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温庭筠 >

再識温庭筠

再識温庭筠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文學家,其詞開一代詞風之先河,被後人譽為“花間鼻祖”;其詩與李商隱齊名;又與李商隱、段成式“時號三才”,文稱“三十六體”。無論正史、野史和詩話、詞話,歷代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都不得不承認温庭筠是個文學藝術的“天才”。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卻科場失意,仕途困頓,潦倒終生。然而對於温庭筠的人生悲劇,後人於同情之中,又覺得這悲劇的發生是他咎由自取,因為他“有才無行”。兩《唐書》及各種雜史便記有温庭筠“無行”的事例:少年時代客遊狎邪;與貴胄子弟蒲飲狎暱;丐錢犯夜,被擊受辱;攪擾科場,為人假手;不拘細節,不修邊幅;恃才傲物,譏刺權貴;喜歡流行音樂,愛做惻豔之詞,等等。千餘年來,温庭筠就是戴着這頂“有才無行”的帽子被人們欣賞着,品評着……

温庭筠果真“有才無行”嗎?

在《唐五代詞史論稿》中,作者對温庭筠的悲劇人生及其“無行”形象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指出“我們似乎難以否認温庭筠在為人品行方面確有可訾議之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問題在於我們還需要深入分析温庭筠所謂的‘無行’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其內涵”。比如,温庭筠“攪擾科場”、“假手”“救人”之事。如果説温庭筠無行舞弊,請他人為自己代筆,是想博取功名,這還於情理可通;然而,他為何一次次地為他人“假手”“潛救”他人,既得罪了考官又於自己不利呢?基於這種分析,作者以為:“這一方面表現了温庭筠對與自己具有共同遭遇的儒門士子的同情和幫助,另一方面更表現了他對晚唐之際腐敗的科舉制度的不滿、嘲諷和抗議。”又比如,温庭筠的“恃才詭激”、“譏刺”權貴之事。據史書記載,所謂的温庭筠“譏刺”權貴之事,多為温庭筠譏刺嘲諷當時的權相令狐?之事。那麼,温庭筠為何對令狐?多有譏刺呢?這與令狐?的妒賢忌能有關。温庭筠初入京師時,曾一度與令狐?飲博,令狐?的書館中也經常有温庭筠的身影出沒。但當温庭筠看到令狐?只是想利用他善於填詞假手進奉以取寵皇上,對他的才華又有所嫉妒而絲毫沒有賑濟貧寒之意時,他也就不免心存怨憤,任性而為了。這樣也就觸怒了令狐?,令狐?便更加壓制排擠温庭筠,温庭筠自然累舉不第。温庭筠“有才無行”這頂“桂冠”也是由令狐?賜予的,似乎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再比如,温庭筠“蒲飲酣醉”、“狂遊狎邪”。作者認為,如果説青少年時代的温庭筠有如此舉動,是因為年輕人本性易於放縱的緣故;那末在温庭筠到了四五十歲時,何以還不知剋制檢點自己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温庭筠的“蒲飲酣醉”、“狂遊狎邪”,實際上是他在遭受人生的種種打擊而又找不到出路時的一種失望消極的舉動,也是一種憤世嫉俗的'發泄和抗議;在他狂飲沉醉的背後,潛藏着年華蹉跎、功業無成的辛酸和悲苦。

至此我們可以説,温庭筠的真實面貌已再現於我們面前。但是,作者以為這仍不能完全反映温庭筠的整體形象。於是,在重新審視温庭筠種種“無行”的事例後,作者提出温庭筠是有理想、有抱負之人,並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描述。作者在先後引證了《上杜舍人啟》、《上崔相公啟》、《百韻》、《上鹽鐵侍郎啟》、《上封尚書啟》、《上裴相公啟》及《上宰相啟二首》等記有温庭筠自己的詩文和一些雜史中相關的資料後,分析説,温庭筠出身儒門,從小受到儒家積極用世思想的薰陶,曾經研習儒家經典,心懷經邦濟國之策,頗有激勵飛翔之志,並且有“紐儒門之絕帷,恢常典之休烈”的雄心,可見其心志之高遠。另外,温庭筠青年時代,還曾有過一段漫遊全國和從軍出塞的經歷,可見他確實想幹一番事業並且為之付出了實踐和努力。即便在温庭筠熱切追求功名事業的人生旅途中頻遭打擊和挫折時,仍孜孜以求,甚至向統治者發誓,若得擢用必效忠貞。可見温庭筠渴望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執著精神!

綜上所述,作者向我們展示了温庭筠的整體形象:“一個熱切追求功名事業,滿懷拯物濟時之志,渴望展示才華有所作為的儒門士子;一個心胸鯁直率露,言辭尖刻激烈,行為放蕩不羈,性格桀驁不馴的‘不羈之才’。”同時作者還向我們剖析了温庭筠人生悲劇的深刻原因:温庭筠對仕途的嚮往,“反映了一般封建知識分子所有的共同特徵,是符合儒家傳統思想規範的”,可是他桀騖不馴的性格、放蕩不羈的行為,以及激烈尖刻的言辭等行為“卻又突破了傳統思想和行為規範的束縛,有悖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念和人才標準。所以,統治階級有關温庭筠‘蒲飲酣醉’、‘狂遊狎邪’、‘攪擾科場’、‘恃才詭激’等等所謂‘無行’行為的指責,統統不過是藉口而已,説穿了,統治階級不需要這樣的人才。”

最後,作者作出結論:“載入史冊的温庭筠並不是歷史上真實全面的、活生生的温庭筠,而是一個經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意志和倫理道德觀念過濾之後的扭曲變形的形象。儘管當時及後世不無人同情憐憫他,可他還是揹負了千餘年的‘無行文人’的污垢名聲,也致使他的文學作品遭到冷遇和誤讀。這種文化現象和文學現象是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悟的。”

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章學誠在他的《文史通義·博約》中強調“學貴博而能約”,法國曆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認為“惟一真正的歷史就是總體的歷史”。我想,用這種觀點概括劉尊明先生在他的《唐五代詞史論稿》中對温庭筠的重新認識,也是恰當的。

拓展閲讀:温庭筠介紹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温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他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jiàn)助教。

《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温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户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相貌奇醜,人稱“温鍾馗”。早年苦心學文,年輕時即以詞賦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説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得罪權貴,屢試不第,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唐宣宗朝試宏辭,温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豔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温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説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標籤: 再識 温庭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ntingyun/ypdp4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