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精選9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精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精選9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1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喜歡。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開帕克.帕爾墨所寫的《教學勇氣》這本書,讀到上面這段話,我就已經被深深的吸引了。隨着書中一個個教學實例的娓娓道來,我彷彿身臨其境,在書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裏,你問了一個框架很好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應該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擊着,下沉着,最終你覺得無助而失控。於是你懷着焦慮,憤怒以及複雜感情回答了自己的問題,而這些情緒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看到這裏,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語文課時經歷的一幕幕。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我的問題,而時間在流逝,我要講的內容還有很多,如果講不完就要影響教學進度……由此,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時還會訓斥學生。結果是學生在我的不耐煩的表情或呵斥中變得更加驚慌失措,下次的語文課上很難再看到這個孩子積極發言。遇到這樣的事情,教師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甚至是鼓勵,讓孩子得到應有的鍛鍊和語言的發展。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後一排的遠遠地角落裏,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的坐着,像個幽靈。”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給一個班級上課時的感受。課堂上那位“來自地獄的學生”的舉動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學注意吸引過來,帕克竭力想把他從僵化的狀態中喚醒,無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勞。就這樣帕克忽視了其他的大部分學生的需求——“我知道什麼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質的密度太大以至於光線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會對以上情景有較深的體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講:在課堂教學中會常常不由自主的關注個別走神的學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與願違,他的“沉默”和我的關注往往會極大地影響我的教學情緒和我的教學計劃。面對課堂上那個茫然的學生,我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無能。

“雖然我笨拙的表現沒有被其他同仁察覺,但我的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事實上,這樣的學生往往是被忽視的社會邊緣的人,也許課堂上他們通常所採取的“沉默”是一種有效地自我保護方式—“這些人恐懼那些有權力的人,懂得不説話比較安全。”這句話真是如醍醐灌頂—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學生的沉默正是源於他的恐懼呀。我們在沒有敏鋭的洞察學生內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們的內心恐懼甚而採取適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話正是在描述我們大家的真實課堂,我們不要僅僅把所有的問題歸咎於學生,而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做到傾心教學,使得每個孩子在我們愛的呵護之下心靈和體魄都得到健康成長。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2

一次偶然的機後在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之後,其中提到了《一種恐懼文化》,我被作者對教師內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鬱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眼睛裏看到的、心裏想到的,絕不是孩子們的恐懼,而是他們為什麼不能好好聽課,這不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我付出的勞動嗎?!

是的,在如今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把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作為評價一節好課的主要尺度,而當我們深入反思自己的課時,我覺得有三類學生:一類課堂上積極參與,與教師密切配合,使課堂的小主人;一類是傾聽類,他們不善於發言,但是也積極參與了學習活動,跟着課堂節奏讀、寫、練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表現,第三類是那些在課堂是看起來好像跟着課堂節奏在活動,而實際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們對課堂的態度是“快點下課”,他們更喜歡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實當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感到恐懼的時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感到恐懼的時候——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我講課呢?是我講的不好嗎?可是事實上大多數教師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而無視孩子們的恐懼,批評、指責孩子,這會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想想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給孩子製造了多少恐懼啊!試想一下,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不也體現在自己的聲色俱厲中嗎?我們的聲音越大,代表我們內心的恐懼越大,也更加劇孩子內心的恐懼!我們總是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

孩子們因為恐懼,他們懂得不説話比較安全,所以在老師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一句話都不説,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而做老師的呢,卻更為孩子的閉口沉默而惱羞成怒,甚至大發雷霆。這就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其實又何嘗不在加劇自己對教學、對孩子的恐懼呢?此時我們的恐懼是相互的啊!“為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在書中作者帕爾默告訴我們,只有漸漸理解學生的恐懼,不再不準確、自私地去評價學生,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從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也會慢慢超越恐懼,慢慢地讓孩子不再害怕,讓自己也走出恐懼的陰影!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3

選擇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曾經,許多人為着心靈的自由,帶着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並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於是,有的人選擇了堅持,有的人選擇了改變,有的人選擇了離開,略帶哀傷頭也不回地走了。這就是我對教學現狀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師現實心靈的真實寫照!正如書中所説:“教師為着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默爾帶領着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相對於其他鼓舞過我的思想家來説,帕克.帕爾默用心寫作,也更能打動人心。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重重的教與學的熱愛者。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着我,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教育在改革,在這樣的`空間裏,我們尋找自己的心靈。那曾經熱愛教育的心情,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在瑣碎的工作中,在傳統的認可與獎賞中逐漸迷失。讀了《教學勇氣》,我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寒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並忠誠地棲身於此。

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持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如果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

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4

每天周而復始重複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裏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我是誰?這裏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説:“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瞭解自我是誰時,才會瞭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説,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説”“教師中心説”,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説”,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裏,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5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着閲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説着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敍述,讓我清楚為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着我們,為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着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6

“《教學勇氣》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懷揣着教師的那份信仰,藉助着這次讀書的機會,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工作中,比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在《教學勇氣》這書中,帕爾默教授選擇從內心世界的角度來解讀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他的觀點新穎而且獨特,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教師的尊重,讓我願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因此,在帕爾默教授的觀點之上,我對此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懼,首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內心有深刻的認知和校正。從事教育行業二十五年過去了,無論是自己的心態還是時代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作為一名“老教師”,與新時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脱節,也是我內心的恐懼。帕爾默在書中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啟迪,首先要敢於接納真實的自己,敢於接受真實就意味着正視困難。再接着接受內心的指導,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發。

作為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7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非淺。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台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裏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另一個感覺是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個才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於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出發,是多數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能力。而這一切,都和什麼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説,那些敢於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為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恆的魅力。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台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繫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來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今天就做起來!從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為孩子的一生髮展和幸福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8

當今是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表現於教育教學,就是大多熱衷於所謂“立竿見影”的教學技巧,卻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呼聲不屑一顧。《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關注教師的心靈,為我們開了一貼鎮靜劑和清涼劑,提醒我們:真正的教學不假外求,它就源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因此,十多年來,它一直襬放在我的書枱最醒目的位置,書頁中散發的那份純淨得“勇氣”,在支撐着我堅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當教學困惑我的心靈時,翻翻它,便會有一份釋然後的輕快;每當學生問題糾結我的情緒時,讀讀它,便會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一、堅持的勇氣,源於“心靈迴歸”

閲讀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就猶如經歷一次心靈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引領我以新的視角來體驗教學的悲與喜。大師的教誨叩擊我深藏心底的勇氣——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在教育實踐中,處處感受到這種痛苦: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標準。

自身完整要求我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東西,分辨其中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則摧毀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迷戀於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識,因為我們相信,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會給我們主宰現實的力量,使我們從現實限制中獲得自由。我們被一種似乎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技術所迷惑,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告訴我們的一樣:給自己一份堅持的勇氣,詩意地棲居在教育的廣廈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

二、傾聽與對話,源於“心靈相犀”

帕爾默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對恐懼文化這一章我比較感興趣。我們身邊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我們沒想到這對我們形成的糟糕狀態,帕爾默解析了這種恐懼,使我受益匪淺。

從小學一開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懼的事。從當學生起,我身處太多充滿恐懼的課堂裏,這種恐懼導致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產生憎恨學校的念頭。作為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佔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於最糟糕的狀態。作為同事,我們的關係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係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懼,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決不在我之下,儘管我想把這一事實丟在腦後,那時我覺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學生,躲在他們的書本後面,匿名隱藏於人羣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學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減——這樣教育進入黑洞。

只顧一個勁的責怪學生。聽上去像醫院的醫生在説:“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好醫生。”這個比方幫助我理解了教學的一些重要的東西:我們診斷學生健康狀況的方式決定我們提供治療的方法。遺憾的是老師很少花時間去思考學生的狀況,很少花時間去思考教學能夠治療的弊病。

當我們採用把信息注入到學生被動的軀體的方式教學時,這些入學時本來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學生就變成了知識的消費者;等他們畢業離開時,已經變得死氣沉沉、麻木遲鈍了。

學生為何會這樣,學生恐懼:在教室裏寧願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責的危險,這有何奇怪?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裏,他們感到疏離、無力。為了逃避,學生會説:“不要讓我去思考這些問題——只給我事實。”教師則説:“這些是事實——不用去思考它們,直接記住就行。”

為什麼我們瞭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會有如此多的困難?為什麼我們以一種會導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可怕方式來診斷學生的狀態呢?為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面對學的恐懼,我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們心中的恐懼。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着一個新的方向發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地成長。

因為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多麼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的説話。

“傾聽學生尚未發出地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堵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説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讓我們從善待學生開始善待自己,透過學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提升。

學會放下架子,學會平和,學會等待,認真傾聽花開的聲音。“教學相長”,教育應該是心靈的對話,是師生的共同發展。李鎮西老師就喜歡帶所謂的“差班”,把轉變“學困生”當作是一項研究,懷着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善待學生,完善自己。願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學勇氣,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學習共同體,源於“快樂分享”

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體”的論述。如果説我之前就有關於“共同體”的時髦詞彙的積累,而這裏,“共同體”強迫我形成我的教學責任,清晰我的教學理念,明白我即將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學中的“偉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體”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認識的“主體”的“淺出”的理解。他説:“認知始於我們被某一個主體所迷住,但迷住是主體在我們身上作用的結果。”他還説:“我們必須相信主體的內在生命並全情投入之。”從而進一步告訴我們,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學生不會被忽略,教師也得到尊重,而此時,“主體”就是一個比學生經驗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擴大他們個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師“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們的主體、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關聯的“祕密”。

於是,認知、學習、教學於共同體中,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源自心靈。“如果你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會帶來致命的損害。”(詩人盧米)作為教師,當我們在我們的職業“場”中,我們就要心無旁騖,鎮定從容,並努力“從真我與世界的景觀中最真實的地方開始”“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索、去棲身”,這就是教學勇氣!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優秀讀後感9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覆閲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於我來説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為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

因為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為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並且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説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是好的教學的體現。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於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構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q82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