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

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歡迎查看,僅供大家參考。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一

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把江南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都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尾聲。樂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簫、二胡、箏、大胡、大鼓、碰鈴等組成的小型民族樂隊的演奏形式,又有增加了揚琴、笙、中胡、拉阮、雲鑼、大鑼的中型民族樂隊的演奏形式,還有大型民族樂隊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

在音樂欣賞課上讓學生了解並欣賞這首優美的民族音樂作品,有利於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協調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把音樂知識傳授、音樂能力培養及審美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構思非常巧妙,隨着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在漸漸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的內容,為每一樂段創設不同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這種融視覺藝術、聽覺藝術於一體的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欣賞興趣和求知慾望,提高了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例如:第一樂段“江樓鐘鼓”:落日的餘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遠處江樓屹立,微風習習,耳畔響起源自江頭盡處的陣陣蕭鼓。第六樂段“漁歌唱晚”:洞簫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演繹出一段悠揚如歌的旋律,曲調歡快,如同從遠處晚歸的漁舟中飄來的愉快歌聲。然後樂隊齊奏,速度加快,讓人聯想到春江月夜下白帆點點、漁歌四起的情境。而最後一個樂段“尾聲”的音樂又是那樣縹緲、悠長,如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更顯優美、寧靜。

二、運用視頻,拓寬學生知識面

欣賞《春江花月夜》之後,學生還需要學習許多知識點,其中就有認識琵琶這一樂器的環節。筆者要求學生在欣賞樂曲的同時,仔細辨別這首民族管絃樂曲都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由此引出琵琶這一知識點。但對於這個知識點,如果只憑教師抽象講解,學生一定會覺得很枯燥,為此筆者播放了一段琵琶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的視頻,這其中就有琵琶演奏技巧的特寫鏡頭。在觀看這種形象直觀的視頻畫面後,再加上筆者的適度講解,學生對琵琶這種樂器的聲音特點、演奏技法等就有了更深的瞭解。這樣,通過觀看音樂視頻,學生在瞭解有關琵琶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和琵琶獨奏曲《春江花月夜》各自的藝術特點,從而拓寬了知識面。

三、運用同步練唱,提高學生音樂能力

欣賞一首音樂作品,一定要熟悉該作品的音樂主題。只有熟悉了音樂主題,才能在欣賞時更好地把握主題的發展變化,瞭解音樂作品所表現的內容。視唱音樂主題旋律是讓學生熟悉主題,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好方法。以往的教學就是將音樂主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練唱,但這種形式比較枯燥,又與欣賞曲目的內容相脱離。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同步練唱,在學生視唱的同時配上樂曲的伴奏,使音樂畫面的內容立體豐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能力。

四、學科橫向聯繫,相互滲透

音樂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但又與許多學科有着密切的聯繫,如美術、文學、歷史、地理等。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賞教學中,筆者注重音樂與美術、音樂與文學之間的橫向聯繫,讓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如在講解琵琶的歷史淵源時,筆者選取了敦煌莫高窟裏飛天橫抱琵琶和反彈琵琶的幾幅壁畫,使學生對琵琶的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在樂曲欣賞結束後,筆者讓學生把印象最深的音樂畫面用自己的畫筆在畫板上描繪出來,使他們從有形的畫面中體會無形的音樂魅力。一首優美的樂曲也是一首美麗的詩。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結合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春江花月夜》來賞析樂曲;而在介紹琵琶有關知識的時候,筆者採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來講解琵琶的聲音特點和演奏效果。

總之,音樂欣賞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教師在教學生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音樂、畫面、情節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感受、理解、鑑賞音樂的能力,激發其想象力,豐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二

《春江花月夜》更是我最喜愛的音樂之一,它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一首詞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詩章。在舒緩明快的旋律中,把我們帶入春天夜晚那個靜謐甜美天地。

那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從東山冉冉升起,小舟一葉靜靜地在江面盪漾着,和風微微吹拂,隨風的楊柳輕颺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搖曳着温馨,萬物浸潤在裊裊的芬芳綺旎氣息中。讓大自然將其迷人的豔麗、勃勃的生機、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潯陽簫鼓》。它原先並不是由多種民族樂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該曲名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儘管此曲與白詩無內在聯繫,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輪”等不少情景,卻使人生發出詩意的聯想。後人依據樂曲的風格內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作《春江花月夜》為該曲命名。可見此曲確實富有詩情畫意、典雅精緻。

《春江花月夜》詩的作者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雖然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正是這首《春江花月夜》,讓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煙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純淨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面對流水似的一去不復返之光陰,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從而發出睿智曠遠的人生感歎。接下來詩人又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落筆,敍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幽獨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靜靜的流淌。

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作結,思想藴涵,深情緬邈,筆勢回折,跌宕多姿。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深層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動形象;哲理意趣濃郁、審美情趣高雅。它以神來之筆,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意象中,在淋漓盡致的飛灑裏,營造出了一個空靈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讓人沉吟再三,教人蕩氣迴腸。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春江花月夜》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類。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將它改編成一首民樂合奏曲,並根據此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和諧、雍容典雅、節奏平穩、音韻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現實與浪漫相結合手法,表現了深遠恢弘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與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構思非常巧妙精緻,隨着音樂主題的搖曳變化和起伏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恬淡,時而熱烈奔放,將大自然更換不已勝景,變幻無窮的色彩一一呈現。

春江花月夜》音樂意境優美,韻律諧婉流暢,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儘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都採用一種叫“換頭合尾”的民間音樂表現手法,都有同一樂句出現的結尾。聽起來十分和諧。能從各各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所要表現的主題內容。

全曲有10段,分別是: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漱、唉乃歸舟和尾聲。

唉乃歸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層層遞進,如春風鼓盪,激動人心。這段音樂的描繪的是小舟歸途,划船還家的歡快、槳擊浪湧聲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意與境的頂峯。隨後音樂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繼而回復到平靜、輕柔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表現出的人休漁息特別到位。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為十大中國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樂。它融入了一些哲學、美學的範疇,其對民族音樂有深遠的影響,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平和、清微淡遠”的意韻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廣泛的融合和傳承

《春江花月夜》這首作品,絕不僅僅是作者流連山水、玩撫風月花草而已。透過樂曲精美的情景描繪和樂理表現,能讓我們感悟到作者面對遼闊江天,那“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自然景物所發出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無限深沉的感歎。

《春江花月夜》通過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繪,它既讚美了祖國大好山河的秀麗景色,又流露出詩人那一絲淡淡的傷感。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作品達到了觀照宇宙、風物與人生這樣一個哲學高度,達到了人情與風情、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合二為一的審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讓我們陶醉於音樂的氛圍之中,樂曲的情感是那樣豐富、那樣真切,給人以整個心智都呈現出的一種敞亮的狀態,讓人非常主動、生動、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樂的妙機與藴藏,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從而在深層次裏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義。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三

《春江花月夜》這曲古音樂,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張若虛描寫“江南春夜”美景的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遶芳甸,月明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花月夜》源於一首名為《夕陽蕭鼓》的琵琶文套大麴。公元1895年(清光緒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將此曲更名為《潯陽琵琶》,收入他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並立了十個小標題:“夕陽蕭鼓、花蕊散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裏、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裏一歸舟”。樂曲這樣註釋以後,便與白居易的《琵琶行》聯繫起來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蘆花秋瑟瑟”的意境隱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稱它作《潯陽夜月》《潯陽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以汪昱庭的傳譜《潯陽夜月》為藍本改編成絲竹合奏曲,並借用古樂府詩題改名為《春江花月夜》。改編後也有十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舟唱晚、洄瀾拍岸、棹鳴遠瀨、唉乃歸舟、尾聲。這時樂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離愁別緒。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淪落人飄零天涯的落寞與失意,而將曲意專注在“春、江、花、月、夜”這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編以後樂曲有很多種版本,但大同小異,是同一樂曲衍生而來。

全曲十段,用自由變奏的方法使主題循環衍展來闡述樂意。樂曲第一段為主題旋律的呈示,然後是該旋律的九次變奏,每一次變奏都將曲意向前推進,雖然是基於同一旋律,但毫無單調之感。同時,還採用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換頭合尾”的手法(這在民間傳統器樂曲中是很常見的),使長短不一、變奏方法各異的十個段落涇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優雅的曲調片段上。

一、江樓鐘鼓——夕陽照江舟蕭鼓動心絃

樂曲開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彈挑、輪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了陣陣低沉的鼓聲。而洞簫、古箏波音的奏出,則猶如遠處鐘聲的迴響,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優雅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然後,樂隊合奏出了那流暢、委婉的主題樂段。

這一江南風格的主題旋律以“魚咬尾”的方式展開,使音樂在進行中不時地作一迂迴反覆,從而增強了樂曲的圓轉與彈性,加強了樂曲的韻味和律動。所以,當這一主題樂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複和變化重複時,使人就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此後,大鼓輕聲擊奏,反覆描繪出夕陽西下、泛舟江上、簫鼓齊鳴的動人情景。

二、月上東山——明月升長空江水泛漣漪

舒展的旋律線如波浪般進行。樂曲的一頭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貫穿連接的,使得音調輕盈、平穩,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簫那協調一致又賦予典雅色彩的齊奏配合,使得音樂格外柔美與和諧,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在雲層中游移出沒的美麗景色。最後,有洞簫吹奏出婉轉嗚咽的旋律,導人了深遠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三、風回曲水——晚風輕吹拂江水起盪漾

此段旋律與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變化—節奏在此得到拉寬。隨着音樂的不斷髮展,節奏似乎又慢慢變得密集起來,從而使樂曲的情緒與“月上東山”的那種在寧靜淡遠中感受到的廣闊深沉有了一種對比。似乎“風回曲水”那較為熱情的曲調則更多的是表現江風拂水的情景。

四、花影層疊——薰風弄花影層要映水中

一開始就由琵琶奏出了四個急促的華彩句,情緒陡然起伏,頗有氣勢。與前面恬靜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的感覺。

此時,水中倒映、兩岸花木和空中明月變得層疊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斕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紛亂之貌。之後,樂曲在“合尾”中結束,江面又歸於平靜。

五、水深雲際——皎空孤月輪水天雲弄影

音樂此時進人了萬籟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區不斷遷回變化,接着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樂器那飽滿結實、醇厚深沉的音響,以濃墨重筆描繪了江中水霧的深沉闊大。

忽而,音樂中悠然飄出琵琶輕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箏的長顫音以及曲笛輕巧明亮的波音,給人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感受。

六、漁舟唱晚——歌聲劃寂靜漁人唱晚歸

此時蕭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着,琵琶進行領奏,就彷彿漁夫一邊搖槽一邊歌唱,而其他樂器在每句最後長音的齊奏,又猶如船上眾人的應聲和唱,在這一段音樂中採用了同一音型不斷的下行模進,營造出越來越沉靜、越來越悠遠的氣氛。然後,音樂情緒頓轉,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就好像遊人在凝神靜聽那漸漸遠去的歌聲之後,突然又回過神來,重新回到熱烈、歡快的情境之中。

七、回瀾拍岸——漁舟竟相歸回瀾拍江岸

一開始,由琵琶以掃和輪奏出一連串由慢至快、頓挫有力、富有生氣的模擬音型短句。爾後,蕭、二胡及打擊樂器等合奏出氣勢磅礴的旋律,猶如羣舟競歸、破瀾拍岸的動態。最後,由琵琶奏出尾句,音樂輕弱而收。此段音樂流利酣暢、一氣呵成,充滿了律動。使整個畫面靜中寓動、動靜相濟,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

八、撓鳴遠籟

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

九、唉乃歸舟——歸舟濺浪花格聲唱唉乃

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箏琶音襯托下,樂隊合奏出複線式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不斷起伏模進,緊促而有力。表現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槽聲唉乃的意境,從而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十、尾聲——歸舟萬籟寂春江更出靜

琵琶與二胡、簫先後奏出了悠揚的旋律。此後,洞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題音調與前面首尾呼應。那清麗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寧靜悠遠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靜,在那星斗滿天、薄雲掩映下一輪皓月漸漸向西移去……樂曲在詩晴畫意和幽靜深遠的意境之中結束了全曲。整曲的藝術特點歸納起來就是:以景抒情,情寄於景。

曲子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 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吸引着聽眾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有人説, 這首曲子“哀而不傷” , 在展現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時,又帶有一絲絲對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思考;儘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歎息,總是輕盈;哀而不傷,怨而不亂。一方面是對人生短暫的感歎, 羨宇宙之無窮, 哀吾生之須臾。 而在這感歎之中也包含着對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無窮生命力的體悟。明月長存,江流不盡,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暫的,然而也正是這渺小而短暫的 人生,面對這無窮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於生存侷限之外的沉思與夢想。另一方面是對生命的顧慕與流連。漫步於江畔,春夜靜謐,玉兔東昇,江面盪舟,花影搖曳。耳邊琵琶絃動, 絲絲入扣……

最後的最後,散了,靜了,離去了,只剩無盡的江水和皎潔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 辰美景,渺茫的江天,無窮深邃的宇宙,這樣的情景總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迴不已的思緒。耳邊的樂聲有些沉重,猶如長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樂聲,不需要言語,卻彷彿在向世人發 問: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麼人似的, 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不知是誰第一個驚詫月色的皎潔,更無人能知曉,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從何時開始灑遍人間。短暫的生命總是過於脆弱,歲 月總是那樣的無情,琵琶演繹的滄桑訴説着人世變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暫,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恆。抬頭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名曲《春江花月夜》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 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是我 國民族音樂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賞的時候我們不但要從其曲調、韻律、節奏等方面綜 合分析,同時還要注意藉助張若虛同名詩歌的意境,來領悟其歡悦後的沉思。人生代代無窮更替,唯獨不變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舊了;但從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 短暫,宇宙萬物卻生生不息,擁有無窮生命力。哀傷,但卻不乏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y9oq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