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

《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

引導語: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

《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我教學的是《十幾減九》。讓學生先看圖,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初步學會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想加算減)。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首先,從自身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不精練,不會使用專業的教學術語,比較羅嗦。一個問題學生説完後,我又接着重複一遍,不僅浪費了時間還讓學生感到不耐煩。總的來説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

2、不會使用兒童語言,激勵性語言和鼓勵性語言比較單調。只用了“好”、“很好”,沒有走進學生,師生之間的配合不太好。

3、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沒有教學激情,所以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學生在課堂中死氣沉沉。

其次,從學生方面反思:由於剛開學才兩三週,學生還沒有回到學校的學習生活當中,沒有走進角色,感覺學生也不太適應;再加上第二單元的內容和第一單元的內容沒有聯繫。上學期學過解決問題,也只是讓學生試着提一提,也沒有當成重點問題進行學習;本節課又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問題,也就不會提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有時他們能夠想到、做到,但就是不能表達出來。比如我講的破十法,十五分成五和十,十減九等於一,一加五等於六。學生會這種方法,但就是不會表達,口頭表達能力也較差。

第三方面,我從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反思:

1、導入新課不新穎,練習題設計比較單調。

2、在備課過程中我過高估計了學生。

3、我深刻的感悟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起着關鍵的作用。只有老師正確的引導,學生才能跟着老師的思維走進教學內容中;如果老師有一步引導出錯,學生就會偏離方向,甚至越偏越遠。本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引導有誤,不會引導,以至學生走投無路,無話可説。

今後打算:

1、逐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有敢説的勇氣;讓學生把話説清楚、説完整,同時也逐步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

2、多研究教材,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3、虛心向老教師學習,逐步學會引導的技能。

4、講授新課時保持學習興趣。

我準備這樣做:

(1)重視運用教具、學具和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 篇2

1、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都是不同的,所以使用的方法一定是多樣性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十幾減九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

2、教師通過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列式計算。創設相應的.情境:

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是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順利地引入新課。

3、要讓學生理解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必須要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親自去體驗、去發現。在探究十幾減九的算式的規律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法。

學生熱烈地討論、質疑、交流,真正投入到了學習中,在合作中領悟、發現規律。在學習中,學生的積極情感得到了發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養,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十幾減九》的教學反思 篇3

《十幾減九》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我採取了讓學生同桌合作,擺小棒,全班交流的方式,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探究15-9=?你是怎麼想的,再動手擺一擺小棒,讓同桌兩人説説自己的想法,有的説我是想9+()=15,因為9+6=15所以是6,還有學生説是數出來的,有的學生説是10-9=1,1+5=6,我教給學生這種方法叫“破十法”,我看已經有學生説出來了“破十法”,也沒再讓學生再多擺幾次小棒,多説説用“破十法”計算的過程,就忙着開始做練習題了,做題時我讓學生説計算過程,有的學生説得根本不對,有的學生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做的,對於本節課剛教的“破十法”學生真正掌握的不多,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法,我只注重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我明白了,在教學中,當學生探索出多種方法時,教師的作用應是引導學生對多種算法進行整理,引導學生選出最優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從而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p3e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