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學語文導讀課教學論文中學語文論文

中學語文導讀課教學論文中學語文論文

  一、中學語文“導讀課”的教學原則

中學語文導讀課教學論文中學語文論文

  導讀課的教學原則就是要達到“教路、學路和文章思路的優化組合,和諧統一”。做到這一點,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樹立“雙主”思想。即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是由導讀課的特殊地位決定的。只有樹立“雙主”思想,教師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信息的雙向交流。第二,導要有“章”。教師在閲讀教學中的領導和支配地位決定了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學方向、內容、方法和進程。在導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既不能導人“淺灘”而“滯航”,又不能導人“深海”而“沉船”,要在學生主體這個基礎上進行主導。第三,學生依導學讀。即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具體的閲讀實踐中學會和會學。這也體現了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教師導學,學生學“閲”,學而生疑,疑則發問,問則學會,從而達到會學。

  二、中學語文導讀課的三大任務

  導讀課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講解的成分逐步減小,學生自學成分逐步增加。然而,學生和教師的活動都不能脱離教學目的`而隨意馳騁,因此,導讀也必須完成三大任務:

  1.知識點———即導讀課所涉及的基礎知識、文體知識、文學知識。導讀課中體現這些知識的內容則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如《春》一課中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聯想和想象等。

  2.能力點———即學生理解和運用語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閲、寫、聽、説四大能力。在導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反覆的訓練,可以形成某一種能力。如《背影》一課,感受文章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能提高閲讀能力。《出師表》一課,諸葛亮誠懇委婉的語言,能夠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説話習慣。

  3.德育點———學校教育要教書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學語文課是人們思想的載體。因此,教師要藉助書面文字,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個性教育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中學語文導讀課的實施步驟

  1.導預讀———審題預知。在這一步驟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題眼,判斷體裁;閲讀註釋並弄清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如《愛蓮説》是初中課本的第一篇“説”。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説”這種體裁屬於議論文,可敍事、可議論,常用來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發表議論。然後,再讓學生看註釋,瞭解周敦頤所處的社會狀況:在當時的社會,有的人趨炎附勢,有的人拉幫結派,有的人隱姓埋名,與世無爭。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志趣。在導預讀環節,教師可利用正向思維的方法,把學生引人情境,變被動閲讀為主動閲讀。

  2.導初讀———感知“寫什麼”。在預讀的基礎上,學生迫切地希望瞭解課文究竟寫了哪些內容。此時,老師可以加以指導、明確要求,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自行排除文字障礙,並初步感知課文寫了什麼,達到“讀通”的目的。如《愛蓮説》一文,通過初讀後,學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寫的是蓮花,作者不僅寫了蓮花的外部特徵,而且還突出了蓮的內在品格。在初讀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防止產生片面追求情節而對語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現象,並設置標記符號,讓學生邊讀邊注,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3.導細讀———思考為什麼寫和怎樣寫。即領會寫作意圖,理清思路。細讀是捕捉文章中心的關鍵一環,是將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分析寫作技巧的基礎。作者的寫作意圖必須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即作者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胸中之意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先從整體着眼,再到局部體會,繼而整體感知。在《愛蓮説》一文中的結尾段,作者寫道:“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謂直接議論抒情,表明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重點段落,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4.導精讀———讀深,欣賞文章精華。所謂“精華”就是文章的絕妙之筆,或一段、或一節、或一詞。多讀精華之處是體會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閲讀能力和鑑賞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主要做法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語感,而對文章神韻的敏鋭感受就是語感。讀畫要能悟出“畫外之音”,讀書也要能悟出文章中傳神的字字句句。欣賞需要“悟性”,培養悟性,首先要鍛鍊學生的身心感受,使他們忘我地投入作品,力爭做到“人在書中”,達到一種身心的愉悦。導讀課提倡教師“導”,但並不排除教師的講。教師要傳道、授業和解惑,時刻為學生指點迷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vpy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