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學勇氣》讀後感(通用8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通用8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勇氣》讀後感(通用8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1

《教學勇氣》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僅僅源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通達的語言讓我認識到,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地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中時,我們才能獲得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和力量。

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甚至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教學勇氣——漫步於教師的心靈》的作者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全書共有八個篇章組成:導言,源自心靈的教學;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認知於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學習於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在眾多和教育相關的話題中,教師的“心靈”是鮮有人關注和討論的。人們熱衷於討論“教什麼?”“怎麼教”這些能夠能對教育現狀產生立竿見影的話題。當然,這個話題往往會讓人覺得“遙遠而空泛”,然而,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班級,面對一張張新的面孔,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有難以抑制的恐懼冒出來,甚至當我們面對每一堂新課、每一個突發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戰時,恐懼都會不時來突襲我們的心靈。我們恐懼,恐懼未知的糟糕結果,恐懼一切不順利,而與此同時,學生也深陷恐懼,他們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或者他們的偏見受到挑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

為了保護自己,教師選擇了和學生相隔離,用權力、身份、學識等等築起高牆,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讓教師或激動、或傷心——越熱愛教學的教師,或許傷心也越多,而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難仍然能夠堅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實的苦與樂。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對教學來自與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閲讀當中尋找教學的勇氣吧!

《教學勇氣》讀後感2

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的心靈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於簡單,過於膚淺。《教學勇氣》使我對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而更為複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複雜性,作為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學習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於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複製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於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們不瞭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瞭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常會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複製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説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裏,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繫,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繫,較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於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裏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麼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於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台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也許很多教師會説,是外部體制帶給我們種種的分離,造成了我們的教學喪失了心靈。帕爾默告訴我們,外部教育體制是根植於最壓迫我們內心世界的特徵之一——恐懼。我們恐懼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們害怕與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的學科造成衝突進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認同。正是這種不健康的恐懼造成了我們的分離。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靜等外部體制的變化,我們要依靠自己,要承認一個事實,多元性會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創造性的衝突,為贏而輸會給我們更多的希望,也是我們不斷擴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們不要害怕,不要恐懼,去尋找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讓自己的教學建立在自己的心靈之上,去創造真正優秀的教學,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秀教學是源自於自己的心靈,優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教學勇氣》讀後感3

特殊時期的相遇,讓我對你倍加珍惜。

沒和你相見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貫耳。在拜讀了幾位老師寫得關於你的讀後感,深深激起了我內心的好奇。你該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啊!得到這麼多大咖級人物和期刊的高評價。《教師》雜誌如是説:我已經久未曾讀到一部如此絕妙的書寫教育的傑作。更有期刊這樣寫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師,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這應該是一本多麼神奇的書啊!

很可惜,我沒有找到你的電子版,趕緊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官方旗艦店買了一本。不想,一場疫情席捲神州大地,打破了春節的熱鬧喜慶。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來到我的身邊。等待是難熬的。等待時間越長,好奇就越強,期盼着與你早日相見。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經歷這些波折,讓我對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開翻閲。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爾默有難得的寫作才能,嚴謹的分析與高雅的言辭融為一體,提出的問題範圍廣,層次多,耐人尋味。既與個人利害相關,也與大眾福祉相連,他的談吐義正辭嚴,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於真正謙遜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處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個人得用充滿勇氣的心靈來接觸外界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越來越清晰,看清了,他們正在付出的個人代價,喪失了有勇氣的心靈。當我們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就能再一次把我們的心靈獻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校以及我們的世界,一個心如鐵石,但指向從內心生髮的材質和美德,低頭的世界,我們復歸本性,紮下根基,重獲新生,再從容面對我們生活的外在景觀。

帕爾默用深厚的專業知識,獨特的見解,以及對教育的無限熱忱寫下了這本經典鉅著。在超越教學技巧的教學篇章中講到,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也有過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爾在開篇中寫道。上課時總有一些同學做小動作,隨意講話,擾亂課堂紀律。跟老師頂撞,不按時完成作業。課間在校園裏生龍活虎談天説地,可是一到上課就無精打采,一言不發。催作業成為老師的重要任務,而學生寫作業成了他主要負擔。一個催着交,一個不願學,不願寫。老師和學生成了一對自相矛盾的載體,就好像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逾越。在考試的時候,我們精疲力竭的帶領孩子刷題提分數,可是在我們教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之後,當許多年過去之後,這位學生再提到這名老師,他的內心又留下的是什麼呢?是老師課本堂上所教的那幾段話,幾句文章或寫作方法嗎?還是這位老師潛移默化當中對他更深的影響。

我常常在想,從教這麼多年教過的學生,對我有什麼樣的評價呢?我最後都有留給他什麼東西呢?當離開學校,離開教室,他們是否還能記起我這位老師呢?帕爾默在這裏告訴我們,要有超越教學技巧的教學。教學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的的手段。這個工作的魅力更在於教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是老師和學生在彼此對話,彼此薰陶,彼此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互助的成長。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

有人説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那在教學中的真我又是一個怎樣的生命呢?是一個什麼樣的雲朵呢?好的教學來自好人。這個好人説的就是自我認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僅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

一名優秀教師教的知識會被遺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卻永駐在心,它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文中帕爾默就講到了一位影響到他一生的導師。這位導師,他似乎違背了優質教學的所有金科玉律,講起課來眉飛色舞,口若懸河不給學生留一點提問和評説的時間,他只沉溺迷於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課幾乎都是獨角戲,而學生只配當聽眾。如此這般的滿堂灌,聽起來像是一場教學噩夢,但當時帕爾默卻莫名其妙的着迷於這位導師的教學。因為這位老師為帕爾默揭示了追尋自我認同的線索。這位上課侃侃而談的教授,使帕爾默初次認識到自己的天賦,讓他發現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認同。導師上課能毫無掩飾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動,充分表現出他好學善思的品質,成為了一把打開帕爾默認識自己的鑰匙。直到後來帕爾默認同自我,尋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動作為職業的支柱,堅信內心深處對做學問的呼喚。從而才有了《教學勇氣》這樣的經典鉅著。

所以,每個老師教學方式是多樣的,教學技巧也是多樣的。但是優秀的老師能把教學技巧發揮得恰到好處。如何發揮到恰到好處呢?更多更深的瞭解自我時,我們就能學到展現而非掩飾自己個性特點的各種教學技巧,由此可產生優質的教學。我們只有真正的瞭解了自己的特點,瞭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識水平,才能夠選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優質課堂並不是模仿而來的,優秀教師也並不是學來的,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認識自我就要善於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經歷。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動。去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一名老師要以育才興邦為己任。“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學記》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事業。發展教育的關鍵在人才,所以教師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承擔者,一定要以育才興邦為己任。教師還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一個高素質的教師要具備合理的文化知識結構。科學與人文並重,既有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又學習豐富的職業理論,即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常識。愛上閲讀,愛上學習。

教師還要有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是高素質的'人必備的一項素質。作為教師一定要樹立身體鍛鍊意識,堅持鍛鍊身體。長年堅持鍛鍊的人,往往性格開朗,樂觀向上,這些優秀的品質恰恰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教師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要有開闊的心胸,開朗、大度,關心他人。

同時,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還要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閲讀,多積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的老師,才能夠影響學生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學生。接受自己一個完美的自己,不斷的去學習,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對自己的自信,也有對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許。

最後,引用第一章節的開篇詩句

現在我終於找回了自己

曾度過了多少歲月,

曾換過了多少場地,

我一次次的動搖,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別人的面具……

反思,

認同,

完善,

最終,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學中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是一個漫長成長的過程。我熱愛我的三尺講台,我熱愛我的學生,我熱愛教育。我願找到教學中的真我,更加真誠的為學生服務,指引每一位學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教學勇氣》讀後感4

這本書好難,真不容易看懂。第一遍看的時候,好多內容看不明白。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連作者的觀點都不明白。再次閲讀,感覺有點感悟了,可是説不出來,自己的語言無法表示出自己的觀點,只能在書上畫畫線條。再讀第三遍,感覺能明白作者的一些觀點了,但是還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對書中一些重要的觀點有比較深的印象而已。

我不知道別人是為什麼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但我的選擇,開始並不是真心的喜歡。知道工作了三年後,我才找到了自己的職業認同感,我才感到了自己這一生是應該一直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我開始深愛自己的學生和職業。

但是,隨着時光的流逝,教學中各種困難的出現等等,卻使我感到激情逐漸消退以致於感到教學進入了一種枯燥、無味的情境之中。“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於是敵人遠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以至於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本心:我是真的熱愛這個職業嗎?我能像那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嗎?這些問題不停地困擾着我。這本書,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悦,這種深層愉悦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這句話説得真好。想起央視體育頻道主持人劉建宏説的一句話:我們從事着自己喜愛的工作,怎能不真心地把它幹好呢?説到底,就是自己到底愛不愛這個職業。

作者告訴我的,就是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只有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教師必須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樣才不會感到教學的無力。

這本書中作者最主要的觀點: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這讓我對教學的實質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帕爾默説,要尋找一種與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學方式。他的話給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道路。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艱難。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想着怎樣照搬到我們自己的課堂中來。也許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問題了。我們要自覺地去尋找,學習去尋找。這段尋找的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去做。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它讓我明白,我的痛苦也是來自我對學生和教學的熱愛,“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教學勇氣》讀後感5

暑假期間,讀了帕爾默先生的《教學勇氣》一書,最初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小標題——漫步教師心靈。於是,我仔細地品讀了這本乍看並不好理解,但細品卻震撼心靈的讀本。

帕爾默先生在此書的開頭就引導大家: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必須認清“自我”,只有你瞭解了你的內心,把你的“靈魂狀態”通過你的學科投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上,讓學生感受到你的“真實”,學生才能相應地做出反應。只有“心”與“心”的相通,知識才能在學生的心中生髮,學生的進步成長才有可能顯現,教師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

對於我們現在的教師而言,由於教學工作繁重,加之生活壓力所迫,很少漫步自己的心靈,聆聽內心深處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在學生面前我們傾盡所學,只為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熱愛我們的工作,但我們在教學中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與困惑。

依然記得那兩個畢業班畢業前的最後一節課,一聲“老師您辛苦了!”,一聲“老師再見!”,一個班的學生對我依依不捨,而另一個班的學生卻在吵鬧的嬉笑聲中將我逐出課堂。孩子們截然不同的態度深深地刺痛了我,烙印一樣印在我的心頭。現在想想,之所以我和我的學生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內心早已將兩個班級的孩子們進行了對比,我把我的愛心給了我自認為較好的班級,卻將不該有的厭惡之心給了那個自認為較差的班級。這便是學生對我真實地反應做出的相應反應。我想學生們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或許會始終記得這位他們喜愛或者厭惡的老師。

《教學勇氣》給予我震撼的不僅如此,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着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感歎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會有人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記得剛上班時,面對一羣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學生,難免心生恐懼,加之無多少教學經驗,因此將自己武裝成一幅“嚴師”模樣,對學生板着臉,不苟言笑,對學生的錯誤大聲呵斥。時刻保持出對學生的警惕性,以防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我威嚴的侵犯。當面對那些違揹我意願的學生,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壓制他們,使他們屈服於我的威嚴之下。

那時的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的所作所為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我用自以為妥善的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恐懼掩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發展,當我最終回過頭來想想當時對待學生的態度時,心中難免對那些學生深感抱歉。現在想來那些不喜歡學習某學科的孩子定是在課堂上經受恐懼和折磨。讀完這本書,當我向帕爾默先生一樣開始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認為我的教學定會朝着一個新的方向發展起來。我不再當學生無知,不再針對地、自私地評價學生。當我做到這一點時,我相信學生的心靈也能健康地成長。

好老師是一罈酒,醇香馥郁,味無窮;好老師是一杯茶,清香撲鼻,意無盡;好老師是一本書,學識淵博,增長見識。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最理想的師生關係是教師與學生亦師亦友,對學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責任心,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

《教學勇氣》讀後感6

滿懷着一分教師的執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他的天賦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並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之旅,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浴春風,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爾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不是用來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崗石,而是一個處於複雜的、不斷需求的、終生自我發現的過程中的敏感領域。自身認同在於構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合方式有關,使我的自身完整協調,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就必須體驗。“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

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説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説話。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是尊重真實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與外部深沉渴望之間相遇交融的聖地。”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吶喊。我們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種更温柔的方式迴應,使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當換回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時,依靠內心的導師賦予的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共鳴的真實。

做了十多年的教師,多了幾分感慨和執著,時常也會抱怨我們的那些“來自地獄的學生”。領略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經典論述,使我豁然開朗:“來自地獄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地款待教師的世界。第三,源自心靈地融入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昇華。我們只有存在於這種共同聯繫中才能認識現實。只有親身處於共同體之中,我們才能理解現實。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複認知的過程。

“一切閲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閲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閲讀。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繫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教學勇氣》讀後感7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於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為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於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為熱愛教學,所以願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願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於職業的熱愛,對於學生的責任,對於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後感8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麼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麼,才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着一系列的問題開啟了本書的閲讀之旅。

什麼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為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為什麼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説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裏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髮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鬱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説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於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並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麼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為它還是比較有説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裏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後都成為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裏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是什麼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裏克就讀大學後,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衝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衝突困擾着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後,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衝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裏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於他的專業成長。

作為教師,我們潛心鑽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麼?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着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麼,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kx2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