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1

讀完這本書最核心的收穫是: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從時間軸上來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不停連續的點構成(我理解為隨着時間流動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樣,只要跳動就會離開原位置,但是剛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確最後會停在那個點上的,不知道未來會遇到誰,發到什麼故事。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們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

人是會隨着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最終會變化成什麼樣子,起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現在就是曾經每一個選擇的疊加結果。換句話説,幸運是我們的選擇,不幸也是我們的選擇。——“人是會改變的”是本書論述的前提。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2個人,所以説人不可能脱離社會而獨自存活。譬如你生下來沒有人餵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處理人際關係。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為的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和我們的性格有關,可以説,性格與人際關係相輔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負,這些都是人追求優越感天性過程中產生的。不管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因為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的行為表現。自卑感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識。可以從完成小目標開始來增強對自己的瞭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結,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所以做不了……”,強行給事件建立因果關係,以此作為不願意改變現狀的藉口。表現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際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在不斷的對自己撒謊,在對他人撒謊,這種情況是很難改變的。

自負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顯示自己特別性的一種手段,以此營造出虛假的優越感。生活中也有誇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過去作為支配對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會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行為不當的藉口,本質上也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用不幸顯示自己的特別,在弱勢的情況下仍然要掌控主動權,以達到避免傷害的目的。老話説,缺什麼就炫耀什麼。

那如何恰到好處地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優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所以,幸福是獲得人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達成兩方面的人生目標——行為層面的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心理層面對應的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完成這兩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自卑、自信、自負是源於人追求優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負是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沒得到什麼”上,產生了“我無能”的意識。自信是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給予了什麼”上,產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識。自卑自負是以自己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發動戰爭攻勢的敵人,戰勝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戰敗了也要找藉口説服自己沒有輸。自信是以他人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賴的夥伴,想的是我可以為這個人、這個團體付出什麼,在貢獻中收穫價值感。自信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行(普通),並將關注點轉向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最終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識。

自立的人有貢獻,有貢獻的人能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和諧相處的人有價值感,有價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變得更好。

此外,作者還提到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即這件事的結果該由誰承擔?我們處理人際關係就好比可以將馬兒帶到河邊,可以鼓勵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們不能強行逼迫。就像孩子學不學,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用武力等讓他屈服,這樣會讓親子關係僵化,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關於課題分離,作者提到的“回報思想”對我也是很有啟發——無論別人做什麼,最終決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歡請客請來請去的,喜歡AA制乾脆利落的人就會很困擾,覺得不回請又欠着別人什麼。這時候區分請是別人想請的,你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不回請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時此刻、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為他人貢獻獲得價值感、課題分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這就是我全部的收穫。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2

如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社會關係網中協調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見一郎認為,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獲得幸福人生具體路徑就是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覺”。首先,“課題分離”就人際關係的入口,人際關係的矛盾就是起源於別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或者是自己干預別人的課題。比如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説,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為學習不好最後找不到好工作等後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對其過分的干預。只有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才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對於自身來説,我一度對自己的臉非常不滿意,導致自己無法用敞開的心胸去接納和別人的關係。但是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在乎自己臉的人,因為別人如何評價我的臉那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課題,我無從左右,因此不要為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於懷。我能做的只有選擇做自己認為的最好的自己,展現自己認為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我總是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課題分離,認識到我和父母擁有融洽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和他們的關係。因為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下決心去修復和父母的關係的時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們的課題,這些都與我無關,即使他們不理解我也無所謂,問題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關係。

課題分離並不是教人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它只是人際關係的入口,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到達人際關係的終點即“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做夥伴,並且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人只有在“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自己內心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對自己的執着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自我接納,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不執著於不能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第二,他者信賴,我們要對他人寄於無條件的信賴,根據課題分離的原理,決定是否信賴他人是你的課題,決定是否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如果為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賴別人,那麼與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親密關係。第三,他者貢獻,對建立深厚關係的他人給與影響作出貢獻,因為幸福即貢獻感。

瞭解了阿德勒關於人生活獲得幸福的路徑,我感受到了思維前所未有的通透,內心緩緩升起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勇氣和改變生活態度的決心。它像一顆引導之星,指引着我獲得幸福的路徑,我知道我做什麼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着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獲得幸福的權利。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3

在週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説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後發現它並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瞭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麼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管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出門,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他人,不願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裏就牽扯到了人際關係問題,人際關係在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係與人際橫向關係,人際關係如何做到平等:於是需要儘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係,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係,那怎麼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係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髮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後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説:"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誇讚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拿梳子這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誇張的稱讚,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係的感覺,如果把稱讚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係,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後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後記者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説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後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鬆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着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裏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並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並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裏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並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於你的幸福。

謹以此用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鬥的人們。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4

在週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説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後發現它並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瞭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麼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管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出門,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他人,不願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裏就牽扯到了人際關係問題,人際關係在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係與人際橫向關係,人際關係如何做到平等:於是需要儘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係,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係,那怎麼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係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髮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後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説:"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誇讚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誇張的稱讚,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係的感覺,如果把稱讚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係,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後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後記者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説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後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鬆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着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裏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並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並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裏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並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於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鬥的人們。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5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説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6

1、為何選這本書?

刷知乎時,看到有人提問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幾本書,該提問下,幾個高贊回答都提及了《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和我以往認知不太一致,出於好奇,我就立刻選擇了這本書。

2、我對這本書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第一本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採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一人一句,你來我往,我們彷彿就是那個青年,在被禪者説服和質疑中產生自己的思考。由於是對話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覺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決自己的困惑,還是應該多讀幾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書有太多觀點值得深究,由於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只能憑直覺覺得部分觀點太過主觀,比如阿德勒否定過去經歷對現在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現在你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以過去的經歷為藉口。

以我自身為例,我現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在過去的幾份並不愉快的工作中發現自己不擅長與許多人打交道,於是想找一份喜愛的,又沒有太多人際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説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擔社會壓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適合和別人打交道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我的那些所謂的目的難道不是受過去影響嗎?

阿德勒認為幸福的主動權掌握在現在的自己手中,關注自己能改變的,而不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如果能那麼容易捨棄過去,世界的確很簡單。其實對我產生啟發的是下面這個觀點。阿德勒提出,我們應着眼於“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是指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於“此時此刻”,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由此,阿德勒還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會無所進展,在達到目標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再結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經濟實力了,或者等工作穩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閒時間學畫畫,但這一天什麼時候能到來,誰也不知道,於是畫畫的種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過寄託未來,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時此刻,雖然我沒有錢,沒有工作,但只要熱愛,總會有千萬種方法去學畫畫。當然,我不會承認,我不夠熱愛畫畫噠~我只是懶以及寄託於未來。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7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關於“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裏”、“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如何獲得幸福”、“如何處理人生的課題”,給出了阿德勒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於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説,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恆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所以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為的主觀問題。要去温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己人生的課題。“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裏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己人生的議題。我們為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為自己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裏小心翼翼地乞討,並以此為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係,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係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夥伴,不去幹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後,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己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為這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於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於自我內心,因此就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為什麼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德勒的哲學是基於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裏起舞。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8

可以説是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裏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説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讚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麼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麼辦會有點尷尬。

然後總會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後我不在廣州,然後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説,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預想着有個困難在那裏,我跨不過去怎麼辦呀?欸欸,就是這麼事多,我自己看着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癒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症狀或者説是抑鬱症。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鬱。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它,我至少戰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藉口,我現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誇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人説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於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麼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説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裏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説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痴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鬱的人説,不要和自己糾結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在有了答案,也會隨着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麼意義就有什麼意義。

最後,要關注於當下,不要執着於過去,也不要過於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9

最近比較沒空,所以寫讀後感的速度降下來了,但是我因此也有一些時間去反思我的生活,實踐書中的理論,所以有一些認識更深刻了。

今天聊聊人生課題,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第一次聽到關於“誰的課題”的理論,是monself的一篇關於工作上的不順心的分析文裏邊,新入職場的女孩遇到上司刁難,為了完成一個活動跑斷腿,累死累活,卻得不到上司的體諒,很多事情不是她分內的,為了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她也不得不自己去補台。女孩很鬱悶,於是找學姐傾訴,學姐問她,誰會為活動搞砸了負責,女孩説是自己,已經成為職場精英的學姐告訴她,誰為後果負責,課題就是誰的,所以不要去抱怨,全力做好,因為即使是別人的原因造成工作失誤,會被批評的依然是你自己。

“誰的課題”和課題分離,我個人認為,是我們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舉個例子,我曾經在生寶寶前去剪了短頭髮,後來頭髮長長了些,我想繼續留長,就不打算再剪,但是我媽三番五次勸我去把頭髮剪了,覺得現在的狀態不好看。就算我明確拒絕,表示我沒有這樣的打算,她也持之以恆的隔一段時間就提一次。雖然是親人之間,我仍然為這樣的干涉煩惱不已。如果用書中的理論來解釋,就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髮型不好看的後果是我自己承擔,所以剪不剪頭髮完全是我的課題,但是我的媽媽卻為我不肯剪而難受不已,她不明白這跟她其實沒有關係。

説回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可以説是我們人生的幾個側面。不同的課題的人際關係有不同的距離和深度,那麼課題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工作上的關係門檻最低,難度也最淺,因為有工作這個紐帶;朋友的關係則相對難很多,沒有什麼不可抗力讓你非得和某個人成為朋友,而朋友也有普通朋友、知己、閨蜜等等各種區分;愛的課題,戀人、夫妻、兄弟、親子,所有的課題中最難的一種,尤其是親子關係。

三大課題概括得非常精要,其實每一個課題都可以延展為無數個子課題,人際關係這門學問,真的太深了。

怎麼正確的處理人生課題呢?

首先要知道,做事情不是為了尋求認可,我們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可是有那麼簡單嗎?我們從小到大,做很多事情都是為了尋求認可啊,努力讀書,為了取得好成績,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可;努力工作,拿出好業績,獲得領導同事的認可;甚至努力表現,獲得對象家人的認可。而我們的身上,也承載着各種期待,我們也對別人有所期待,怎麼可能不呢?

這裏引入一個關鍵詞:賞罰教育。我們都受賞罰教育的影響,所以覺得尋求認可是正常的。但是阿德勒批判賞罰教育,為了尋求表揚而做某事,為了不被懲罰而不做某事,一旦沒有表揚和懲罰機制,就可能讓事情失控。而我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換句話説,我們首先要活出自我,然後才有自由。

其實這一點我覺得蠻好理解的。對於我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他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所以當家人對他説你不乖,我不喜歡你了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阻止。這種思維,在長輩們,甚至很多同輩們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吧,我們告訴孩子,你要乖,要聽話,這樣我才會喜歡你。寶寶會因為我們説了這樣的話而變得乖巧聽話懂事,更好管束。但是他們內心也更加不安。這樣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其實很容易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吧。

不希望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不希望孩子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們在無知無覺的狀態下,其實已經實踐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了。(但是這也只是我不希望,是我的課題。孩子是怎麼想的?他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暫時不管。)

要再一次談到課題分離了。我們説誰為後果承擔責任,課題就是誰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分得開。孩子不愛學習,大多數父母都會焦慮,會想盡各種辦法幫他逼他學,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父母為什麼焦慮,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我們的。那麼,放任不管嗎?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前程,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未來考慮啊,我們難道不應該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嗎?並不是不管,在認清誰的課題之後,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他自己選擇怎麼做,然後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是不妄加干涉。好難啊,但是牛不喝水強按頭,有用嗎?或許會引起更大的逆反。

所以做好課題分離真的很重要,不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許很多煩惱就消失了。我們覺得比較開明的家長,其實也是讓孩子擁有獨立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往往親子關係不會太糟糕。

不讓別人干涉我們的課題,這點也很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我們就會容許別人對我們自己的事情指手劃腳,但這也許會讓我們覺得痛苦。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左右,你自己的事情,要遵循你的本心。

所以分清課題是誰的,做好課題分離,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事情就完了嗎?並沒有,人際關係不能變成這樣冷冰冰的進水不犯河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它只是一個入口,構築良好人際關係的入口。

這裏拋出一個觀點,自由就是被人討厭。點題了,是不是,本書的名字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有人想被人討厭嗎?恐怕沒有。有人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嗎?恐怕也沒有。八面玲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使我們八面玲瓏,也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喜歡。所以,被討厭的勇氣説的是不要害怕被人討厭,即使被人討厭也是沒有關係的,不是什麼問題,不要因為害怕被人討厭而去曲意迎合別人,勇敢的活出自己,自然有人欣賞和喜歡。

接下來,如何才能締結良好的人際關係呢?作者提到一個“共同體感覺”。宇宙,過去未來,都在這個共同體內。是不是過於寬泛,我們更常聽到的,是集體這個概念。阿德勒提出共同體的概念,並且將其中的組成因子劃分到“我”和“你”這樣的最小的個體上,因此提出,將對自我的執着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把自己看成共同體的一部分,就會跳出這種自我中心思維,從而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廣闊的視野。把這個共同體延伸到無限大,就無論如何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跳出小集體思維。當我們面臨一些角色轉換的時候,擁有這樣大共同體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退休了,或者與小集體無法找到歸宿感的時候,不妨將自己放在大共同體裏邊看看,跳出眼下的杯中風暴。

建立橫向關係。這是一個相對縱向關係提出的概念。差別在於,人與人之間地位是否平等。現實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縱向關係中,我們希望得到能力比我們強,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的肯定;我們表揚孩子的進步和優秀,我們批評或者處罰沒做好事的人。縱向關係中,人與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麼橫向關係呢?人的地位真的平等嗎?阿德勒提出的是,人與人雖不同但平等。不同,這個詞非常有意思,它沒有表達誰比誰強,誰比誰厲害,我們不同,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環境,但是我們是平等的。這種理念,是不是暗合了之前的很多觀點,不競爭、不比較、不自卑、不操縱、不干涉、不批評、不表揚、不評價,所有這些,原來都存在於縱向關係中啊。

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的基礎上,對他人的困難給予幫助,對他人的難題給予鼓勵,是締結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獲得自信和勇氣,換句話説,覺得自己對他人有用,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從共同體的角度説,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其實越寫到後邊,就越覺得阿德勒心理學太過於理想主義,與我們主流思維和心理背道而馳。但是仔細思考你會發現他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會讓我們生活得更積極更有質量。但是踐行起來也真的是非常的難,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把自己的心理透視得那麼清楚,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做出改變。話説回來,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啊,讓我們至少從自己做起,開始行動吧!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10

讀這本書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説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我們不論做什麼,最終都是想讓自己得到快樂。我仔細體會了一下,只要把“快樂”理解的寬泛一些,人生還真就如他所説,一直在尋找快樂的道路上。

為什麼説起了“快樂”呢?我一直糾結於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卻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沒有興趣也找不到價值。每天被自己的這些情緒麻痺着,免不了的怨言和負能量。這樣的心態,我怎麼能過的快樂呢,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不快樂的,那麼就與上述“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的觀點相悖了,既然認同了人生應該快樂,那麼需要改變的就應該是我現在的態度。也就是説如果不能感受到快樂,就不可以一直這樣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如何才能改變呢?感謝好友推薦,讓我讀了這本將大師的觀點深入淺出,用對話的模式講述出來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一次讀到書名,我認為是“令人討厭的勇氣”,讀罷方知是“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零基礎學員少了許多障礙,多了些思考、共鳴和感悟。同時也感謝這個勇敢邁出第一步,鼓起勇氣開始寫讀書筆記的自己。深夜,頂着感染“永恆之藍”的壓力。

一、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

哲人説,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學時期的經歷,讓我失去了對學校社團活動的興趣,選擇了安靜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學生活,本科同學們的就業經歷,讓我決心要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沒必要哀怨過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現實的不温柔,是我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説,儘管有些不自由,但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説及時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簡單的説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和休閒的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的這些話,感覺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裏我也不想安於現在的生活,也想奮鬥打拼成就一番事業,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變的時候,比如去二營部鍛鍊,再比如辭職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氣。害怕新環境,害怕新領域,害怕新生活給我帶來的忙碌和不安,所以,最終我還是在原地,選擇了不去改變。

三、認真活在當下,跳好人生的圓舞曲

如果選擇不去改變,又會怎麼樣呢?我還是那個糾結抱怨的我嗎?當然不會再是了,閲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就在於此了。引用一段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一是既然選擇了不去改變現有的平台,那麼就踏踏實實的認真過好現在的每一天,接納自我、接納現實,並學會如何利用好現有的東西,慢慢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體會“我可以在這裏”的歸屬感,這種感覺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和付出才能夠得到,也就是説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而這種價值感(我也把它理解為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三是不要過於關注山頂,我們腳下走過的每一步,度過的每一天都是人生這個旅程中美麗又獨一無二的風景。

四、人際關係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裏

哲人説,提到人際關係,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人的關係”或者“與很多人的關係”,但事實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麼“人際關係的王牌”就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十幾年之前,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害羞靦腆不善於表達,從來不敢由我開始邁出第一步,以至於那個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歡我,應該是一直都無法解開的迷了。

哲人説,如果關係淺,破裂時的痛苦就會小,但這種關係在生活中產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之後,人際關係的喜悦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悦才會增加。

不敢説和大師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前期因為小男生帶來的遺憾,也令我痛定思痛,決心做出改變。與人相處中,付出真心,給予信任,鼓勵自己邁出第一步,學着主動表達,不畏懼拒絕,承擔風險,這樣也許會受一些挫折,但絕不會再留有遺憾。

標籤: 有感 勇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v82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