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大學生讀後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大學生讀後感

讀這本書的感覺:比較難懂,需要反覆看。剛拿到書時,發現這是一部關於教育教學的理論書籍,我的頭腦頓時有點兒大了,因為我向來不喜歡看理論書籍。再看看作者,原來還是一個外國人:帕克帕爾默,我頭腦更是大了!因為我不僅不喜歡看理論書籍,更不喜歡看外國人的著作。説實在的,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的確很強,很難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去讀,但也有的地方讓我反覆讀,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從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大學生讀後感

一、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有人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麼,教學(育)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個心靈的撫慰和救贖的複雜的過程呢?帕爾默在書中説:“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又使我想到另外兩位教學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説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雅斯貝爾斯説:“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當下,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我們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將教師當成謀生的一個行當,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所以,往往滿足於教學的技能。帕爾默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掌握了教學技巧雖能應付,但僅僅靠技巧還是不夠的。所以他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作為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帶給學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認識不足,不斷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養,只要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認識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去尊重處於學習者地位的“你”。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基本上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於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這個觀點對我來説真的很新鮮,第一次聽説過的,儘管如此,但我認為他説的很有道理。我們知道,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只是被動的學,學生被教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而教學的方式只要是“填鴨式”,教學的評價標準以教師定的分數為算,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育教學事倍功半。因此,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一種反傳統的教學方法騰空出世: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學生和學習的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為重要。然而這種模式往往也被濫用,具體體現在:教師在課堂上不敢講,教師的主導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棄,教師成為課堂的“甩手掌櫃”;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有的認知還有偏頗,所以帕爾默説:“在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中,有時產生不經思考的相對主義傾向……當學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時,教師可能會放棄太多的領導權;當什麼都以學生為標準,就很難再去正視個人或團體的無知和偏見了。”所以課堂效果並不太理想。這樣讓我們感到似乎課堂改革進入一個怪圈,像玩翹翹板似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讓人無所適從,讓人困惑、疑慮。而帕爾默卻在本書中為我們撥開雲霧,指點迷津。帕爾默指出;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説”“教師中心説”,乃至現今的“學生中心説”,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所以他在書中提出:“也許課堂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那麼什麼是“主體”呢?帕爾默認為這個主體是由學生、教師以及作為溝通師生關係充當媒介工具的偉大的“第三事物”組成。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課堂不僅是學生舞台,也是教師的舞台,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和諧、融洽、共同成長,正如《學記》所言:“教學相長”。我很贊同他這樣的觀點。當下,我們正在進行高效課堂建設,在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啟發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裏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ypn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