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末尾賞析

春江花月夜末尾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末尾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春江花月夜末尾賞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末尾賞析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交織在一起,虛實相間,從而把月夜將盡、夢境難以實現的愁悵之情烘托得纏綿悱惻。

最後一段,天已將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四句是寫離愁夜曲結束,新的一天的思戀情歌開始。“搖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婦那搖人心旌的如夢似幻的真摯相思之情,使無形的感情真實可感。

拓展: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詩人張若虛一生僅留的兩首詩之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也憑此詩而獲得“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相傳由陳後主創制,屬宮體詩,但張若虛卻完全突破了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敍寫了民間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面貌為之一新,詩人因此名垂後世。若要問此詩究竟好在哪裏?且聽我娓娓道來

放眼此詩,僅是題目就用“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人無限遐想,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細讀全詩,我大致分為幾個層次:第1-8句,主寫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寫月下之思;第17-最後,主寫月下之情。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而又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現出來。全詩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結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發,由此看出,那皎潔的“月”才是全詩的靈魂所在。

一開篇,詩人就直應詩題,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畫: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無邊,彷彿就要和大海連在一起了,氣勢如此恢宏!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水從連海之處緩緩升起,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鮮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遼闊,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着,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此番描繪,點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異之花。詩人通過對月光的細微的觀察讓我們知道: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卻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運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使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看着這銀白純淨的安謐世界,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產生了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人初照人?”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是一個詩人對萬物由來的深層思考,也是湧動在他心間的無限感慨與迷惘的生動寫照。但縱使心中充滿了迷惘,詩人張若虛並沒有沮喪消沉,而是認識到人生的榮辱是自有天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他懂得順其自然,知足常樂,於是他寫下了樂觀向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詩句。此時的詩人已經跳出了個人的狹小角度,放眼全人類,看到了“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恆共存的。筆者以為這是全詩一個絕妙之處,它昇華了詩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承上啟下。一輪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着什麼人似的,但卻不能如願,只能看着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地江水。詩人自然地把筆墨由寫大自然的壯麗景色轉到寫人生姿態,引出下文的遊子與閨婦的相思愁怨。

悠悠飄去的白雲,暗喻遊子離家遠去而又行蹤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楓浦上的愁客--遊子,“不勝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何處相思明月樓?”以妻子的相思來反襯遊子的倦客愁,既節省了筆墨,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餘地。“徘徊”賦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心生憐憫,不願離去。不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着這可憐的女子。詩人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亮與思婦的互動,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着妻子,與此同時,月色不也照着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裏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再寫遊子。遊子因思念至極,夢中也在回憶與妻子的快樂時光,讓人深感悲涼。遊子追述昨夜夢見自己在閒潭邊散步,看見落英繽紛。春將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將逝去。回到現實,江水伴隨着春奔騰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將盡,遊子依然在外漂泊,無法還家,這是何等的悲傖!最後,明月終於落入沉沉的海霧中,而遊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歎息:不知在這樣的月夜中,能有多少遊子可以乘月而歸呢?只見明月餘暉,帶着人間情怨,灑滿在江邊的花樹上。詩人用落花、殘月、流水來烘托遊子的思歸倦遊之情,思婦的無奈之情,虛實結合,深刻表達出遊子思婦的相思惆悵。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運用烘托、擬人、虛實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等多種表現手法,讓情與景交融,無處不體現着美感。第一層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觀,此為景物美;第二層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間的相互關係,抒寫心中的感歎;第三層由感歎人生進而抒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8gw0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