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十幾減9》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十幾減9》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幾減9》教學反思(精選1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十幾減9》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1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 9 ”的計算方法。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計算奠定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主題圖為我們提供的資源是元旦遊園會的場景圖,通過氣球圖提問“還有多少個?”引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例1展示的是“做減想加”、“破十法”的計算過程和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 9 ”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而我作為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

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精神,培養學生探究新知思維程序和方法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必須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親自去體會,去發現。但是,本節課學生的實際操作效果並不理想,課堂中學生把注意力觀注在”動”中,忘記了”思”,反而不利學生思維的開拓。那課堂中如何給學生的操作思維以導向,怎樣來組織學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後應該值得思索的。

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算法多樣化既是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樣化化,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本節課以及後面的幾節課,提倡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思考,而實際教學中學生更多的喜歡採用“破十法“。什麼是更好的方法?還是讓學生在應用中比較、在比較中感悟,符合學生思維的方法為最好的。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還有一種破十減需要學生掌握,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在上課之前想了很多種方法,最後選擇創設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過擺圓片,讓學生領悟到破十減法的過程。給學生一些引導,讓回答的學生一點一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最後再向大家介紹了此方法的名稱。不過,在介紹破十減時,時間花得多了,過分強調要讓學生用破十減,導致後面的內容講授有點倉促。

另外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後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整節課中存在在很多問題,在後面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到課中沒顧及到的問題,積累更多上此類型的課的經驗。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3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對於後邊“十幾減幾”退位減法的教學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為“十幾減幾”退位減法教學奠定紮實的基礎。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課堂上學生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如:在計算“13—9”時,學生的計算方法有:

(1)“想加算減”法,因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連減法”,因為上個學期學過十幾減幾等於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4)也可以用13—10=3,由於減數多減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當然有部分學生是通過數數數出來的。在比較各自方法的優劣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和“破十法”的簡便方法,實現計算方法的最優化。

在學生掌握了計算方法後,我讓學生把所有“十幾減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來,然後讓他們發現探討這些算式有什麼規律,學生除了發現減數都是9,被減數一個比一個多1,差一個比一個多1,還發現了“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這一規律,最後我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律進行了計算練習,學生的計算速度得到了提高。當然部分學生容易把“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和“幾加9”的進位加法規律混淆,因此應多加練習,加深鞏固,讓學生加深理解,以達到熟練、正確地進行計算。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4

“十幾減9”是人教課標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學好這節課的內容又為後面學習“十幾減8、7、6、5、4、3、2打好基礎。所以這節課的學習在本單元中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也非常注重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在剛剛過完的元宵節裏都去了哪裏玩,玩了什麼?學生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以往的生活經驗全部出現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愛恩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提問題,然後提煉出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幾時,我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算法的過程。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5, 15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學生也都能説出了這三種計算方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後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兩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計算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湊十法”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因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這道練習時,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怎樣圈,為什麼這樣圈。部分學生圈成了以前學過的湊十法的圈法。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這節課的內容我一定在這兩個方面加強鞏固。總之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我會發揚優點,改善缺點,力求做到更好!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單一的算法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自己學會運用自己的計算方法得出正確答案,不會拘束於傳統的單一邏輯思想。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當然,在課堂過程中,還有小部分學生不能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思維,得到有效的學習效果,這就要靠老師慢慢地去開發和引導,使所有的學生基本都學會如何去展現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6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計算是來源於生活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願望。”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對於低年級來説創設一些有趣、活潑的生活情境,孩子更有興趣。所以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把計算和實際問題的情境聯繫起來,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學習計算,體會探索算法的過程,發展數學意識。

在教學《十幾減9》導入時創設情境:“夏天快到了,猴哥在路邊擺了個水果攤。”出示動畫ppt,老師接着敍述故事:“由於他笑臉迎人,生意一直不錯。這不,沒幾天貨架上的水果就沒了,猴哥心裏盤算着:看着這時節,桃應該也熟了,去摘幾個桃子吧!”,老師激趣到:“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猴哥摘幾個桃子嗎?”,孩子們興趣馬上提上來了,很自然的進入對舊知的複習,把9加幾的計算置入摘桃情節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的具體內容,讓孩子在學習計算中體驗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逐步養成從數量上進行觀察、思考的習慣,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學得非常的開心。

在教學計算時,創設、提供一些常見的實際生活情境,相對低年級來説,創設一些有趣的、動畫的情境,會直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能培養孩子從數學的角度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用所學的計算解決問題。這樣的計算教學,才能“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使學生感受現實生活裏藴藏着豐富的數學信息,體會計算的價值和數學的應用,發展應用意識增強計算的興趣。

二、 加強學習活動,深化算理。

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特點,以及愛説、愛動的年齡特點,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動手動手操作、動口説、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計算方法。同時知識的德掌握有一個反覆認識的過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使學社對算理不斷加深。為了使一年級學生較好地掌握計算方法,較好地進行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買桃”一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逐步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和興趣。課堂上只有小一部分學生都知道13-9=4,這時教師並不急於教給學生算法,而是將這一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提供讓孩子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資料(一盒桃10個和外面的3個)自由、獨立地去探索,嘗試計算,找到解題的方法,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二是同桌交流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三是師生交流,尋找不同算法。學生積極性很高,教師抓住機會,難點的破十法讓學生邊説邊演示操作過程。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算法,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在學生彙報方法時不用急於板書在黑板上,而是讓學生把計算思路説清楚,繼續追問其他學生是怎麼想的?然後師及時小結,用課件演示過程,最後還要讓學生小組裏説一説。當學生再次彙報時,這時我才水到渠成板書算理,板書計算過程。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和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揭示-操作-説-想-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探討、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從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孩子較好的掌握方法和算理。

三、 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些方法並不高效,甚至有的方法並不合理,但卻是學生自己的方法。

教師找準了教學的重難點,運用師生共同討論、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各自發表獨特的見解,引導學生把各自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計算13-9的方法。在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最後讓學生説説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十幾減9》在新授的時候應該多呈現不同的方法,有一個一個減的方法、先減3再減6的方法、“破十法” 、“想加做減”等方法,在呈現了不同算法以後教師再着重介紹“破十法” 、“想加做減”。在不斷訓練和相互交流中讓學生了解多種計算方法,在學生應用這些算法時,我們應該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思維方式的算法進行類似的計算。在教學“湊十法”時,個別基礎薄弱數感不強的孩子不能完全掌握,給大數湊十能過關,遇到6、7這樣的數反應就不快了,這是如果孩子能掌握“接着數”方法也是不錯的。這樣的計算教學,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活動過程,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對於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創造意識的形成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也不必“索要”算法多樣化,也不必為了體現多樣化而強制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多種算法。那些低層次的算法教師可以不必再出示,教學沒有必要走回頭路。

四、優化算法,提高計算速度。

“沒有一種方法對每個學生都是最優的,只有學生自己喜歡並能靈活運用的方法才是最優的算法”。在呈現算法多樣化後,隨着練習的不斷加大,孩子慢慢能從自己的計算經驗中體會出最優的方法來,教師有必要使呈現出來的算法得到最優化,或者得到調整和修改,並使學生從中感受數學的奇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在一個班集體中,幾十個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做十幾減9的減法時,所用的計算方法在思維水平上也是有差異的。如,須藉助直觀進行計算的學生的思維水平,明顯低於用“做減想加”來計算的學生的思維水平。為了使大多數學生通過學習,達到義務教育所要求的標準,使大多數學生掌握一般的,較優的計算方法,由此,教師在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側重讓學生理解“做減想加”和“破十法”的計算算理,目的在於使大多數學生能掌握這普通的長久發揮作用的數學方法。

五、練習有針對性,提高計算能力。

《十幾減9》的練習設計了四個層次,第一層出示兩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有困難的孩子可以藉助小棒計算,再指名彙報。培養學生在敢於發表自己的觀念的同時,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見解,並能從交流中獲益。第二層出示4題加減法對比練習,讓孩子計算,小朋友完成得很快,交流中知道運用觀察法這種題用“想加做減”比較簡單。第三層解決問題,讓孩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第四層列出所有十幾減9的算式,並引導孩子們觀察算式,發現規律。引導孩子思考“得數都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這個1從哪兒來的?”從而鞏固“破十法”的計算,在隨後的計算中明顯感受到孩子們的計算速度明顯增強。通過這四個層次的練習, 孩子們説説“你喜歡那種計算方法?”讓孩子自己談感受,孩子們説到:“一個一個數簡單,但是沒有圖,沒有小棒就不能計算了,而且速度慢”、“破十法簡單,看到9就想到剩1,再加上個位的數就可以了”“想加做減的時候要細心,要把9的加法記牢固,不然就會想錯做錯”……在交流討論中孩子們對算法進行了優化。

教學建議:

1、在設計練習時,第一部分應該設計做一做第2題的形式,藉助直觀的水果圖體會“破十法”和“做減想加”的算理,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計算十幾減9的表象。

2、本課是十幾減9的第一課時,只要求學生能正確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學生算得又對又快。

3、從學生後期計算來看,想加做減在十幾減9時孩子們應用較多,但是十幾減幾很多孩子還是選擇破十法,主要原因是孩子們上學期的20以內進位加法不夠熟練,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假期時間長,生疏了,建議開學初或者在第一單元教學時有針對性的進位加法進行復習,效果會更好!

4、創造性使用教具和學具,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為了使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一般計算方法,教師製作的教學課件,設計學生學習資料,巧妙使用學具。如教學例1時,教師給學生準備的學習資料是一盒桃(10個)和3個,小棒是10根藍色和3根紅色。當學生要計算出13-9的結果時,自然想到用10來減9。通過讓學生操作有結構特點的、能幫助學生解題的學具,使學生能很快理解用“破十法”的計算算理,並能應用它來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7

一、激發興趣,複習鋪墊。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一開始就引入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寵物小精靈作為學習夥伴。通過小精靈請學生做湊十的拍手遊戲,搶答十幾的組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十幾減9的多種算法做了知識、能力、心理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又通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創設這樣的情境,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二是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順利的引入新課。

三、討論交流探究算法。

由於很多學生都已經會算十幾減九,因此我提出這樣的要求:四人小組任選一道題來研究一下你們是怎樣算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部講述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讓每組派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並通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四、鞏固算法,強化訓練。

在上一階段學習成功的基礎,教師提出:十幾減9的算式除這幾道還有嗎?用你最喜歡的方法去算你喜歡的算式,並跟你的同桌説一説。再通過摘小精靈算式進行十幾減9的強化訓練。這是一個進一步鞏固知識和熟練掌握技能的過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式,將遊戲形式引入課堂,一方面讓較落後的學生也有機會説我能行,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發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發散思維,培養創新。

算法形成後,讓學生走迷宮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種,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營造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最後再通過讓學生尋找十幾減9的祕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學生還尋找到了十幾減9的祕密:十幾減 9的差,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整堂課下來,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8

新課標重視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並引導學生逐步優化算法。

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中出現了四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減3,再減6;四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3,13減9就等於幾。

在教學這一內容的前幾天,我們一年級進行了口算達標測試比賽,在試卷中出現了十幾減9的題目,而這一內容之前還沒學過。有部分學生在家中已接觸過這類題目,所以能正確計算。而有些學生是瞎寫一個答案,更有幾個學生覺得無從下手,乾脆空在那裏。針對這一情況,在講解時,我提醒大家今後計算此類題目時,可以想加法來算……

於是乎,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3-9=4這一算式後,我問大家是怎麼想的。學生們都説是根據9+4=13來想的。在我的啟發下,只有一個學生根據情境,指出可以先從10個裏去掉9個,再把剩下的1個和盒子外面的3個合起來是4個……算法的多樣化已無從談起……

在探討13-9的計算方法時,我對學生的知識基礎估計不足,以致於沒有出現預期的算法多樣化,只出現了幾種算法。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一味地追問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以致於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願説。其實,從課後瞭解的情況來看,並不是都不會。有的學生確實不會,有的學生不敢説,有的學生是不能正確地表述。只要正確的引導就能激活學生思維。實現算法多樣化也就水到渠成了。當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困惑時,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探索,而是急着給學生提供幫助,以得到正確的答案為目的。但是如果無視學生遇到的困難,一味地讓學生自主探究,浪費寶貴的時間不説,也不利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積極情感地培養。所以這也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在請學生髮言時,卻又出現了學生與我一對一的局面,回想起來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這個學生的發言,但是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都聽懂了呢?這節課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是有了,但實質呢?學生的各種算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複別人已説過的內容,還自認為想到了新的算法,説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另外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麼明白,有的學生由於受我的誇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藉助扳手指計算,那麼是不是教師急於獎勵學生的算法引起的呢? 還有,在板書中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整理的暗示;在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優化的判斷。最後,在練習設計上,一味追求吸引學生眼球,過於花俏,沒有達到真正鞏固的目的.

如果學生的表述意思正確,但不規範,該怎麼辦?怎麼評價學生不規範的表述?是否要求學生要學會規範地表達?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十幾減9”,是在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用想加算減的方法來計算。學生理解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算法,就可以把它遷移到後面其他退位減的計算裏,促進自己的學習。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常見的“買桃”一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憑着日常生活中對買桃的一些生活經驗,帶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探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逐步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和興趣。在例題教學時,我讓學生主動探究,用小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説一説,怎樣計算13—9,在學生在實踐、思考、討論的基礎的上,同時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學生在交流彙報中,逐步明確,計算“十幾減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只要學會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結果課堂上出現了爭搶介紹自己方法的局面。

方法1:一個一個地減。

方法2:先從10裏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來是4。

方法3:先去掉3,再從10裏面去掉6,得4。

方法4:想加算減。(因為9+4=13,所以13—9=4)

方法5:先去掉3,再從10裏面去掉3,再去掉3,得4。

但在這熱鬧的後面,卻有一些我們老師看不見的問題,課堂熱鬧了,學生活躍了,但當我們真正做題時,差生出現了,課堂上的方法太多,有些學生無從下手了。這麼多方法我用哪一種呢?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自然是多樣的。因此,作為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我現在採取的方法是:課上民主,搞素質教育,課後補差,搞應試教育。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新授內容“十幾減9”。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複習舊知→情境引入→算法探究→鞏固應用。因為是開學第一節新課,結合本課內容,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題,為新課鋪墊準備。上學期在練習口算題環節,我採用的是搶答形式,通過一學期的試驗,本學期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本小本子,每天的口算題都要求獨立完成。這樣能做到給每個學生都有一次練習的機會。

本節課我將重點放在算法探究,充分給予孩子們動腦的機會。通過這節課的講授,我發現孩子們對舊知的接受能力還是強於新知的。統計下來,用“算減想加”方法的孩子們明顯多於用其他方法的孩子。這讓我對新知教學有了新的關注和突破方向。在新授部分,儘可能通過以前所學的方法和內容引入新知。上學期對課後的反饋沒有太多關注,這學期我計劃新增“課後反饋”這一工作,重點對象為後進生。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對後進生進行一對一的作業輔導。作業輔導主要以課本練習為主。儘可能做到“今日所學,今日吸收”。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緊緊跟上大部隊的步伐。對孩子獎懲方面的工作,結合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我偏重於獎。本學期仍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每週評出優秀小組和數學小能手。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喜愛。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帶着孩子們探索了一個新的領域——十幾減9。

在課堂上,通過擺小棒的方法,孩子們很快理解了破十法、連減。孩子們能夠知道:可以先從一捆裏面取走九個,再把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15-9等於幾了;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幾個,之後再從一捆裏面取走,也能夠知道還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沒有想到孩子們竟然可以操作的這麼巧妙,許多孩子都能夠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這一點我是非常驚喜的,為孩子們的機智點贊。

但是讓孩子們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時候,他們説話不是特別流利,許多孩子能夠操作出來,把自己擺小棒的過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當讓他們張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時候,中間會有一些間斷,不是特別流暢,這也就説明在數學課堂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需要加強。這一節課我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讓他們張開嘴巴去描述的時間比較少,可能這就導致這一節課下來能夠完整地表述出來自己想法的孩子沒有幾個,以後一定要注意要給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時間。

這一節課,我們還用了圈一圈的辦法。上學期我們已經強調過,表示去掉可以用虛線圈起來,或者用斜線畫掉。於是乎,這一節課我就有點想當然,想着孩子們還記得,就簡單地説了一句“我們可以用虛線圈起來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麼圈,重點放在了破十的過程上,但是忘記強調要用虛線了。後來我發現有一些孩子圈的時候用的是實線,是我考慮不夠周全,沒有突出強調,等到明天課堂上要再跟孩子們説説着點。

整堂課下來,其實是比較流暢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們的表現也非常活躍,希望我們的孩子每天都能夠成長一點點,進步一點點。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12

這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計算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力爭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先出示遊園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説給全班同學聽。遊園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問題“還有幾個?你能想出來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方法上。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樣的。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進行交流,再讓學生在全班內交流自己的算法。

二、選擇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進行解答。本節課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這些資源中選擇一定的信息提出問題,抽象出減法算式,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問題可用減法解決,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動手操作,體會“破十法”。

“破十法”是一種簡捷、易懂的計算方法,因此在學習例1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藉助學具的結構(10朵紅花、2朵黃花)初步掌握“破十法”的計算方法。“做一做”時再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和算一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破十”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做數學。

本節課從兒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數字和符號表示的算式,並引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使知識的過渡呈現得很自然。

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本節課教學的是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應使學生明確“破十法”是計算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比較簡便,但也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2、“破十法”的思維過程不要求學生必須死記,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教學時不必總結計算規律。

《十幾減9》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學好本課對於後面十幾減幾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教材提供了北方廟會中“賣氣球”、“賣風車”、“套圈”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學習數學的作用。

教學時,我們可以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為了提高學生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類和根據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之後,我把學生獲得的信息有序地寫在黑板上(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以後能學會對信息進行類),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信息提出問題。如,(1)有15個氣球,賣了9個。(2)我投了14個圈,有9個沒套中。由於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大多數學生能提出與題意相符合的問題,並能正確列式。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由於學生有了“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因此,在我提出:你準備怎麼計算15-9時,有的説:我想9+6=15,所以15-9=6,大多數學生認可這種方法。我緊接着問:你還有別的算法嗎?還有一個學生説:先算10-9=1,再算1+5=6,一小部分學生也認同了這種算法。最後,經過對十幾減9的算式找規律這一活動後,大部分學生轉而認同了破十法計算,認為這樣比較快,我認為這從思維上來説也算是一個提升的過程。不過,我覺得很遺憾的是其它的算法在這個班的學生中沒有再出現,而在我上一屆學生中則還有許多種,新課程提倡的“算法多樣化”在這個班的學生中似乎一直得不到體現。

今天的課堂練習我要求學生在計算十幾減9時,要説出:你是怎麼算的,我採用的是開火車的形式,一半的學生能過關。今天的家庭作業,也要求把計算方法説個家長聽,不知孩子們説得如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wr7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