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1

宋代大家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説到一段這樣的話: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實則從一次遊記中悟出的天地之理。而我們生活中正好可以拿來運用。

我們會有壓力,吐槽,抱怨。是因為我們沒有確立我們的目標,修好我們的志向。所以我們總會“咎其欲出者”或者“悔其隨之”。

人的一生都像是這樣的一場探祕旅行。我們雖然不是生而自由的。但我們自己擁有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權利,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堅定自己的方向,甚至根本沒有方向。所以我們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們大多數人只是跟隨旅遊團,卻不敢獨自出行。

嗟夫!古人總能從世界天地之中去參化感悟。今人總是在生活,工作,工資中游鬥而無法跳出。

豈不無趣?!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2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説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着進步。”由此看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説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鬥。”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鬥的意義遠大於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鬥”嗎?是的,成功源於奮鬥。但是,奮鬥並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奮鬥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成功,但他們的奮鬥為後繼者開闢了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奮鬥仍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不會單憑成敗論英雄。就像提出“盡志可以無悔”的王安石,他試圖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盡了一些方法,努力奮鬥過,但最終沒有成功。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問心無愧。我們後代也同樣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視他為一個無能的失敗者。他竭力爭取的過程不同樣值得我們欽佩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願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了並不要緊,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鬥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篇3

今天我讀了一篇古文:《遊褒禪山記》。它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寫的一篇遊記。

這篇文章通過記述遊褒禪山華山洞的見聞,説明兩個問題:一是做事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聽途説。以訛傳訛,主張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寫到“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於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意思是:道路平坦而距離又近,那麼遊人就多;道路艱難而距離又遠,那麼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特雄偉,壯麗怪異,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艱險遙遠,而又是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然而能力能夠到達卻沒有到達,別人就可以譏笑他,而自己應該感到後悔;盡了我的努力也還是不能到達,那麼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了,誰又能來譏笑呢?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學習也是這樣,遇到困難不氣餒,要勇於面對困難,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來戰勝它。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取得優異成績,對所作所為不後悔,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lpw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