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讀後感

法國哲學家薩特説過一句話:“他人即地獄。”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當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觀點會塑造我們的人格。而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奪回自我塑造的權利。

心理學兩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學是迥然不同。瞭解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人們知道,弗洛伊德強調小時候的創傷會影響以後的性格。網上也有許多人控訴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認為原生家庭毀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説還要孩子組成了“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發泄情緒。然而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有壞處必有好處,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主觀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説盲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敏鋭程度要高於普通人。這樣來看“上帝為你關上一座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的説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説過禍福相依。如果能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禍事,心靈也能回覆平靜。原生家庭貧困的人固然沒有享受生活,可鍛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着怪罪他人的念頭,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由他人造成的。這種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觀念,將導致人不斷墮落。不要認為處於低谷就是壞事,能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峯。

其實回過來思考佛洛依德這個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論為自己的墮落找藉口實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論,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論。佛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的結果是童年時種下的因,是過去時。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現在時,他認為現在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你自己為自己找的藉口。比如找女朋友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來分析,他會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從小缺少母愛,不擅長與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則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內心的目的是為了逃避失敗而不斷找藉口不去嘗試。

在人際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啟發更令人發省。中國人總是擅長鄙視別人的,大學老師鄙視高中,高中鄙視初中,初中鄙視小學,小學鄙視幼兒園。更不用説省份之間的鄙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阿德勒認為個人要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成長,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奉獻社會,而不是壓過別人。所有人都是與我平等的生命體,縱然有差別,也無高下之分。對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納,但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來影響自己的成長。例如學車過程中,有些人總是學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在意教練的看法了,尊重教練固然必要,但是沒必要把教練的意志強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練好車,犯錯是正常,如果因為教練一兩句話你就不敢犯錯了,那你永遠練不好車。重要的是你在練車過程中的成長,而不是達到教練的目的。從這裏看,阿德勒心理學既是集體性的,也是講究自我的。他將他人和自我的關係擺的明明白白,不要想着操控別人,但是絕對不要被別人操控。我認為,歧視別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歧視得越厲害,內心越自卑。結合社會經歷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門辦事,就能深刻體會到什麼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你厭惡被他人歧視,那就不要歧視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視鏈這場遊戲,他人的看法於我何有哉?

最後,也是前面所説,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補充一點,注重現在,而不是寄希望於未來。知乎有個問題是説:到底是現在去追喜歡的'人,還是努力致富後再追。我認為的是,什麼年齡段就做什麼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盡情去試錯、去愛、去奮鬥。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後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且不説財富自由的難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現在網上有種思潮,不戀愛,不交友,不結婚,不生子。我認為是不對的。他人即地獄,反過來他人亦是天堂。沒有人能夠脱離社會而生存,我們要在人羣中尋找自我價值和存在感。雖然我們的教育在交際能力方面缺失,可我們自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交際能力。這可能很難,對於內向者來説。可是這是一場必須得玩,而且要玩的贏的遊戲。社會的鐵則就是,善於抱團的人總是贏。而家庭和友人,是團體的最小單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是廣為流傳的尼布爾祈禱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標籤: 勇氣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oj0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