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1

大學期間,在教育學等理論課程的學習中,經常會聽到前蘇聯“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對他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書名早已熟爛於心,卻未曾仔細地閲讀過,當時的我覺得這肯定又是一些枯燥的理論和抽象的教條。而今我踏上了工作崗位,反過來再閲讀這些教育著作,卻深有體會,也能更好的與實際相結合。暑假期間我閲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跟隨着他,我一次次的地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他的生平,走進他的教育思想,原來他的教育學理論寫得這樣平易而富有魅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沒有一個差學生,沒有一個教不會的學生的,每個孩子的心靈都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的每一個幼苗,讓他們茁壯的成長。蘇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學生,尤其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並指出他們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細緻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採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聰明才智在於,是孩子們把教師的意圖當做自己的意圖提出來並加以實施,一個真正的教育能手永遠也不會是孩子感到自己是一個發號施令的人。在他的眼裏,上課、評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動領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着奉獻—奉獻愛心,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讀着大師的話,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作為幼兒園的教師,面對的學生羣體是特殊的,因為3~6歲之間的幼兒個性心理特徵尚未完全形成,而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我選擇了在集體面前去批評他,現在想想,孩子們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工作中,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苦惱:為啥我用心地對待每個學生,但對學生起到的效果卻是很小的,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愛並不能代表一切,而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來愛學生,用心呵護學生的心靈。

在第二輯又見卡婭中,通過李鎮西老師的記錄,我看到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介紹,由此可見他的教育思想在全球都得到了有效地傳播和實踐。而卡婭寫給學生們的回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教育大家的女兒,她對父親思想的傳承,對學生誠摯的愛感動着我。在信中、他用父親的“需要—困難—美好”六個字詮釋了對生活、對學習、學校和教師的看法,而作者李鎮西老師,也正如信中所言,為了這無悔無愧的一生,他追隨着蘇霍姆林斯基,用心靈來滋養學生,以為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努力執着。

李鎮西老師用樸實的文字,記錄着自己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過程,每一輯都給人以震撼。從他的一字一詞中,我們能感受到李老師就像一位狂熱的追隨者,我們和他一起感受着這個過程的幸福,李鎮西老師真不愧是“*式的蘇霍姆林斯基”。他將書中所得運用在實踐中,並用生命在做教育,在追隨着蘇霍姆林斯基。平凡的文字,鮮活的生命,讓我愛上這本教育理論書籍,也讓我開始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我的教學實踐。讓我們一起同李鎮西老師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懷着一顆純淨樸素的心,從事純淨樸素的教育!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2

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有兩條建議留給我的記憶深刻,一點是興趣的祕密何在,二點是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兩點使我深有體會,並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書中談到,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它們的關係和相互聯繫,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況下,這個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們的眼前,你只要走進去看,在你面前就會展示一幅令人驚異的大自然的祕密的圖畫;而在另一些情況下,興趣的源泉則藏在深處,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發現它。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使我聯想到我教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些事情。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用語,雖然在當時曾是交際用語,但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確實是有難度的。而文言文又不能不學,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它所佔比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另外,它的短小精悍,語言之精練又顯示出它獨特的魅力。如何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能讓學生主動去學,去積累它的相關知識確實花費了我很多時間去思考。後來,我覺得對於一個文言知識不是很豐富的初中生來説,如果一開始就拿又長又難的文言文去壓他,不如選擇一些又短又有趣的文言小故事去激發他們的興趣。於是我精心挑選了一些很有哲理意味又很有趣的文言小故事給學生去做,做的量一開始比較小,讓學生集體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故事後的道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大了。一段時間後,學生會主動來問一些問題,並開始討文言文的題目來做。我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花了半堂課的時間和學生談了我對於文言文的一些看法,告訴學生文言文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如果我們能夠把文言文學好,一可以繼承我們民族文化中優秀的組成部分,二來還怕學不好現代文嗎?對文言文的理解、領悟能力的提高確實對學習現代文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式方法。不信,同學們可以試一試。現在,我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勁頭明顯比以前大了。是啊,正如書中所言,有些興趣的源泉埋藏較深,沒有浮在表面上,你必須去挖掘它,發現它。

書中還談到不要違背兒童的天性,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破壞童年的情趣。這一點我也感受頗深,從中受到啟發。譬如文言文的訓練必須花時間,時間哪裏來,就是利用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來參加訓練,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在訓練的過程中,而且不能違背兒童的天性,訓練的時間不能過長,時間過長會使孩子們感到厭倦,精力沒那麼集中,效果肯定不理想。我根據這些提示,每星期只讓孩子們練習兩篇課外文言文,這樣反而可以保*訓練的效果。

閲讀蘇霍姆林斯基一書後,我受益匪淺,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從中也受到了啟發,我必須多充電,多學點理論知識再去聯繫實際。我想在今後如有空餘的時間,我要多閲讀報刊書籍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3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為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閲讀,通過閲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着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發展,這種*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書*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

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説,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為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許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

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4

朱永新曾説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沉浸書中,心隨文字遊,如同邂逅一處處生命的美景,沿途的一枝一葉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中體驗到精彩的人生。再讀《追隨蘇霍姆林斯基》,心中的感受已非初讀時相比,從中汲取到的東西已然更多、更深,甚是豁然開朗。

沿途撒下愛的種子,且行且惜。細細咀嚼這本書,耳邊響起了李鎮西先生和蘇霍姆林斯基語重心長的叮囑,它讓我懂得了教育的本質所在是人性,讓我明白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讓我意識到身為人師的我們應該愛孩子。是呀,在教育百花園,且行且播下愛的種子,等到收穫時節一定是花紅柳綠、芬芳迷人。

回首自己的教育經歷,因為心中的愛讓自己與學生在這一旅途走得異常歡快。班上的一個孩子不幸失去了父親,這對於年幼的他來説是何其的痛苦,有時候望着他那陷入迷茫的眼睛,我心疼極了!還記得剛踏上三尺講台時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懷揣着愛與他們同行,帶給他們所有想要的東西。出自憐憫和同情,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對他對了一份特別的關注,每當他遇到了難題我總是適時地伸出援助之手。從事教育一路走來,帶給了我很多的感動,我也發現很多時候給予學生的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少不了的。因為我們對彼此的愛,把這一途徑點綴得香花瀰漫。

堅定心中的夢想,執着追求。李鎮西先生是一個典型的“蘇霍姆林斯基迷”,在追星、取經的路上他義無反顧,甚至於走進蘇霍姆林斯基故鄉,走進帕夫雷什中學……他直言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他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他感慨我們應該向蘇霍姆林斯基一樣懷着一顆純淨樸素的心,從事純淨樸素的教育。書中的文字向我們訴説着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隱約間也在傳遞着一種精神,一種堅定尋夢的精神。

夢想,大抵是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而最具魅力的莫過於執着追夢的人。我欣賞那些為了夢想在風雨中繼續奔跑的人,也告誡自己人因夢想而偉大。在我心中,一堂好課如同一杯佳釀,立竿見影,舉重若輕,為了這一堂課,我一直努力着、求索着、渴盼着。在這其中,像個懵懂的少年,跌跌撞撞,經歷了不少挫折,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無謂了,追夢路上,哪能不受挫,只要堅持,前方就是天堂。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如果能夠沉下心來閲讀,這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身為人師,讀書不僅僅是尋求精神的營養,找尋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為了能夠帶給我們的孩子更多的東西。讓書香縈繞我們的生活,讓自己多一絲書卷氣,給別人帶來一些書香氣。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5

這個寒假,市教體局號召全市教師參加到閲讀活動中來,我也捧起了李鎮西先生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認真地閲讀起來。本書主要介紹了李鎮西先生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歷程,並向我們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人的充分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學習只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愛別人是培養為祖國服務的愛國主義花朵的沃土”“愛情,是對人道主義的最嚴峻考試”……感受一:李鎮西先生是一個特別愛讀書的人,僅僅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幾乎讀遍。他曾經寫到:“可以説,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他善於抓住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並在工作中實踐,很好地解決了許多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也成就了李鎮西的教育之路,快樂了他人,幸福了自己。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是怎麼去解決的呢?很多時候都是在抱怨學生不好,家長不配合,學校不支持,我想,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要向李鎮西先生那樣勤於學習,轉變觀念,通過閲讀教育專著,從中吸取有益的內容,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

感受二:我們要相信學生。李鎮西先生十分推崇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我也有同感。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可避免地受經驗的影響,特別是對特殊學生。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缺點,但優點還是佔大多數的,作為教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要引導學生不斷的發揚優點,摒棄缺點,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健康成長。

感受三:學習不僅僅是看書,而要有所行動。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對學生的摯愛,學習他們對教育的執着,包括學習他們堅持不懈地寫“教育手記”。學習,實踐,反思,總結,只有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堅定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才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高。

感受四:愛國主義教育要落到實處。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説教,而要有具體的載體,比如説“要愛你的媽媽!”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大門牆上的一幅大標語,它引導學生從愛自己的媽媽開始,進而愛家鄉、愛祖國,這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也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

感受五:應把自己的學生當做富有個性的“人”,而不是考試的機器、分數的符號,要將發展學生的個性同自己工作的樂趣聯繫在一起。學習只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讓學生擁有自尊、自信、自豪感,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od7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