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農業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管理機制的探討論文

農業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管理機制的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以江西農業大學為例,分析了農業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功能定位及類型,對新形勢下農業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管理機制做了探討。

農業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管理機制的探討論文

【關鍵詞】農業高校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機制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要求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新性人才。因此,高校應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教學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科研重要基地,是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重要場所。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積極研究並探索新形勢下的建設模式及運行管理機制,建立有利於21世紀人才培養、功能定位明確、設施先進和機制靈活、管理科學規範的高等農業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顯得尤其必要,對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滿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職業培訓的需要,提高基地建設的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對江西農業大學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調查和分析研究,對農業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運行管理機制作一探討。

一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江西農業大學是一所地方高等農林院校,多年來,學校一直重視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經過連續多年投入,形成了農業科技園、園林花卉、動物生產與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機械工程等一批類型多樣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廠,通過了國家QS認證,具備配套生產設備,能夠承擔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科研中試和人員培訓等任務,併為市場提供產品,是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農業科技園擁有大面積的生產實驗田和省級作物品種改良基地,堅持教學、科研、示範、生產相結合。

生物工程基地擁有4000多平方米的現代生物技術實驗樓和中試樓。中試樓擁有50~1000L全自動不鏽鋼發酵罐8套及與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設備和檢測設備,不僅滿足了教學實習和科學研究的需要,還能進行中型規模的發酵試驗。園林與藝術學院的花卉盆景實訓基地設有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園等。技工實習基地配有數控車牀、電火花成型機、線切割機等先進的車、銑、刨、磨、鑽、焊設備,能夠滿足教學實習和崗位培訓的需要。江西農業大學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自建設以來,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近年來,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影響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難以滿足新形勢下人才培養需要,並存在以下問題:

(1)建設指導思想和規劃功能定位不明確,對基地主要職能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偏差;

(2)投資來源單一,投入不足,設備配套率低,裝備技術水平相對落後,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3)進入基地的教學和科技人員少,安排學生生產勞動和崗位培訓較少,在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上發揮作用有限;

(4)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對外技術服務少,忽視經濟效益,基地日常維持經費緊張;

(5)缺乏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模式落後,管理水平低。缺乏規範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評價考核體系,沒有充分發揮基地的作用和調動相關部門的積極性。

二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指導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參與相關的課題研究和社會實踐等。多數實踐教學環節是在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設只有建立在技術合作、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才能長久穩定。當前,校外基地建設由於多方面原因越來越難,企業積極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數為臨時和短期的,不穩定,實踐教學質量也不高。因此,必須提高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認識,明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實施教學環節的'基礎設施,依託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踐教學,使教學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與工程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勝任日後的工作崗位。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目的是服務於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載體,科技成果轉化的平台,對外培訓和技術服務的窗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必須堅持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並舉,達到二者和諧統一,形成良性循環。

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功能定位與類型

地方農業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擔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勞動、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實施和相關科學研究、中型試驗、崗位培訓任務,以及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努力創造經濟效益。農科基地還要承擔農業科技示範以及青少年素質教育任務,利用學校人才和技術的優勢,實現基地設施現代化、品種良種化、栽培規範化、技術先進化、環境園林化,成為展示農科院校的辦學特色、學術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將農科基地建設成為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學試驗、科技示範、現代農業觀光旅遊的重要基地。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功能定位要準確,要有所側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設要注重近期和中長期規劃,強調專業化和設備的配套性與先進性,提高投資效益,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實境專業勞動和崗位培訓。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按照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着建設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原則,緊密聯繫行業企業,不斷改善實習和實訓條件,積極探索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新模式。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根據其功能定位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生產型基地。生產型基地具有獨立法人和經營資格,其建設主體多元化和籌資方式多樣化,可由學校、企業或校企聯合設置,採用市場化運行機制。生產性基地的設備與企業生產設備一致、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一致,基地具備生產市場產品的條件。同時,基地還可以承擔教學實習、科研中試以及技能培訓的任務,承擔社會培訓和技能鑑定,成為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產、教學、科研和培訓功能。在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實現基地運行的良性循環。

(2)科研中試型基地。以學科的研究基礎或優勢為基礎,建成開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為科學研究、中型試驗、技能培訓和對外技術服務。學生參與項目科學研究,以基地為依託,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科研技能和創新能力。

(3)教學實習型基地。主要承擔課程教學實習、技能培訓和專業勞動,基地具備企業生產的設備、工具、環境,可以模擬生產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實踐教學任務。

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管理機制的探討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管理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其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如何實現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引入市場管理機制,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如何加強基地建設立項和規劃論證,明確功能定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如何建立評價考核體系,積極吸納學生進入基地生產實訓,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在完成對學生實訓任務的同時,如何主動面向市場、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對外開展技術服務、創造經濟效益、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等。

新形勢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不斷探索新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管理機制。在保證實踐教學的前提下,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以保證基地的設施能夠長期地維護使用和持續發展。針對當前人才培養的要求、市場經濟環境以及地方農業高校辦學經費的相對緊張等情況,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管理機制應根據功能定位的不同而靈活多樣。

生產型實踐教學基地應以學校為主導,校企聯合經營為主要模式,努力實現產、學、研、培“四位一體”,並具有獨立法人和經營資格。基地建設採用合資或合作,充分利用學校設施設備條件和技術優勢,引進市場管理機制,採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運行。即在生產產品、經營業務和技術研發的同時,完成在校學生的實踐教學任務,並承擔實踐教學經費和基地的維護費用。基地投資建設方式:

(1)可採用共建共享合資方式,校企雙方共同出資建設和經營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共同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該建設方式基地與學校專業學科結合緊密,有利於學校人才和技術進入基地,有利於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提高基地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較好地解決了基地人員和實踐教學經費問題。

(2)由學校投資建設基地廠房、提供整套的生產設備,由企業或校企合作企業租賃經營,實行合同管理,承擔相應的實踐教學任務,該建設方式可以規避實踐教學基地的經營風險,有利於學校資產的保值增值。

科研中試型基地和教學實習型基地建設,以學校為投資主體,學院和專業管理為主。基地建設要充分調研論證,明確定位,科學規劃,注重實效。努力把基地辦成“學、研結合型”、“學、培結合型”或“學、研、培結合型”的基地。建立基地管理機構、內部管理制度和評價考核體系,制訂基地實踐教學管理辦法,使基地管理規範,不斷探索管理新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並引進激勵機制,調動基地管理人員和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中試和技能培訓工作,創造經濟效益,彌補基地日常管理和實踐教學經費的不足,使基地能夠良性滾動發展,避免把實踐教學基地變成參觀型的“開門關門”基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rxd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