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學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中學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在中學的語文教師,做好關於閲讀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那麼相關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中學語文閲讀教學論文,歡迎閲讀。

中學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摘要: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囿於答案,讓學生跟從於自己的思維,不敢有半點改變。教師要以教學相長共生的提問主體、形式內涵共融的提問內容、開頭結尾俱全的提問時機等方式對提問進行“創新”。

關鍵詞:初中語文;閲讀教學;提問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研究焦點放在有效教學上。作為課堂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提問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程度,影響着課堂教學效率。而在當前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困囿於教參,以提問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以不恰當的提問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學生感受不到文章帶來的美感,也無法啟迪學生的思維。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有效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獲得思想的啟迪、審美的樂趣。

一、教學相長共生的提問主體

1.教師提問。提問不能侷限於少數優等生,而讓大部分學生淪為“觀眾”,要面對全體學生,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感受,從而使不同的思想產生碰撞、情感得到溝通。面對教師的提問,學困生會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引導啟發、適時鼓勵,讓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在《石榴》一文學習中,重點是託物言志,頌揚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教師要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特別是描寫石榴特徵的段落,再引導學生討論描寫石榴背後所藴含的思想感情。教者讓學生閲讀文本,説説作者對石榴的態度是怎樣的'?找出文中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石榴是可愛的,可愛在什麼地方?找出相應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描寫石榴的特徵時,語言生動形象,你最喜歡哪些語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提問,既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也要確保問題在他們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內。

2.鼓勵學生提問。教師不能獨霸課堂的“提問權”,要營造輕鬆、愉悦的氛圍,讓學生能發揮自己的想象,鼓勵學生提問,讓他們在提問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如在《端午日》教學中,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提出問題:“茶峒人的端午節有什麼風俗?跟我們這裏有什麼不同?作者是以什麼為順序來介紹這些風俗習慣的?文中寫出茶峒人的哪些活動?在介紹這些活動時,作者是如何安排詳細的?為何要這樣安排?不同的學生在閲讀中形成不同的感受,教師可以通過競賽、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質疑、釋疑,既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二、形式內涵共融的提問內容

1.針對文本內容提問。教師在備課中要善於抓住文本的矛盾,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感受作者的苦心孤詣。如《孔乙己》一文中“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猜測,而“的確”是肯定,兩個詞看似矛盾,教者在此處提出問題:“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學生通過分析,發現並不矛盾,説孔乙己的確死了,是因為在封建社會裏,他肯定要被社會淘汰,不勞動無法養活自己,且被打斷了腿。説孔乙己大約死了,是因為事隔多年,無從考證,也沒人真的知道他的真實情況。在部分作品裏,作者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特意地留下“空白”,給人“詞盡而意無窮”的味道。教師要選取文本的“空白處”提問,發揮學生的想象,點燃他們的智慧之火。如《安塞腰鼓》一文的結尾“遠處是一聲渺遠的雞啼”,腰鼓戛然而止,引發學生想象與思考,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角度思考,有認為是早上到了,而安塞腰鼓結束了;也有學生認為安塞腰鼓停下後,世界變得出奇的靜,與表演時的震撼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學生認為表演的地點離村莊很遠,是在漫天飛揚着黃土的高坡上。

2.針對寫作手法提問。一方面,作者運用不同的句式,使行為流暢,提高表達效果,也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師要關注句式變化,有意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修辭是一種藝術,修辭手法的應用,給讀者以不同的感受,或和風細雨,或氣勢磅礴。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修辭手法的運用,讓學生感受文本中藴含的情感。如《春》一文教學中,在寫“春花圖”時,以花色各異的桃、杏、梨作為描寫對象,用擬人的寫法寫出他們的爭相盛開,用三個比喻“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花的嬌豔,用擬人的手法寫出蜂鬧蝶飛,映襯出春花的萬紫千紅、香味濃郁,進一步渲染出百花爭春的氣氛。

3.針對寫作意圖提問。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特定的寫作背景,在此處提問,才能讓學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內涵,如《社戲》源於小説集《吶喊》,展現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露了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三、開頭結尾俱全的提問時機

1.課前提問。教師可採用懸念式提問,讓他們處於“懸而未決“的境地,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在《最後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課文1~6段哪些地方運用了環境描寫?有何作用?”通過提問,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的描寫是為了烘托氣氛、表現人物的情感。

2.結課提問。教師利用提問,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使知識結構有序、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把握。如在《幽徑悲劇》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燕園中的人和我分別是怎麼看待這場悲劇的?這樣的悲劇僅發生在北大的幽徑嗎?”總之,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走近文本,激發興趣、開啟智慧、發揮想象,拉近與作者之間的情感距離,才能引發學生探究,讓他們感受文本之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8png0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