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論文

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論文

一、展示賽讀

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論文

這一朗讀環節重在檢測組內練習讀的效果。組內可以自由選擇朗讀形式,如全組齊聲讀、組員輪流讀、個人讀,還有分角色讀等。朗讀採用競賽制,充滿挑戰性和火藥味,各組躍躍欲試,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課堂教學漸入佳境。點評品讀這是朗讀最高點,難度較大,但對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展示賽讀結束後,各組出代表對以上朗讀作出評價和指正。評價和指正的要素主要是針對練習讀的幾個要求,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明主旨。

二、再讀知文義

這一環節就是通常的翻譯課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翻譯習慣,教給他們翻譯的基本要領。(一)細心讀註文言文言簡意賅,閲讀時需要藉助註解,學生只要認真閲讀課後淺易而詳盡的註解,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詞、難句,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二)教學生使用工具書學生在預習新課時除了看課文的註釋,遇到疑難問題,還應自己查閲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這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三)教學生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直譯課文1.擴。古漢語單音節詞變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如《三峽》“屬引悽異”中“悽異”一詞用“擴”的方法可組詞成雙音節詞“淒涼怪異”,簡便實用。2.換。詞義發生變化的用這種方法。如《答謝中書書“》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與”古今意義變化大,用“換”的方法可以解釋為“欣賞”。3.留。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官名、時間性詞語、古今詞義變化不大的詞可保留。《觀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中“浙江”“天下”詞義沒有變化可直接保留。4.刪。刪去無實際意義的詞。5.補。根據上下文補出省略成分。如《桃花源記》“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是省略句,翻譯時需補出(:村民)看見漁人,非常吃驚,問(漁人)從何處來。這樣一“補”,表達的意思就清楚了。6.調。根據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用現代漢語句式,調整倒裝句的句序。《陋室銘》中“何陋之有?”是倒裝句,翻譯時應及時調整語序為“有什麼簡陋的呢?”,這樣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翻譯課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教師切不可在台上死板地和學生一對一的“你來我往”,而是要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第一,教師把任務分給學習小組。第二,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以他們喜歡的方式,抓關鍵詞完成翻譯任務。組員互相質疑,解疑,組內解決不了的,彙報展示時與同學、老師交流解決。第三,組內派三位同學彙報展示。一位讀句子;一位指出並解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一位整體疏通句義。第四,師生點評、解疑、補充、強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又掌握紮實。在交流、合作、展示、評價中,師生共同研討,思維昇華,關係融洽,課堂充滿了收穫的滿足與快樂。

三、復讀明內涵

學習文言文,影響學生最大的,應是藴含在文章裏的閃光思想。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劉禹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安貧樂道,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濟世情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胸襟,都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可見,如何引導學生體悟思想內涵,是文言文教學的關鍵。(一)品語言語言是作品思想的載體。如學習《渡荊門送別》時,讓學生品析“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抓住“隨”和“入”兩詞,學生想象連綿的山隨着無邊的原野漸漸消失,浩浩蕩蕩的江水流過廣闊的原野,流向茫茫大海,畫面充滿空間感和流動感。這樣品味語言,方可走進詩歌的世界,體會詩人的情懷。(二)賞佈局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構思巧妙,佈局合理。指導學生閲讀文言文時,適當引導學生賞析佈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思想主旨,提高謀篇佈局的能力。如學習周敦頤的《陋室銘》時,應引導學生賞析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學習《核舟記》引導學生把握説明的順序;學習《觀潮》把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學習《出師表》應指導學生反覆體會“陳情”的特點。(三)悟思想對於文言文的閲讀,我們不僅僅限於體會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透過那些優美文字,去解讀文字背後那些偉大的`思想、高尚的人格,領悟祖先無窮的智慧,並把它們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應引導學生理解歐陽修被貶仍“與民同樂”的樂觀人生;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讓學生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生命價值;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會讓學生明白“天道酬勤”的古訓。讓學生真正走近古人,走進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的閲讀,才算切實讀出文言文的“美味”。

四、讀中積累

要求學生準備筆記本,引導學生積累古文學知識、常用句式及常見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文言實詞包括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虛詞主要是“之、而、其、則、以、於”等一些基本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學生的積累不是隻侷限於孤立的一篇文章,而是隨着量的增多指導他們進行前後聯繫、比較,不斷進行整合歸納。比如,學習《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鳥聲俱絕”的“絕”時,可讓學生與《桃花源記》的“率妻子一人來此絕境”《;核舟記》“以為妙絕”;《三峽》“沿溯阻絕”;《核舟記》中的“佛印絕了彌勒”的“絕”進行比較理解。又如虛詞“以”,用法很多,得注意積累歸納,如《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為”的意思《;曹劌論戰》中“何以戰”是“憑藉”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靠”的意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皆以美於徐公”是“認為”的意思。學生長時間這樣積累,文言文知識會系統化,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會逐漸提高。總之,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文言文教學中,廣大語文教師還應積極探索,不斷總結,努力尋找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實現文言文教學的高效,同時為祖國優秀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4yk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