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利用引言培養能力挖掘引言潛在使用價值論文

利用引言培養能力挖掘引言潛在使用價值論文

現在高一年級使用的《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在內容和體例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修改,其最明顯的是編寫時以章為單元,每章開頭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紹該章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發展線索。新教材的這一特點,就要求我們對其潛在的使用價值進行挖掘,使學生更便利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學效果的達成度。下面僅以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為例,談談我在教改試驗中,利用“引言”培養學生能力的幾點做法。

利用引言培養能力挖掘引言潛在使用價值論文

一、利用“引言”,培養分析評價能力

新教材上冊有四章,一章內容反映了一個歷史階段,通過引言加以概括,給我們展示出體現某個時代特徵的歷史知識面。引言的這一特點為我們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觀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即把具體史實和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和評價,學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講第二章第七節日本鎖國政策時,先引導學生分析引言,概括出17~18世紀東西方世界的時代特徵:當時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更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嚴重地威脅着正在走向衰落的東方封建國家。在作了以上概括後,再把日本的鎖國政策放到這個大背景中去分析和評價:日本之所以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是因為這個時期英法等殖民國家積極在亞洲地區開拓殖民地,這對日本造成極大威脅。為了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維護日本的獨立,德川幕府陸續發佈鎖國令,禁止日本船隻出海貿易,禁止日本人與海外交往,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嚴密監視。這種政策對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維護日本獨立起到一定作用。但由於它對西方殖民侵略,採取的是消極自我保護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扼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維護日本的獨立;同時這種消極的防範,又隔斷了日本同世界市場的聯繫,造成日本的落後,成了19世紀中期被動挨打的隱患。通過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具體事實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不但能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了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觀點的基本方法。當學生以後遇到諸如:拿破崙的功過是非、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西方列強對外侵略的正反作用等歷史問題時,就會自覺地根據引言反映的時代背景與階段性特徵,對其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二、利用“引言”,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引言所列的基本史實是以相互關聯狀態展現出來的。所謂關聯就是把分散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按照一定的指向,進行組合,在舉出其要點的基礎上形成總體,得出觀點,從而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認識。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找出引言中史實之間相互聯繫的紐帶,從而較為順利地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例如:學習第一章時,我先讓學生閲讀引言全文,再讓學生列舉出:新航路開闢、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等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然後逐一分析它們的作用和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引言的中心內容,即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並進一步指出各歷史事件是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角度來説明中心內容的。

這就讓那些看似孤立的歷史事件在學生心中聯結成一個整體,使學生對資本主義的興起過程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學習第二章時,我先提示學生注意“17、18世紀世界歷史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着更為深廣的方面發展”這一歷史結論,然後讓學生閲讀引言後概括列出基本史實,再引導學生分析基本史實與歷史結論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加以概括,這就把觀點和史實聯繫起來,培養了學生依據具體史實,概括出基本觀點的能力。學習第三章時,我從指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因果關係入手,尋找事實之間聯繫的紐帶,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維也納會議等形成了維也納體系;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革命,維也納體系受到動搖;1848年歐洲革命,維也納體系最終瓦解。如此歸納使學生對維也納體系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又如,工業革命——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工業革命——各國通過不同方式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列強侵略擴張——亞洲革命風暴的形成等,都可以通過分析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建立聯繫,把分散的知識歸結成整體。學習第四章時,我讓學生閲讀引言,再從引言中提煉出重要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重新瓜分世界及其矛盾、民族民主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發展、第二國際、列寧主義誕生、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等,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歸納概括出三條主要線索:①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及國際關係新變化;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③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通過這樣反覆訓練使學生學到了分析歸納和概括的基本方法。當然歸納的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視具體問題具體確定。總之,藉助於引言體現出的基本史實的關聯性,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綜合概括能力,確是事半而功倍。

三、利用“引言”,培養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引言以基本歷史事實為載體,藴含歷史思維方法,支撐歷史理論觀點,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基本史實是以直觀形態展現出來的,而理論觀點和理論方法是以隱性狀態存在於基本史實中,是體現在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敍述、分析和評價之中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並挖掘這些隱含的理論觀點,幫助學生找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例如:我對第二章引言的部分內容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説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維也納會議後,……維也納體系最終瓦解。”説明舊勢力的頑固性、新舊勢力鬥爭的長期性和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隨着資本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誕生。”説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是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許多地區展開,……通過不同方式,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如此逐一細緻地分析挖掘,既沒有一味注重理論觀點而忽視歷史知識的傳授,又沒有隻講授歷史知識而忽視理論觀點教學,而是把傳授知識和理論教學融為一體,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四、利用“引言”,培養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

所謂歷史知識,應該包括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的階段性特徵、基本線索和歷史發展過程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在引言中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反映出來,這也正是《考試説明》要求的再認、再現的內容。再認、再現就是記憶能力,從記憶方法上分類,它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引言知識結構既可以幫助我們機械記憶,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記憶。因為引言總攬和概括了全章內容,重點突出、層次清楚、聯繫緊密,教師只要幫助學生理順知識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鏈,並以此為依託進行補充、説明,就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機械記憶的效果。我這裏着重談談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理解記憶的幾個方法。第一,在講授某一章具體內容時先結合引言提供的歷史事實與歷史結論,幫助學生去理解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基本線索,讓學生從宏觀上去認識歷史知識面。第二,在講授新課時,結合引言,導入新課,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階段性與延續性,掌握歷史發展過程。第三,在講授具體內容時,聯繫引言的歷史結論和歷史的階段性特徵,分析歷史事件發展的必然性和必然結果,評價

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第四,在單元複習或總複習時,以引言為綱,對歷史知識的六個方面進行系統地、全面地理解。通過這樣反覆理解,多重刺激,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而且使學生懂得了理解的必要性、複習的重要性和方法的多樣性。

總之,引言既然是為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服務的,我們就應該充分發揮引言的潛在價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使對引言的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包袱,而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g2n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