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温庭筠 >

温庭筠《蔡中郎墳》

温庭筠《蔡中郎墳》

温庭筠的《蔡中郎墳》語言直率,感情憤激。其主旨與與温詩名作《過陳琳墓》一脈相承,而感情強度過之。

蔡中郎墳⑴

古墳零落野花春⑵,聞説中郎有後身⑶。

今日愛才非昔日⑷,莫拋心力作詞人⑸。

【註釋】

⑴蔡中郎墳:蔡中郎即東漢末年著名文士蔡邕,因他曾任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據《吳地誌》載,蔡邕墳在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尚宜鄉互村。

⑵零落:衰頹敗落。

⑶“聞説”句:聞説,猶聽説。後身,佛教有“三世”之説,謂人死後轉世之身為“後身”。《太平御覽》載,張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親剛好懷孕。張、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們都説蔡邕是張衡的後身。這裏詩人在傳説的基礎上進一步推想:既然蔡邕是張衡的後身,那麼蔡邕死後也應該有後身。

⑷昔日:往日;從前。

⑸“莫拋”句:蔡邕曾賞識王粲,欲以藏書贈之,詩人感傷今日無愛才如蔡邕者,所以這樣説。心力,指精神與體力。詞人:擅長文辭的人,指詩人。

【白話譯文】

古墳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聽説蔡中郎也有了後身。

如今愛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拋擲才華作詩人。

【創作背景】

漢末文人蔡邕,死後葬在毗陵(今常州)尚宜鄉互村。此詩寫景切春令,當作於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春温庭筠自吳中返長安途徑常州時。

【賞析】

温庭筠的這首《蔡中郎墳》是寫詩人過蔡中郎墳時引起的一段感慨。首句正面寫蔡中郎墳。蔡邕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到温庭筠寫這首詩時,已歷六百多年。歷史的風雨,人世的變遷,使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墳已經荒涼殘破不堪,只有那星星點點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在它的周圍。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顯示出逢春而發的野花開得熱鬧繁盛,一片生機。由於這野花的襯托,更顯出古墳的零落荒涼。這裏隱隱透出一種今昔滄桑的感慨;這種感慨,又正是下文“今日愛才非昔日”的一條引線。

第二句暗含着一則故實。原是人們對先後輝映的才人文士傳統繼承關係的一種迷信傳説。詩人卻巧妙地利用這個傳説進行推想:既然張衡死後有蔡邕作他的後身,那麼蔡邕死後想必也會有後身了。這裏用“聞説”這種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後身”乃是出之傳聞推測。如果單純詠古,這一句似乎應當寫成“聞説中郎是後身”或者“聞説張衡有後身”。而詩中這樣寫,既緊扣題內“墳”字,又巧妙地將詩意由弔古引向慨今。在全詩中,這一句是前後承接過渡的樞紐,詩人寫來毫不着力,可見其藝術功力。

“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這兩句緊承“中郎有後身”抒發感慨,是全篇主意。蔡邕生當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時代,曾因上書議論朝政闕失,遭到誣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後,又因宦官仇視,亡命江湖;董卓專權,被迫任侍御史,卓被誅後,蔡邕也瘐死獄中。一生遭遇,其實還是相當悲慘的。但他畢竟還參與過校寫熹平石經這樣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為官,也還是因為欣賞他的文才。而作者當時的文士,則連蔡邕當年那樣的際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與時俱沒。因此詩人十分感慨;對不愛惜人才的當局者來説,蔡邕的後身生活在“今日”,即使用盡心力寫作,也沒有人來欣賞和提拔,根本不要去白白拋擲自己的才力。

這兩句好像寫得直率而刻露,但這並不妨礙它內涵的豐富與深刻。這是一種由高度的`概括、尖鋭的揭發和絕望的憤激所形成的耐人思索的藝術境界。熟悉蔡邕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具體遭遇的人,都不難體味出“今日愛才非昔日”這句詩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哀。如果連蔡邕的時代都算愛才,那麼“今日”之糟踐人才便不問可知了。正因為這樣,末句不是單純慨歎地説“枉拋心力作詞人”,而是充滿憤激地説“莫拋心力作詞人”。詩中講到“中郎有後身”,可見詩人是隱然以此自命的,但又並不明説。這樣,末句的含意就顯得很活泛,既可理解為告誡自己,也可理解為泛指所有懷才不遇的士人,內涵既廣,藝術上亦復耐人尋味。這兩句詩是對那個糟踐人才的時代所作的概括,也是當時廣大文士憤激不平心聲的集中表露。

拓展閲讀:温庭筠野史軼聞

唐時,温庭筠,字飛卿,舊名岐。當時和詩人李商隱齊名,被人們稱為“温李”。他擅長小賦,才思敏捷,用詞綺豔美麗。每次考試,按規定韻作賦,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韻作成,速度很快。他經常為鄰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們送他外號“救數人”。由於他不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輕視。李義山對他説:“我近來作了一聯,‘遠比趙公,三十六軍宰輔‘,沒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説:“你怎麼不對’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 唐宣宗曾寫有“金步搖”的句子,未能對出下句。收進士們對,温庭筠以“玉條脱”對上了,宣宗很讚賞。又有一藥名“白頭翁”,温庭筠以“蒼耳子”為對,這樣類似情況很多。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叫温庭筠代他撰詞,並告訴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卻把這事説了,因此令狐綯便疏遠了他。温庭筠也説過“中書省內坐將軍”,是譏諷宰相沒學問。宣宗喜歡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認識皇帝,很傲慢地追問皇上説:“你是長史司馬之流的大官嗎?”皇帝説:"不是。" “温又問:"那你是大參簿尉之類的吧?" "皇上説:"不是。" 因此把温庭筠貶為坊城尉。皇帝在詔書中説:”讀書人應以德為重,文章為末。你這樣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彌補不上的。” 温庭筠負有不羈之才,沒有得到機遇用他,最後竟流落而死。豳國公杜悰從西川調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韋曲的林亭,寫了一首詩:

卓氏爐前金線柳,隨家堤畔錦帆風。

貪為兩地行霖雨,不見池蓮照水紅。

豳公看到後,賞他絹布一千匹。吳興的沈徽説:“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帶當過老師,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舉考試時,他常為人代作文章。” 侍郎沈詢主持的一次考試中,為温庭筠單設了一個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鄰。第二天,在簾前請温庭筠説:“以前那些應舉考試的人,都是託你代作詩文,我這次的考場上,沒有人託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勵吧。”把温庭筠打發走了。從此以後,温更加不得意。

標籤: 温庭筠 蔡中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ntingyun/02mq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