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苦惱》讀後感(通用5篇)

《苦惱》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苦惱》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苦惱》讀後感(通用5篇)

《苦惱》讀後感1

讀了契柯夫的《苦惱》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的悽慘。《苦惱》講述的是馬車伕約納在一個冬夜的拉車生活。約納的兒子這個星期在醫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現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幾批乘客,路上幾次想向乘客苦訴自己的苦惱與悲痛,但得到的卻是乘客催趕的責罵,因為人們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車店,但連餵馬的燕麥錢都沒賺到。黑暗,孤寂與悲痛又湧上心頭,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輕輕地撫摩着自己忠實的小母馬,把心裏話統統對它説了。馬車伕約納只是千萬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人們中的一個。這些人貧窮,沒有依靠,生活悽慘。他們不能享受生活,每天為了生計奔波。他們生活艱難,經常為下一頓飯的着落犯愁。

這些人全力為生計勞動,心中的苦惱能向誰人傾訴呢?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是生活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而且他們比我們常人有更多的苦惱。其實,不管在哪個社會,無論繁榮還是落後,都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是同樣悲慘的。讀了《苦惱》以後,我想起了那些在街邊撿垃圾為生的老人。這些老人衣衫襤褸,駝着背,揹着個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頂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風,終日在大街遊蕩。

他們有時翻着髒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沒有可賣錢的東西,有時尾隨着行人,撿他們扔下的易拉罐,包裝袋。這些老人可能是沒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拋棄的,也可能是殘疾的,或者沒有多少學識的。他們沒有多少勞動力,所以只能過這種窮苦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還要遭人白眼和鄙視。他們長期生活壓抑,心中的苦惱向誰去述説?

他們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拋棄的淒涼,有人承受着殘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壯不努力”的悔恨。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惱憋在心裏,他們找不到人訴苦,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因為慢下一步,下一頓飯又沒有着落了。《苦惱》中馬車伕約納的生活固然悲慘,但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苦惱。

《苦惱》讀後感2

《苦惱》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1886年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説,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小説講述了一個生活在俄國社會底層的車伕姚納的悲慘命運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姚納在兒子去世後,極度渴望向人傾訴。他先後遇到了軍人,三個青年,看門人和住處的小夥子,但卻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的遭遇,最後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向小母馬訴説心中的苦惱。

小説首先表現的是俄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苦惱和悲慘處境。正如題記所説“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説”,社會底層小人物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受壓迫,受剝削,而且精神上受奴役,受孤立,不得慰藉。軍人可以對他大發雷霆,青年們隨意肆意取笑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同時,他的物質生活也很艱難。午飯前出來直到日色昏昏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拉車接客到深夜,竟連燕麥都買不起。他的悲慘遭遇同樣使他痛苦萬分,如同鯁骨在喉。相濡以沫的妻子早已亡故,傳承生命希望之火的兒子又病死了。車伕姚納物質生活的不幸,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寫照。不僅如此,對車伕姚納來説,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物質生活和現實境況,而是他的精神生活壓抑,苦悶,他心中的痛苦無處訴説,沒有人理解他,同情他。對他來説,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比物質生活上的.苦難更難以承受。作者寫出了他在物質和精神的苦惱摧殘下的麻木的內心。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此外,在失去兒子之後,車伕姚納在苦惱中產生了對人生意義的困惑,對存在意義的不解。人的存在意義是人生哲學的一個重大命題。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見它,有的人視而不見,有的人苦苦追尋,有的人得到了答案,也有的人一無所獲。作為一個車伕,姚納在人生意義的困惑中徘徊,但終於未能得到答案。最終,在萬般無奈下,姚納只能向與他相依為命的小馬傾訴衷腸。

契訶夫的《苦惱》與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現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與精神上的麻木,具有現實主義的典型特徵。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發與思考。

《苦惱》讀後感3

《苦惱》寫於1886年,是契訶夫短篇小説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羣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醜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黑暗。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伕姚納和他的小母馬。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譁、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這部分是小説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説,小夥子卻矇頭睡着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説”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説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着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為展開。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係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係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苦惱》讀後感4

我特喜歡契訶夫的小説,因為常常寥寥幾筆,他就能把人物、事件刻畫、交待地清清楚楚,而且語言生動、辛辣、幽默,揭示的主題卻深刻,寓意深長,契訶夫小説《苦惱》讀後感。今天,讀了他的《苦惱》,引人入勝。

"我向誰去訴説我的悲傷?———"

小説就是這樣一語中的的展開,主人公一出場就讓我們感到他的孤涼,瞧,時值隆冬,暮色晦暗,濕雪紛紛,"出租馬車的車伕姚納周身發白,像個幽靈。他坐在趕車座位上呆呆不動,把身體彎到了活人的身體所能彎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個大雪堆落在他的身上,那他也好像覺得用不着抖掉它似的。"他和站在他身邊的瘦骨嶙峋的小母馬,一起被遺忘在"這個充滿古怪的亮光,不停的鬧聲、熙攘的行人的漩渦裏。"他的兒子剛死不久,他需要把心中的苦惱向人傾訴,小説的內容就是他接連四次想向別人訴説苦惱而無人理睬的過程。

第一位乘客是一位軍人,他一心趕路,無心聽訴;第二位,是三個年青人,他們根本不願關心他的苦惱;第三次是掃院子的僕人,還沒等他開口就被趕走;回到店裏想對他的同事一個年輕的車伕(第四個人)訴説,可年輕人急急的尋到水一飲而盡後倒頭蒙被就睡熟了。"他一心想説話,他兒子去世快滿一個星期了,可是他還沒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講一講呢。——應當有條有理,有聲有色地講一遍。應當講他兒子怎樣得了病,怎樣痛苦,臨死以前説過些什麼話,怎樣去世的。——應當描摹一下葬禮的情形,以及他到醫院裏去取亡人的衣物的情景。""聽到的人應當喊’啊呀’,歎氣,哀哭。——要是能跟娘們兒談一談,那就更好,讀後感《契訶夫小説《苦惱》讀後感》。——她們雖是些蠢東西,可是聽不上兩句話就會放聲大哭。"

可是沒有人願意聽他訴説,"既沒注意到他,也沒注意到他的苦惱。——那苦惱是廣大的,無邊無際。要是姚納的胸膛裂開,苦惱從中滾滾地流出來,那它好像就會淹沒全世界似的,然而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誰也沒看見。它居然藏在這樣一個渺小的軀殼裏,哪怕白天舉着火把也看不見它。"——最後,他只有回到馬廄裏,對着他的小母馬喃喃而語、滔滔不絕,"姚納講得着了迷,把心裏的話統統都對它講了出來。——"小説也就是在這意味深長中結尾。人在同類中已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異類中去尋找,而非人類的馬兒,居然似乎比人類更具有友善,"小母馬嚼着草,聽着,對它的主人的手噴氣。——"

俗話説: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都有難唱的曲,可是我們可曾真正關心到那些渴望關心的人,有時這種渴求的標準很低很低,只是給他一對耳朵,聽他傾訴,給他一種目光,關切、同情、理解。我才考取了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心理諮詢師助人的本質和技能,正是善於傾聽,善於分擔和化解來訪者的苦惱和困惑。

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太忙碌了,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誰真正關心誰過得怎樣,心情如何呵?!即使許久未見的朋友寒喧問個"過得好嗎?近來如何?",也不過是哈哈呀呀、之乎者也的虛詞套話罷了。再者説了,對於你自己是了不得的大苦惱,"滾滾地流出來,似乎會淹沒全世界",而對他人來説,"關我屁事",到處都是趕路的人,契訶夫選了那麼多的趕路人,作為無暇心的聽眾,一定是獨具匠心的。

我有苦惱寧肯自訴而不願他訴。苦惱所帶來的痛苦煩惱往往是一個人內在的深度,沒有任何苦惱是真正能被別人所瞭解的。向別人訴説苦惱,苦惱就會減輕嗎?就像是姚納已經預見到的那樣,説給那些蠢娘們聽,她們聽不上兩句話就會放聲大哭,苦惱就會因此而釋然了嗎?所以,解除苦惱還是在自己的心境,換個角度看問題,一切就會大不同了。

契訶夫這部小説究竟告訴我們什麼呢?正像一位評論家給我們指點的那樣:他揭示了,人生的最大苦惱與其説是人人皆有苦惱,毋寧説是在於人不願理會別人的苦惱。看到姚納到處訴説碰壁,可憐兮兮的樣子,我都不禁跑向前去,"姚車伕,彆着急,我來矣!我真的願意聽你細細説來——"

《苦惱》讀後感5

在契訶夫的小説中,也經常流露出淡淡的苦味。

讀完了《苦惱》,不經意地想到了立交橋下的衣着不整、穿戴破爛、臉面骯髒的神經病,街頭的賣菜人和那些孤寡老人。

看到他們總讓人心酸。

和他們一樣,《苦惱》的主人公馬車伕堯納.波達波夫也屬於這一類的孤寡人。他兒子死了,不明不白就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他有一肚子的話,一肚子的苦惱全都憋在心裏,可是沒人願意聽他傾訴,都不想放下手頭的雜事,於是堯納十分苦惱。確實,當你憋着一肚子事卻沒有傾訴對象時,是最難受的。

堯納駕車時,乘客不理他甚至譏笑他,而他卻全然不在意----因為他的苦惱已脹滿了他的腦子。他回馬車大店時,同行們也不理他,都一心一意地睡覺,他只有餵馬時,把心中的苦惱、煩心事全部説了出來。馬像是聽懂了似的,十分專心的樣子,看着主人,把鼻息噴到主人手上。

這是個十分傷人心的故事,看過後彷彿自己也十分苦惱,好像自己也是馬車伕堯納,心中也十分憋得慌,總想説點什麼。那時,就體會到了那一種感受。讓人不想、不敢再看下去了,於是趕緊合上書,想擺脱這種感受,因為你知道,它本不該讓你來承受的。但你很快發現,他已印在你的腦裏了。我想這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最好解釋吧!

實在憋不住了,就講給別人聽吧!讓他也幫你分擔些憂愁,讓他也領略一下契訶夫的精妙文筆吧!

標籤: 苦惱 通用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j7z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