火之宅, 一陽居二陰之間, 薰育之主,而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 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在治療用藥時, 元陽不足患者定慎升提發散之品; 元陰不足患者, 慎用辛熱香燥傷陰耗津之劑。這一系列論述, 增添了醫者對元氣、命門更深刻的理論研究, 長期的臨牀觀察, 詳盡闡明瞭命門的實質以及元氣和它的關係。

他在《源流論》裏強調臨牀醫學的規範化思想,認為“醫者必能實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減何藥,自有法度可循。乃不論何病,總以陰虛陽虛等籠統之談概之,而試以籠統不切之藥,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輕,適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對症之藥,亦奏小效,皆屬誤治”批評某些醫生“惟記方數首,擇時尚之藥數種,不論何病何症,總以此塞責,偶爾得效,自以為功。其或無效,或至於死,亦諉於病勢之常”徐氏在強調規範化的同時,並未否定靈活性的重要性。“病有經有緯,有常有變,有純有雜,有整有亂,並有從古醫書所無之病,歷來無治法者 ,而其病又實可愈”。在沒有陳法可守的情況下,醫生應當發揮主觀的創造性,運用巧思奇法, “然後天下之病,千緒萬端,而我之設法亦千變萬化,全在平時於極難極險處參悟通澈 ,而後能臨事不眩”。這種來自個人體悟、高度靈活的技巧,在臨牀實踐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是任何規範無法全部包容或完全替代的。

徐氏對於方藥的配伍運用也很有見解,他堅決反對那種不顧病人具體病情動輒用猛烈之藥截邪氣或以峻補之藥遏制邪氣而取得一時療效的做法,反對不辨虛實濫用補藥,他認為用藥之力除考慮其寒熱温涼補瀉之性外,還要考慮其氣、味、色、質、形及所生之地,以其偏性調和臟腑;他還強調方和藥有密切的關係 ,但方和藥不能混為一談。如果“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因此,他要求醫家,在臨牀制方遣藥之時,務必切合病情,作到既守法度,又不拘泥。使所創制之方“分觀之而無藥弗切於病情,合觀之則無方不本於古法”。

醫學書籍讀後感6

最近買了一本黃帝內經看,古文搭白話文的那種,不過還是覺的看的好枯燥,幾乎都只能在看白話文,在這裏和大家談談選擇醫學書籍的心得。

凡學過醫的人大概都知道,讀醫學名著就和上學的時候讀四大名著一樣,除了愛好,這也是一件應該必修的事一樣,等等,但是通常看完了以後處在一個完全不能消化的階段,就好象你吃了很難消化的糯米一樣,不過呢可以吃助消化的藥來幫助,而這些沒有辦法消化的知識,則是要在臨牀實際體驗中才能消化。所以選擇書籍的時候,如果有臨牀的案例,理解起來的話會快很多,用到病人身上的話也很容易想起來該怎麼具體運用。

我在北京淘過一本70年代的醫學書籍,幾乎包含了常見病的中醫臨牀病例,書不厚,但是很有用,因此個人覺的到舊書市場淘一些醫學書籍,會比到新書店逛淘到好書的比例更高,不過這個舊書市場的選擇很重要,我的書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近一個很大的舊書市場,可惜是旅遊無意淘到的,如果是在附近居住又有需要的人就有福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yyd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