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0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0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

最近狀態不是特別好,所以想從書中吸取經驗和建議,看了一本名叫《被討厭的勇氣》的書,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見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評價頗高的評語,讓我堅定了讀這本書的勇氣。

有人説:如果説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麼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説: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岸見一郎説,人的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我對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讀完這本書,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懷疑,總體來説還是有收穫的。

文中講到世界本身不復雜,是人把世界看的複雜了,人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裏,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與任何人共有。與課題分離的觀點有點相通之處,別人怎麼看我評價我,都是別人的課題,無法左右,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該做的事,其他人的選擇、評價或是干預都不要去理會,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岸見一郎説: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捨棄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説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可以發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課題分離,比如信任,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如何對待你的信任就是別人的課題,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強加給別人,不然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論,有時候很多事情,是因為我們心中得到了目的,在為目的找藉口,最後才形成了目前的結果,比如:每一次都説要改變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改變的勇氣,有時候覺得麻煩,有時候捨不得花錢,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藉口,導致改變不是很徹底,就只是稍稍改變。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正是因為真誠的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就是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他者信賴)。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雖可能會遭遇背叛,卻依然繼續相信的態度就叫信賴。他者貢獻是在我對他人有用時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存在。

書中提到“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雖然不能完全同意,但還是想説讀書會使人睿智,説不定書中的某些觀點或建議就是適合你的呢。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2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關於“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裏”、“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如何獲得幸福”、“如何處理人生的課題”,給出了阿德勒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於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説,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恆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所以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為的主觀問題。要去温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己人生的課題。“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裏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己人生的議題。我們為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為自己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裏小心翼翼地乞討,並以此為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係,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係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夥伴,不去幹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後,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己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為這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於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於自我內心,因此就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為什麼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德勒的哲學是基於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裏起舞。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3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內心頗有感觸。

凡事都不會一蹴而就,總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以達到足以爆發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經歷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在“當下”能做的事,而我們當下所做的積極的事,無一不是在為未來獲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礎。不被那些痛苦的記憶束縛,但也絕無可能跳開所有經歷,單憑想入非非就能無往不利。否定人生經歷對個人“當下”的影響,等於否定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這個時間點,像是自己主動在向阿爾茲海默症靠攏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貴的東西刪除。因果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並形成貫穿時間的鏈條。我們需要正視在鏈條當下的環節中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所處的環境,在限定的選項中做出合理的選擇。這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但可以確定的是,把心靈和意志的力量作為主要參考是很荒唐的,客觀世界從來都不會為此做出妥協。

過去是珍貴的記憶,未來是熱切的期盼,此時此刻卻是轉瞬即逝的,讓你來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響着你的當下,當下的思考影響着你的下一個此時此刻。思考與行為,互為因果。三思而後行,成熟理智的行為大體上是滯後于思考的。直到當你暫停腳步反省自己時,或許才會發現藴含在之前的“此時此刻”中的得失。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義。不論怎樣的哲學,都無法斬斷這樣因果的鏈條,就像無法斬斷時間一樣。過去是經驗,未來是引導,所以鼓吹“活在當下”的所謂“哲學家”們是不負責任的。那種生活態度,是不敢承擔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現,是對真實生活消極的逃避,實際是以“簡單的人生”為藉口,來掩飾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讓自己陷入無根據的癲狂的熱情中。

我覺得真實而勇敢的人生,應該是認識過死亡的真相後,仍然熱情積極地面對生活。不害怕回顧無法挽回的過去,坦然地接受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切都會迎來終結,以最大的責任心對待發生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於人生的意義,相信每個人的看法會不盡相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有效的潤滑劑即是“妥協”。不論妥協會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悦,它的效果立竿見影,每個人必然會使用這樣有力的工具通過犧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滿足。“需求”為自身,“妥協”向他人。“妥協”即會犧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間辯證關係,導致我們完全意義上的人生必然無法實現。

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論温和還是殘酷,樂觀還是悲觀,但我覺得我能夠為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種有限卻坦然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4

是值得時時翻閲的書。常讀常新。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改變,並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氣。當一個人具備了被討厭的勇氣時,關係也更簡單輕鬆了。

課題分離很重要。意識到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可以避免我們被束縛或束縛別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課題是誰的呢?那就看這個課題需要誰負責?誰需要承擔這個課題的後果。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還有一個反常規的點在於,過去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能決定我們會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什麼人。如何看待過去、創傷或什麼,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開自己的人生課題了。面對它們。

自我接納而不要自我肯定,無需假想自己是多麼優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騙,需要實事求是。這才是誠實地肯定自身的價值,但凡存在,就是價值。

對他人要當成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看成橫向關係而不是縱向關係,這樣才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沒有輸贏之分,真正獲得了自由。

以及,要發展、意識到共同體感覺,我們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當我們認可這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貢獻,這個貢獻不一定要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在這種貢獻中,我們會更能肯定自我的價值,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不要批評和表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誰。很簡單,批評和表揚都是一種評價體系,都帶着上級對下級的不平等色彩。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干涉。一個有賞罰心理的人,容易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變得膽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為想要得到表揚而故意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鼓勵。鼓勵是這樣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關係,是真誠地説謝謝,當他人幫助了我們時。鼓勵也是對他人的幫助,必要的一種幫助,當他人需要時。

發現這本書是許多年前,真正讀這本書是最近,很有緣,對應到我的許多“症狀”,可以説解開了我的不少心結。書裏還提到活着的意義,那就是不要盯着過去,也不要盯着未來,自己去賦予意義才是自由啊!

並且,請活在當下吧,當下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剎那,它不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點,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讀完之後,真心感覺到內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種情境下該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實用的人生自助書。

感恩。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5

一半科普一半雞湯,後續中有提到並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阿德勒心理學:換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張和概念,但整本書的idea其實是岸見先生的。

我一直覺得在什麼階段看什麼書,怎麼讀,讀書的先後順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勵和適當的磨練,青年需要批判和反思,中年則是沉澱過後好好做事業有所貢獻的階段。

全書的雞湯味還是比較重的,對話側重讓來訪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觀點,意在降低閲讀難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結合全書的信息量我更傾向於用非對話體來寫,能大大縮短閲讀時間;更像是一本臨牀心理學治療中的指導手冊,而非哲學性質的心理學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學區分開來,書中某些片斷性的方法論論點具有啟發性,但失之嚴謹和思辨。

以下幾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

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的“創傷性時間”,而非原因導致的決定論,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但否認書中所説的牀上並不客觀存在。

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是“課題分離”,認識每個人自身的課題從而明確責任,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找到在多個層面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歸屬,但我也否認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的看法。

人際關係岸見提到了橫向和縱向關係,認為獲得幸福的關鍵是建立橫向關係,但我也反對縱向關係的非客觀存在一説。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親密關係;阿德勒主張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對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的二元對立,強調個體全方位趨於一致性的融合發展。

岸見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一切的改變都為時不晚,而在於讀者是否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氣;還有不被人喜歡的勇氣。

最後一張提到舞台的聚光燈效應,提倡活在當下;如果舞台燈光足夠強,台上的人看不見台下的觀眾和台後的人員,從而得出只要對當下足夠聚焦便不會糾結於過去抑或懼怕未來,得出“活在當下”的主張。

後記中有一段話心有慼慼焉:“…我遇到過很多‘青年’。青年們都想認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實’,今兒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希望認真生活非常重要,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阿德勒説:‘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如果不懂得如何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縱觀全書,核心觀點乃是岸見先生的選擇自由人生的勇氣學説,同時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所提及。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6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説,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裏閒來無事,終於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現有個事情需要現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現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於沒有時間學習。可是實際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製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出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説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出來內向藉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繫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繫,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於不能甚至不敢去聯繫。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繫,保持現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繫,所以想起了以前發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麼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7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並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説的關於人際關係的觀點,就是關於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並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闆問我:你覺得什麼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闆對我的回答印象怎麼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裏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麼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後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為,並不是歸咎於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裏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説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並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於我們怎麼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並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並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於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説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麼這一生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我們過得這麼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麼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8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着我們。例如,“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麼看,怎麼詮釋,就等於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於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麼。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後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着輕浮的態度,傲慢的姿態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後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後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説。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説:過去並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瞭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稜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説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後沒繼續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峯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後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麼殘缺,結局一定歸於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説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遊刃有餘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日裏,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矇蔽隱祕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9

1.為何選這本書?

刷知乎時,看到有人提問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幾本書,該提問下,幾個高贊回答都提及了《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和我以往認知不太一致,出於好奇,我就立刻選擇了這本書。

2.我對這本書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第一本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採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一人一句,你來我往,我們彷彿就是那個青年,在被禪者説服和質疑中產生自己的思考。由於是對話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覺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決自己的困惑,還是應該多讀幾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書有太多觀點值得深究,由於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只能憑直覺覺得部分觀點太過主觀,比如阿德勒否定過去經歷對現在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現在你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以過去的經歷為藉口。

以我自身為例,我現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在過去的幾份並不愉快的工作中發現自己不擅長與許多人打交道,於是想找一份喜愛的,又沒有太多人際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説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擔社會壓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適合和別人打交道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我的那些所謂的目的難道不是受過去影響嗎?

阿德勒認為幸福的主動權掌握在現在的自己手中,關注自己能改變的,而不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如果能那麼容易捨棄過去,世界的確很簡單。

其實對我產生啟發的是下面這個觀點。

阿德勒提出,我們應着眼於“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是指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於“此時此刻”,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由此,阿德勒還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會無所進展,在達到目標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再結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經濟實力了,或者等工作穩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閒時間學畫畫,但這一天什麼時候能到來,誰也不知道,於是畫畫的種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過寄託未來,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時此刻,雖然我沒有錢,沒有工作,但只要熱愛,總會有千萬種方法去學畫畫。當然,我不會承認,我不夠熱愛畫畫噠~我只是懶以及寄託於未來。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0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羣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於是為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穫。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於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加以分析,裏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係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麼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生的結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説: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夥伴,並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裏,強調“我為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麼”!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讀後感·最後,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説: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着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説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孃説,生我那天早晨,生產隊分穀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閲讀,因為裏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説,從現在起,要再用你歲數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呢?你有思考過嗎?

標籤: 讀後感 勇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2o9z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