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總5篇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總5篇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總5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活動體驗。《不自由,毋寧死》可看作是其中演講活動的具體材料。所以確立教學目標時,既不能純粹從文本鑑賞的角度去處理,也不能完全拋開文本組織演講。而要把理解文本與訓練演講結合起來。於是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文本內容,背誦文章的最後兩段,為課堂演講訓練做準備。上課時讓學生了解作者發表演講的時代背景,為更好地把握演講內容和情感作鋪墊。在此基礎上針對文本進行具體的演講訓練與如何運用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等演講技巧的指導。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和有針對性的指導。最後在師生共同演講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將課堂活動效果推向高潮。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演講訓練,學會藉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演講效果。

2、學生能通過訓練不斷提高自己演講的能力,並在演講中樹立自信,培養自身較好的心理素質與控場能力,展現自我個性與風度和大方的儀態。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想象與情感積累,充分體會文本中作者的觀點與情感,為具體的演講活動服務。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並對其演講實踐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指導,並恰當地進行演講技巧的傳授。

四、學情分析

對於作者學生很陌生,要介紹作者生活與背景讓學生更好的瞭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組織演講

六、課前準備

1、預習全文,寫一段演講辭,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講者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準備在課堂上演講。

2、背誦本文的最後兩段內容。

(此環節是為使學生能通過預習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為課堂的演講訓練作好必要準備。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1、預習全文,寫一段演講辭,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講者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準備在課堂上演講。

2、背誦本文的最後兩段內容。

(此環節是為使學生能通過預習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為課堂的演講訓練作好必要準備。)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好的演講,如同布穀報春,又似戰鼓催徵。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淪者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堅定,觀望者毅然奮起,先進者策馬飛奔。同學們,一副好口才,會為我們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羨慕的,也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練就的。今天,就讓我們藉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一起來實踐!

(如此導入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明白好的演講對於我們實際生活的作用,增強其學習與實踐演講技巧的動力;二是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要活動方式即演講訓練。)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介紹作者與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亞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師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採取剝削、壓制的政策。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英殖民者採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企圖維護其宗主國的地位。1774年,英國頒佈了諸如關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法令,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於英國政府的壓力,極力主張妥協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屬於激進派人物,主張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取獨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眼看着妥協勢力佔了優勢,他義無反顧,登台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亨利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戰鬥的激情,他的演講結束後,會場羣情激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響徹議會大廳。這篇演説詞被後人作為不朽的名篇,特別是結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寧死”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作者和背景知識的介紹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發表演講的大時代背景,讓他們初步理解作者為什麼會產生文中的觀點,為何會有如此堅決、高昂的鬥志,演講最終起到了怎樣的效果。這也為學生更好地把握演講內容和情感作鋪墊。)

2、針對學生的具體演講過程,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語氣、語調和手勢來增強演講説服力、感染力。

a、 抓住學生演講中代表妥協勢力的觀點句:我的觀點是,不要戰爭。

b、首先請學生在講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這個觀點。然後建議他想象自己正置身於弗吉尼亞州議會現場,作為妥協勢力的代表發言,大膽、自信地把觀點再表達一遍,注意語氣、語調。最後拿起話筒,更有力、堅決地再次表達這一觀點,調整語氣、語調,使自己的發言既較好表達觀點,又能贏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其他同學通過其不同的語氣、語調感受不同的表達效果。示例:我的觀點是(語調自然、果斷,口語化,説完停頓片刻),不要戰爭。(字字響亮,聲韻飽滿。語氣懇切,有力度。)

c、在語氣、語調的訓練中加入適當的手勢。建議學生在剛才的情境中用另一隻手加上一個手勢動作,把觀點句的語氣再強化一下,不斷調整手勢,反覆實踐三次,揣摩怎樣使手勢的表現效果達到最佳。針對手勢的不到位,進行指導:

①動作是語言的延伸和補充,該出手時再伸出手,不能過早。但也不能過晚,否則動作的意義就不大了,甚至會阻礙語言的`表達。

②手勢是為加強語言效果而設計的,所以手勢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臟為中心,以前臂長左右為半徑,表示決心或否定性的就向裏收,號召性的可以向外揚,手指併攏稍向內曲,也可以握拳。在表達特殊或強烈感情時可以動作幅度大一些。

③動作是為語言服務的,所以不能過多,也不要過於花哨。否則就喧賓奪主,也顯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當。

④請每位學生自己試着練習,體會手勢在演講的作用。

(此環節是針對學生演講具體情況,進行語氣語調和手勢這些演講技巧的指導。既有針對性,也更有效。對同一內容的語氣語調和手勢的不同處理帶來了不同表達效果,讓學生體會這些因素對於演講的重要性,以及在實踐中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技巧為自己的演講服務。)

3、演講文章的第四段,準確而流暢地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及感情。

a、第四段比較長,為了使演講時思路更清晰,也為了防止遺忘,指導學生對其劃分層次:批駁妥協派的觀點,指出強大並非指日可待;分析我們的有利條件——地利、人和與正義;戰爭已經無法避免,我們已別無選擇。

b、學生分小組分別進行演練。四人一組,推選一位同學,組織好自由演練活動的地 點、秩序和小組交流討論活動。每位同學都必須脱稿在小組認真演講,由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相互指導。

c、全班展示。教師針對具體情況進行逐層指導演講。

① 第一層:關注關鍵性詞句與語氣:“他們説……但是……是……還是……難道……”,作者用一系列反問句有力地指出放棄鬥爭就惟有束手就擒。讓聽眾能客觀地認清當時的現實與危急,為下文高潮部分的號召打下基礎。要求學生在演講時盡力表現出作者那份正義而焦急以及不願受辱、受奴役的強烈感情。

②第二層:“如果……如果……此外……”,三種假設充滿了作者對勝利的信心。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簡析:

《小烏龜找工作》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本文通過生動的想象,講述了小烏龜找工作的過程和結果,形象地刻劃了小烏龜鮮明的特點,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故事情節很生動,因而也很吸引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小烏龜前三次找工作沒被錄用的原因。

3、初步瞭解對比的寫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喚起學生善於發揮自己長處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小烏龜找工作被拒絕和被錄用的原因,懂得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

2、學會書寫10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位動物朋友,(出示烏龜)你們認識它嗎?誰能介紹一下關於小烏龜的知識?

小烏龜在媽媽的呵護下已經長大了,它看到媽媽每天那樣辛苦,它想:我也不能總依賴媽媽呀,我應該去找份工作,來減輕媽媽的負擔。於是小烏龜踏上了找工作的路。(導入部分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小烏龜找工作的情況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第77頁。

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課文讀通順。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生自由讀文)

2、課文讀完了,(出示生字。)看看,你們認識它們嗎?誰願意大聲地讀給大家聽?

3、(指生讀。)

4、我們再把這些字寶寶放回到課文當中。請一位同學讀一遍課文,其他同學要注意聽,小烏龜都到哪兒去找工作了?他都和誰一起去的呀?在他的好朋友中,你最喜歡誰?(指生通讀)(過渡非常自然,同學説喜歡誰就直接講解有關自然段)

(學生彙報。)

(板書:郵局、消防隊、旅遊公司、雜技團。)

 三、研讀課文

板塊(一)

喜歡小袋鼠:(第一自然段)

師:誰願意讀一下第一自段。

師:為什麼喜歡小袋鼠?你能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嗎?

生:到郵局去找工作時,小袋鼠一天送了100封信。送信速度快。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袋鼠以跳代跑,它的後肢強健有力,一下可以跳出13米呢。(介紹袋鼠跑的速度更能突出袋鼠速之快,和烏龜形成鮮明的對比)

師:那小烏龜一天送了多少呢?

生:3封。

師:“小烏龜一天只送了3封信”中的“只”去掉好不好,為什麼?

(“只”在這裏是強調數量少。)

師:指導朗讀“小袋鼠天送了100封信,小烏龜一天只送了3封信。”

師:看來郵局送信的工作適不適合小烏龜呢?

(板書:不適合,爬得慢)

師:鴕鳥主任是怎麼説的。從這句話,你讀懂什麼了?

生:讀“對不起,小烏龜,請你到別處去找工作吧。”(禮貌,報歉的語氣)

 板塊(二)

喜歡小猩猩:(第二自然段)

生:指名讀二自然段。

師:為什麼喜歡小猩猩?你能不能找出書中的句子讀一讀。

生:到消防隊去找工作時,小猩猩輕輕一躥就上了樹,馬上把火澆滅了。

師:有一個描寫小猩猩動作的詞,誰能找出來?

師:“輕輕一躥”誰能做一個這樣的動作?

“輕輕一躥”説明什麼?誰能把你搜集到的關於小猩猩的知識説一説。

生:(上樹對小猩猩來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師:小烏龜是不努力工作嗎?你能用課文中的句子説一説嗎?

(小烏龜不會上樹,急得圍着在大樹轉圈圈。)

師:誰能試着做一做急得轉圈圈是什麼樣子?(生做動作。)(讓生做動作體會更深些)

誰能再把這兩句話讀一讀,一定要讓大家聽出來小烏龜的心急如焚和小猩猩的得心應手。(指導朗讀“小烏龜不會上樹,急得圍着大樹轉圈圈。小猩猩輕輕一躥就上了樹,馬上把火澆滅了。)

師:熊隊長看了小烏龜和小猩猩的表現,説了什麼?

生:“對不起,小烏龜,請你到別處去找工作吧。”

師:從熊隊長的話,你讀懂了什麼?

師:(指導朗讀熊隊長的話)

師:消防隊的工作適合小烏龜嗎?(板書:不適合)為什麼不適合?(板書:不會上樹)

師:小烏龜在消防隊沒有被錄用,此時,它的心情怎樣?它放棄了嗎?你怎麼知道?

板塊(三)

喜歡小狐狸:(第三自然段)

生:讀。

師:你的喜歡小狐狸的什麼?你能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嗎?

生:(小狐狸能説會道,講解清楚,受到遊客讚揚。)

師:你能不能把這段讀一讀。讓大家聽出遊客對小狐狸的讚揚和對小烏龜很有意見。

師:小烏龜和小狐狸對比,他表現得怎樣呢?

生:小烏龜結結巴巴,聲音又小,遊客很有意見。

師:小烏龜在旅遊公司沒有被錄用,你想對小烏龜説些什麼?

師:鴕鳥主任、熊隊長和梅花鹿經理説的共同的一句話是什麼

(指導朗讀:“對不起,小烏龜,請你到別處去找工作吧。”)

(提醒注意:雖然這句話都是有禮貌客氣,又有些歉意的語氣,但要注意粗細變化,熊的聲音粗,梅花鹿的聲音細。)

(“對不起,小烏龜,請你到別處去找工作吧。”這句話禮貌客氣,又有些歉意,可以看出,他們並沒有否定小烏龜,只是因為小烏龜的特點不適合他們單位的工作而已。)

師:小烏龜三次找工作都失敗了,它會怎麼想?如果你是它的好朋友,你想對它説些什麼?

生:(自由談。)

 板塊(四)

喜歡小烏龜:(第四自然段)

師:為什麼喜歡小烏龜?

生:(小烏龜最後找到工作了,他成功了。)

師:看來你很願意和小烏龜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現在讓我們也和你一起來分享小烏龜的快樂,好嗎?

你能不能來讀一讀這一段,(喜悦,熱烈的程度還不夠,誰還能讀得熱烈點兒。)

師:看插圖,小烏龜在最下面,不像小鷹高高在上,有那樣顯耀的位置。默默無聞卻怎樣?――至關重要。

師:小烏龜它們的雜技表演得精彩嗎?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如果你在現場,看到小烏龜他們的精彩表演,你會怎樣做呢?

生:全體共同模擬觀眾。(熱烈鼓掌,喊“啊,太棒了!”)

師:他的好朋友小猩猩看見了他的表演説了什麼?

生:“咦,最底下的不是小烏龜嗎?”

師:小猩猩是什麼樣的的語氣?

(驚訝、高興的語氣。)

師:誰能讀一下小猩猩的話?

生:(讀)

生:(齊讀。)

 六、總結全文,引導學生明白小烏龜的進取精神。

師:小烏龜終於找到了能發揮自己長處的工作。“過了幾個月,”説明什麼?“終於”説明什麼?

(説明小烏龜找工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

師:小烏龜終於找到了適合他的工作。(板書:適合)

我們人都各有所長,要正確評價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出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板書:各有所長正確選擇)

師:學了這篇課文,我們應該向小烏龜學習什麼?

師: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小烏龜已經離開家幾個月了,演出結束後,小烏龜急忙趕回家裏,把好消息告訴給媽媽。它邊笑邊跳地説:“媽媽,我找到工作了,我找到工作了。”

師:假如你是小烏龜的媽媽,你會對小烏龜説些什麼?(換角色思考問題)

生:(發揮想象,自由談)

師:同學們看黑板,課文三次把小烏龜和其它的小動進行對比,説明小烏龜不適合郵局、消防隊、旅遊公司的工作,雖然多次失敗,但他毫不氣餒,堅忍不拔,終於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找到了適合它的工作,今後我們也應該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克服缺點,使自己越來越出色。

作業:續編故事

(老師知道你們很願意聽故事,但我更想讀到你們編的故事。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創造一個這樣的機會。)

過了幾個月,這個雜技團要離開這座城市,但小烏龜要留在這個城市照顧它的媽媽,小烏龜又失業了。他又要去找工作了,這一次它去哪裏找工作呢?他還能不能找到發揮自己長處的工作呢。把你編的故事寫在寫話本上。(能夠讓學生充分想象,編故事)

 板書設計:

郵局(爬得慢)消防隊(不會上樹)不適合

11小烏龜找工作

旅遊公司(結結巴巴)各有所長

雜技團(沉穩有力)

適合正確選擇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並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説圖意,並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體驗加法含義,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看圖列式。

教學準備:計算機、實物展台、投影。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教師左手在盒子裏拿出3枝紅色鉛筆,右手在盒子裏拿出2枝黃色鉛筆,然後把兩隻手中的粉筆合起來,問學生一共是幾枝粉筆。

(二)動手操作,體驗加法含義

1.小朋友們也拿出自己筆盒裏的鉛筆,看課件學着試一試。師:一共有幾枝鉛筆?師:你們是怎樣算出5枝鉛筆的?生:這隻手有2枝鉛筆,那隻手有3枝鉛筆,合起來就是5枝。師:對了,這合起來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算式表示。

2+3=5 (師邊講解邊板書演示。):加號 師:把兩部分合起來就可以用一個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們想一想,這2+3=5還可以表示什麼呢?(教師進一步讓學生對算式含義進行擴展。)

2.擺圓片。教師出示幻燈片課件,演示擺桃子的過程。

(1)書上是擺桃子,我們可用圓片代替桃子,先擺1個,再擺3個,學生依照老師的樣子擺。師:一共有多少個?同學們會做這道題嗎?生:1+3=4。師:這1,3,4分別表示什麼?(師引導學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體情境中理解。)

(2)參照課件演示,放手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書上的第2,3題,把2+□=□,□+□=□補充完整。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根據身邊事物提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在我們身邊,比如教室裏,能不能找到加法問題呢?(師表揚學生善於發現。)

4.試一試,運用加法含義。(教材第22頁的“試一試”。)

(1)引導學生看圖(課件出示),要把同類的車子合起來,與警察沒關係。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

(3)組織學生結合圖與同桌説説算式。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書上的“練一練”)

1.第1題,放手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讓其先擺學具,直觀得出算式結果。

2.第2題,讓學生看圖,獨立列出算式,再進行小組交流,第2幅圖畫會出現4+1=5,3+2=5兩種情況,教師在角度觀察圖,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找出每個盤子放蘋果的規律,師進一步追問,如果再放一盤蘋果,你認為放幾個?説出理由。

4.説一説,算一算。(利用信息技術演示課件,出示小明一家的圖畫。)

(1)學生獨立觀察圖,找出同一類型的東西把他們合併起來,如凳子和凳子合起來,梨和梨合起來,花盆和花盆合起來。

(2)這題具有一定開放性,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符合圖意,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加法,加法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放學後,大家可以在校園裏或者在家裏找一找,看看你還能發現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下次帶到課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結合課文理解生字新詞。

2、通過有感情地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志向。

3、通過對重點段的品讀感知,掌握金蟬脱殼的過程和特點。

4、理清表達順序,感知課文的表達方法,能準確地背誦4、5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脱殼的過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主要目標:

1、正確、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劃出陌生字詞,能結合課文自學。

3、初步感知文本的結構,理解課文的內容。

4、指導學生寫字,完成習字作業。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體感知文本

1、夏天剛剛過去,在夏日中蟬給我們增添了不少生趣,我們是農村的孩子們,恐怕都捉過蟬,能把當時捉蟬的情境給大家講一講,讓我們分享一下當時的快樂嗎。

2、師生進行簡要交流,激發學生再現當時的捕蟬場面。

3、你們知道它是怎樣脱殼的?(如果生知道,讓其簡要説)

4、那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地瞭解一下蟬是怎樣脱殼的。

5、板書:

6、金蟬脱殼

讀題,正音。(除在這個成語中讀qiao其它都讀ke。)

理解這個成語的大體意思。

7、激發自讀,整體感知課文

A、我們課文中描寫的這個蟬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脱殼的呢?請大家默默地朗讀,邊讀邊感知。

B、學生帶着問題默讀一至兩遍感知。

二、正確流利朗讀文本

1、剛剛大家通過自己的默讀,相信對蟬是什麼樣子,以及是怎樣脱殼的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了,現在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能把書讀得正確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A、劃出自己感覺陌生的字詞,讀準,並結合課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讀,讀準每一句,達到流利通順。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節節過關,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並能讓絕大多數人讀得正確流利。

三、理清文本結構,感知文本內容

1、我們的課文題目是金蟬脱殼,課文的哪些小節是寫金蟬脱殼的,再讀默讀課文,標出。

2、與生簡要交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內容結構。

四、指導寫字,完成習字作業

1、引領學生仔細讀字,體會字的間架結構。

2、有重點地指導一些字。

3、學生完成習字作業,教師再有針對性地指導。

〖自我點評

我認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更需要有務實的精神,這一課時要解決最基本的語文,書需要正確流利地讀,文本內容需要整體地把握與理解,字需要留給大量的時間讓其工整地寫。想在40分鐘內完成這些基本任務,自己的每個教學環節必須乾淨、利索、有效。在設計這一課時時,我盡力地這樣做了。

第二課時教學(詳案)

完成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志向。

2、通過對重點段的品讀感知,掌握金蟬脱殼的過程和特點。

3、感知課文的表達方法、理清表達順序,能準確地背誦4、5兩個自然段。

主要目標:

通過品讀脱殼的過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模塊一:直接引入,(並感知脱殼前樣子)

1、板書課題,讀題,讀出形象來。

2、指題設疑:

A、指板書金蟬,剛爬上樹的蟬是什麼樣子的?――肥肥的,通身發着金黃色的亮光

B、這金蟬是怎樣從堅硬的殼裏慢慢爬出來的,快速找到課文描寫這情景的小節,讀一下感受一下。

(學生可以先通過瀏覽方式找到那個小節,再細細地讀,如果不是這樣,給予指導,教給讀書方法。)

模塊二:感受怎樣脱殼

1、大家剛讀了一遍,腦中對蟬蟲的脱殼過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這節讀一遍。

2、蟬蟲在脱殼時,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從殼兒裏跳出來的,他身體的各部位得一樣一樣地出來,哪個部位先出來,哪個後出來,即它脱殼的順序你們知道呢。再讀一下這部分,感受它的脱殼順序。

3、交流,讓學生説一下或按書讀一下。

4、板書:背→頭→腳→尾

5、再把這部分好好讀一下,把這個脱殼的順序與過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腦中。

6、現在是不是感覺親眼看到這脱殼的情景了?請你們把腦中的這個清晰畫面讀出來。

(讓學生注意,要想把頭腦中的這清晰的場面表達出來,必須得控制好語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詞語説給慢一點,飽滿一點,如頭鑽出來了,頭後雖然沒有停頓,但必須得停一下,把這個頭説飽滿一點,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表達。)

7、你們感覺在這個脱殼的過程中,哪個部位的出來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這個部位脱殼過程敍述出來。

(引領學生重點地感受蟬尾脱殼這一奇特過程,能較形象地表達出來。)

8、現在我們應該很清晰蟬是怎樣露出背,鑽出頭,伸出腳,以及最後又脱出尾的。

這是一個複雜的蜕變過程,你們説它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會很痛苦或很困難呀?-(不會,敏捷配合得自然協調)

至此,你感覺這個脱殼的場面怎樣?――(強調這一過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無限奧妙)

9、感知寫法

整個脱殼的過程這麼複雜,可作者寫得卻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攝像頭一樣,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假如讓我們來寫,我們能寫出來嗎?

小討論:為什麼不能寫出這樣呢?

A、觀察不夠仔細。

B、表達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個好的寫作順序。

模塊三:脱殼後的蟬

1、就這樣,過了一會兒,蟬還是依依不捨離開了自己的殼,這時它是白白的,並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樣變成能展翅高飛的成蟬的呢?自讀下一小節感知。

2、剛出殼的蟬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樣變成能飛的蟬的呢?

找出有關語句再讀(再用齊讀讓學生深記在腦中)。

3、它的顏色變化也是非常的多與快。自由再讀,體會顏色的變化之快。

4、總結,突出這是一個魔術的過程。然後過渡到最後一節。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奇特無比的蟬吧,它是那樣――(讓學生齊説幾遍) 而留在一旁的蟬殼,――(同上)

模塊四:拓展深化延伸

1、剛剛我們一起看了蟬的整脱殼的過程,我們感覺這個過程如何――奇特。

是的,脱殼的過程敏捷,自然協調這很是奇特,翅膀的變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脱殼後的蟬和殼像藝術品,這也很奇特。其實蟬還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蟬還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蟲很長壽。(簡要敍述資料)

B、蟬的鳴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簡要敍述資料)

3、到了這兒,你們喜歡蟬嗎?

告訴學生蟬其實是害蟲,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給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鳴蟬一樣,更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另外,它的營養豐富,是綠色的食品。

4、總結這一單元的主題特色,闡明大自然的無窮奧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勇於探索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區別四種場景的不同性質和各自所代表的一類人的生活,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張珍惜生命、保持樂觀、鋭意進取、辛勤勞作。

3、寫一段比喻性文學,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詮釋着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薩拉説:“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峯呢?勃蘭兑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勃蘭兑斯,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於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哲學、美學,受黑格爾影響較深。大學畢業後,到歐洲各地旅行,在法國結識了泰納。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評論了拿破崙稱帝前後到1848年法、德、英6個主要文學流派的作家。鉅著基本上運用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決定論來研究文學發展史,同時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狀態。1890年出版,轟動了丹麥思想界,也受到教會的猛烈攻擊。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三、指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樣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歸納: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遠征廣闊領域、勞作於工場。

四、研讀探究

1、你覺得哪種比喻最為貼切(或最不合適)?為什麼?

在討論過程中順勢歸結這幾個比喻的不同性質:

形成板書: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義,適用於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學家──舉例:如阿基米德、愛因斯坦等)

③遠征廣闊領域──廣度

(指向政治家、軍事家──如拿破崙、秦始皇等) 見大

④勞作於工場──瑣碎卻有益

(指向普通勞動者──如技術工人等)

提示:説理由的過程中應該緊扣文中的語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説。

2、文中還有哪些句子比較有哲理意味?找出來,讀一讀,説一説。

五、片段仿寫

“然而這裏還有一個……,……”

要求:仿照課文語段,從“學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發,用一個比喻(並稍加闡述),儘可能真實準確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

選擇幾個片段讀一讀,進行交流。

六、課堂小結

七、綜合本單元四篇散文的學習體驗,總結“散文”的特點

1、學生説説自己在本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對“散文”這種文體的理解,教師適時板書。

最基本的特點:形散神不散。

表達方式:一般以記敍、描寫等表達方式為基礎,主要目的卻是抒情寫意。

主題:集中、深刻,給人留下思考、啟迪。

語言:比較優美、生動。

表現手法:象徵、比喻(隱喻)、借物抒情、以小見大……

2、回憶在前幾冊中學過的散文,對散文的特點有進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蘿瀑布》、《散步》……等等)

八、課外作業

1、完成仿寫的片段;

2、課外閲讀散文名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xxpe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