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閲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閲讀答案了,閲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閲卷打分時的參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衞靈公》)

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論語·公冶長》)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遠怨”的方法?請簡要概括。(2分)

答:

(2)在品德修養上,孔、孟為什麼都主張“反求諸己”,請簡要分析。(4分)

答:

參考答案:

9.(1)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②不計較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為孔子認為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孟子認為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説:“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説:“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説:“愛別人,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為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求問自己。”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2

(一)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盡心上·四十》)

(二)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論語·陽貨》)

【註釋】

①達財:就着學生本有的才質加以指點,使學生能充分發揮才能。財,同材。

②私淑艾:淑,拾也。艾,同刈,取也。私下拾取以修養自身。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應多樣,他所説的教育方式考慮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

B.孟子認為人只有接受了時雨化之、成德、達財、答問、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為君子。

C.有成德者這種教育方式,是指老師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見孺悲,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瑟彈唱,有意讓孺悲聽見。

(2)材料(二)中孔子對孺悲的教育方式與材料(一)中孟子所闡述的哪一種教育方式相似?請説説這種教育方式的合理性。(3分)

參考答案:

9.(1)B 孟子意在説明君子用以教育他人的方式有時雨化之等五種,而非告訴人們要接受這五種教育才能成為君子。

(2)①孔子對孺悲的教育方式與孟子的不屑之教類似;(1分)②不屑之教即用輕視的態度來教育對方,(1分)這種激將法或許有傷受教育者的自尊,但如果能因此而讓受教育者由於羞愧而奮發向上,(1分)那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參考譯文】

(一)

孟子説: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於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孟子·告子下· 一六》)

孟子説: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滋潤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達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讓學生私下拾取以修養自身的。這五種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孟子· 盡心上·四十》)

(二)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見。(《論語·陽貨》)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3

閲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兩章》)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6.解釋文中加點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麼?(3分)

9.你認為[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麼關係?(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於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9. [甲] 文重點強調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的“民信”(“取信於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民信”(“取信於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容”)之一。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4

閲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乙】孟子曰:“盡信書①,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④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註釋】①書:指《尚書》,②杵(chù):搗物的棒槌,這裏指古代戰車上所用的一種長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詣。④資:積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B.必有我師焉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節選自《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B.【乙】文畫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馬鞭。

D.【甲】文的`“可以為師矣”與【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這兩個句子均為省略句。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強調時間流逝,生命短暫,要珍惜時間。

B.【乙】文中演化的成語“一曝十寒”,比喻勤奮的時候少,懶怠的時候多,沒有恆心。

C.【甲】【乙】兩文所選的言論都只是強調做學問時應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D.【甲】【乙】兩文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認為“仁”即“愛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始。

譯文:

②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譯文:

【分析】參考譯文:

【甲】

孔子説:“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孔子説:“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説:“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説:“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説:“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説:“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説:“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説:“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

孟子説:“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

孟子説:“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涼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

孟子説:“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孟子説:“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於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

孟子説:“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個“樂”,以……為快樂;第二個“樂”,樂趣。選項加點詞意思不同。

B.第一個“焉”,在其中;第二個“焉”,助詞。選項加點詞意思不同。

C.第一個“暴”,曬;第二個“暴”,突然。選項加點詞意思不同。

D.兩個“矣”都是助詞。選項加點詞意思相同。

故選:D。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斷句、詞語解釋和句式。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根據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後一一判斷正誤即可。 ABD.分析正確。

C.“子夏”是孔子的學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確。

故選:C。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後一一判斷正誤即可。ABD.分析正確。

C.乙文最後一則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兩文所選的言論都只是強調做學問時應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分析不正確。

故選:C。

(4)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①句中重點詞:罔,迷惑;殆,有害。句意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②句中重點詞:無他,沒有什麼別的;求,找回;放心,丟失。句意為: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答案:

(1)D

(2)C

(3)C

(4)①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②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論語》與《孟子》閲讀答案5

閲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

材料二: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發,躍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開弓的標準。③躍如:躍躍欲試的樣子。

(1)孟子以“大匠”“羿”為例,是要説明什麼問題?

(2)從以上兩個選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樣體現“中道而立”的思想?

參考答案:

(1)是要説明教學不能降低“道”的標準。

(2)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從學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傳授相應的知識,這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正是中道的體現。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啟發到位又不要包辦代替,這種恰到好處的指導也是中道的體現。(本題的難點在於理解“中道而立”的含義,從第二則料可知,“中道而立”強調的是“示範”而不是“代替”“降低”,聯繫第一則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斷出“中”其實就是“中庸”。明確了“中”的含義後,結合兩個語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闡述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説:“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材料二:公孫丑説:“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説:“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範)。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

標籤: 論語 閲讀 孟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v8er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