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合集5篇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合集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紮實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方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合集5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創造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領悟到學習一篇按事情發順序寫的記敍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後果。

2、提高抓重點詞句、前後聯繫讀懂課文的能力,體會諸葛亮的傑出才幹。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創造出發點:

草船借箭的經過。

創造訓練點:

認識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膽識,有計劃的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

創造訓練策略:

引導法、自學法,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

教具準備:

《草船借箭》錄像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第三課時(略)

第二課時

內容:二、三、四段。

重難點:草船借箭的經過,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過程:

教學環節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造教育滲透點

一、複習前文

導入新課

1、周瑜怎樣為難諸葛亮?

2、諸葛亮又是怎樣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萬支箭。

2、立下軍令狀。

複習導入,保存持思維的性。

二、講借箭準備緊扣妒忌與才幹

1、周瑜為什麼這樣做?

2、諸葛亮是怎樣做的?

3、哪些詞句可以看諸葛亮挺有才幹?(自有妙用)

1、自由讀課文思考,找出周瑜為難諸葛亮的詞句,在書上做記號。(故意延遲,不給齊練)

2、體會心情,自讀自練。

3、讀諸葛亮説的話,

4、體會心情。

通過讀講引導學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實質原因,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

三、學習借箭經過

突出神機妙算

1、指名讀機關句子,諸葛亮是怎樣做靠近水寨。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

2、魯肅怎樣説的?説明什麼?諸葛亮又是怎樣説的。

3、曹操怎樣説,怎樣做的。此時諸葛亮又是怎樣説怎樣做的?兩者相比較説明了什麼?

4、諸葛亮借到箭後又是怎 樣做的。

5、小結

1、自由讀課文,用劃出諸葛亮做的、説的。用~劃出曹操做的、説的。

2、看錄像(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

3、看幻燈片,比較一定不敢與不一定敢體會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錄像,體會他們説話時的神態,心情,模仿神態分角色朗讀。

5、體會謝謝的含義齊讀這一句話。

6、體會理解自有妙用體會周的心情,朗讀長歎一聲説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提高自學能力。

錄像、幻燈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引導學生分析,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四、講借箭結果突出周瑜的長歎

1、指名讀課文,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樣説的?説明了什麼?

2、小結

五、總結全文分清前因後果

師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實質原因表面結果實質結果,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後果。

六、作業

3` 幻燈片,填空(略)

板書設計 創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趕造十萬支箭→借→十萬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遲延 不給齊全 長歎一聲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諸葛亮:才幹 只要三天(大霧漫天)靠近水寨

立軍令狀 一字擺開 擂鼓吶喊

神機妙算(放箭如雨)掉轉船頭

本課能過引導學生分析字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人物的內心。弄清前因後果。使學生明白分析問題,要運用多層次多角度思維方式。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樂音由音調、響度和音色三個特徵。

2、常識性的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距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3、能從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樂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區別。常識性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4、通過觀察聲波的圖形,初步學習利用儀器進行探究,觀察圖形進行分析的方法。

5、通過觀察波的圖形,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不能光憑人的感觀,還要藉助於儀器,初步建立利用儀器進行測量的觀念。

教學重點: 音調及響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1、音調及響度的區分

2、音色

教具選擇: 刻度尺 橡皮筋 鉛筆 音叉 紙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聲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比較聲在固、液、氣三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3、人耳的聽聲頻率範圍以及頻率的有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1、情境創設,提出問題

⑴ 播放兩段音樂的片段,其中一段為音樂歌曲,一段為機械噪音。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樂音和噪音的區別。

⑵提出問題:其中音樂歌曲都屬於樂音,那他們同樣是歌曲,又有什麼區別?啟發學生自己提出聲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時,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的聲音各有什麼區別。

⑶總結樂音的三個特徵。

並提出問題:這些特徵又與什麼有關係?有怎樣的關係呢?

2、過程展開

A、音調:聲音的高低。

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組織學生用刻度尺做此實驗。然後進行討論: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所發生的振動現象有什麼不同?由此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主觀感受的音調高低和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有什麼關係?記錄下表

伸出長度

振動的快慢

振動的頻率

發聲的音調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並複習其單位。強調一下音調決定於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大,主觀感受的音調就高。

學生閲讀書43頁“一些聲音的頻率表”,

總結:音調由聲源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一般説,兒童的音調比成人的高,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的高。

實驗探究:探究吉他絃線在以下哪種情況下彈撥時發出的音調高?

讓學生用橡皮筋模擬吉他弦來做這個實驗。

結論:越細、越短、越緊的聲源發出的音調更高;

越粗、越長、越鬆的聲源發出的音調更低。

B、響度:聲音的大小(強弱)叫做響度,也叫音量。

提問:如果你想要聽到更響的聲音,你會怎麼辦?那你覺得響度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活動: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長度不變,分別用不同的力度撥動直尺。

注意觀察 1、 刻度尺的振動幅度有什麼不同?

2、 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振幅: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1)結論:力度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老師活動:敲擊音叉,前面和後面的同學聽到的聲音有什麼差別。可以讓同學到教室外邊或者更遠的地方來聽。

(2)結論:響度與人與聲源的距離有關。

總結: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距聲源的距離等有關。

C、音色:又叫音品。

兩個同學同唱一句歌詞(或者同説一句話),讓學生區分分別是哪位同學演唱(説)的,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憑什麼區分出他們呢?學生會感性地認識到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聲波的圖形 (書中第44-45 頁分別介紹)

波形圖有:波峯、波谷。頻率的高低:圖形曲線中,波峯(波谷)出現的個數多少,表示頻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對應着聲源振動幅度的大小.

三、小結:樂音的三個特徵、定義、決定因素

A、振動越快,頻率越大,聲音越尖鋭,音調越高

B、越細、越短、越緊的聲源發出的音調越高

教學反思

1、以聽聲為主線,恰當的使用了農村教學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聲音的三個特徵,使學生的認識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調與響度這兩個易混淆概念、聲波圖”等的教學難點。

2、以學生參與為主線,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分工協作、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提高了學習效率。

3、學生對樂音三個特徵的認識和展示實驗探究過程,學生代表的準確描述、學生間的密切配合,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很好的做到過渡自然、流暢、科學、有效展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過程中討論交流、聽聲、實驗探究等,都緊緊圍繞教學重點來展開,讓學生在體驗、合作和探究中學習聲音的三個特徵,氣氛熱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概述

《 秋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純淨的詩篇。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複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畫面清靜,悠遠,朦朧。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 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本詩語言流暢、優美,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是一種藝術享受。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感知課文內容,能説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徵的景物。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過描繪畫面、品味語言、仿寫詩歌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秋天,讚美秋天,熱愛秋天,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揣摩詩歌的清麗意象和準確生動的語言。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鎮中學,學生對 學習語文較感興趣,但學生大都來自農村,語感較差,語文素質參差不齊。

2、通過平時的觀察、瞭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級兩班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彙,具有初步朗讀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學生具體的學習寫景的抒情詩歌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朗讀全詩。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境、以讀促悟、先扶後放、“雙主”教學法。創設有利 於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大量的語文“讀”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探究性教學活動。

2、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本節課信息技術成為創設情境、描繪圖畫、品味語言的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從而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工具。

3、根據教學本課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以下的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聯想想像法。 (3)比較閲讀法。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課前教師下載製作多媒體課件,在多媒體教室裏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2、教學媒體選擇分析表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1、媒體播放美麗的秋景圖畫。

2、導語: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 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3、媒體出示作者照片及簡介: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配樂範讀音頻。學生勾畫字詞並感知語言節奏。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2、學生試着配樂朗讀。要求讀出感情。

3、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學生輕聲的自由朗讀。請學生注意朗讀的語速、節奏、停頓等。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評價,並正音

4、學生齊讀全詩。。

5.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那麼這首詩是悲秋的還是喜秋的呢?

(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後,形成了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如果能被他們自己清晰地意識到,就能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出示思考題:

a.為什麼説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2、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討論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 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3、、圖畫描繪:出示詩歌所描繪的三幅圖景的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展示課件圖片,學生根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畫面。

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悦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載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 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悦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4、研讀賞析,品味語言

a.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b.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並説説你的感受。(播放課件)

例:優美語句賞析,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嗎?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5、互動釋疑:學生提問,小組全班相互解決

(四)教師小結,課外拓展

1、教師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①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比較閲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上,圍繞學生主動學習及課堂的表現來進行形成性評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便於掌握和應用。本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評價內容:課堂表現評價、學習效果評價

2.評價方式: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表現給予肯定,也是一種自信心的表露。

小組評價:是指小組間的互相評價,具有促進小組合作的作用。

教師評價:這裏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小組完成的作品進行一個全面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八、幫助和總結

説明教師以何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不同幫助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給予不同的幫助。

在學習結束後,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簡要總結。可以佈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鏈接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設計思想】

本課的設計以“珍珠泉何以為珍珠”為探索主線,力求為學生創設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實踐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情參與,積極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走進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尋美、體驗美和交流美,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流程】

一、以問促讀

1、教師在黑板上寫“泉”:

師:同學們,這是什麼字?它是什麼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

師:對,“泉”是指“從地下流出的水”。

2、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要寫這個字嗎?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描寫了清澈的泉水,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3、課題中還有兩個字:珍珠(教師板書)。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誰見過珍珠?來介紹介紹。

二、以疑促讀

1、請同學們再次根據閲讀提示,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閲讀課文。要求:

要讀出問題來,然後嘗試利用等方法解決問題,在自己體會最深和感覺還有問題的地方做上記號。

2、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簡單問題立刻互相解決,遇到稍難的問題可保留。

三、以賽促讀

1、珍珠通常晶瑩剔透,歷來為人們所愛。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為什麼課題中要加上“珍珠”一詞呢?下面請大家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想一想,為什麼在作者家鄉的村裏,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後在小組比賽朗讀交流。

2、全班朗讀交流,估計學生從以下方面找到理由,教師相機引導:

⑴ 泉水青綠,如晶瑩的珍珠。

⑵ 水泡閃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評促讀

教師讓學生閲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水泡給人怎樣的感覺?從哪裏感覺它像珍珠?學生有感情朗讀,特別是“水泡閃亮閃亮的等句子。再讀,你還喜歡哪些對水泡的描寫,為什麼?請學生來讀一讀,然後互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可能還喜歡水泡的有趣。特別注意以下地方──嘟嚕──嘟嚕,撲哧一笑,還有第五自然段的三個問句,都要體現“有趣”。

2、泉水晃盪,潑灑一路珍珠。多麼富有情趣,請大家一起讀一讀,評一評。

3、你最喜歡什麼樣的珍珠?把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評一評。

五、以品促讀

1、作者對珍珠泉的喜愛流露在字裏行間,你還能從什麼地方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嗎?如果學生回答有難度,讓學生通過齊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從讀中品味、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

2、課文中採用了多種方法描寫景物特點。出示例句引導學生反覆品讀這些句子是怎樣描寫景物特點的,學生互相讀、交流、評價。

3、其實,老師這兒還有一篇類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與這篇文章對比一下,看看有什麼相似點。

六、以用促讀

1、用讚美的語氣感情朗讀全文。

2、摘錄喜歡的詞句,背誦喜歡的段落。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彙。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彙。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3.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自主、合作、探究。

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過,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索繞徜徉在同樣青翠的羣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遊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説……

課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清劉嗣綰)

再看幾幅富春江的圖片,看後用最精煉的語言説出自己的感受。(美。)

這一節課,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與朱元思書》。(課件展示:課題)

二、作者作品簡介

課件展示:

吳均(469-520),一作吳筠,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他文章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亦能詩。

本文選自《 》,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可稱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範讀課文

1、學生邊看大屏幕邊聽課文範讀。有三個任務:注意字音、語速、語調。

2、檢查學生聽讀情況。課件展示下列詞語,指名學生認讀後,再齊讀一遍。

韻 柯 飄蕩 負勢 軒邈 泠 嚶 縹碧 橫柯 窺谷 鳶 和鳴 戾天 息心 經綸

四、學生自讀課文,有三個任務:

1、熟讀課文,爭取背下來。

2、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3、根據原文,用自己的話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一段。

(1)解釋紅色詞語:風煙 共色 從流飄蕩 許 獨絕

(2)齊讀本段後小結: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奇山異水。

(3)總結本段寫法,展示:本段有寫景、有敍事、有抒情。請指出來。

(4)對照板書,速背本段。

2、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二段。

(1)解釋紅色詞語:縹碧 直視無礙 急湍 奔

(2)齊讀本段後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展示兩幅富春江的圖片,分別讓學生用原文描述。然後比較兩句描寫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寫法有什麼不同。

(3)齊讀並速背本段。

3、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三段。

(1)解釋黃色詞語:寒樹 負勢競上 軒邈 泠泠 相鳴 戾天 息心 經綸 忘反 橫柯上蔽 交映 見

(2)小結二、三段寫法。學生根據板書速背本段。

(3)研讀最後四句。學生髮言後,教師歸納:

這四句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

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餘味無窮。

六、欣賞圖片,鞏固課文內容:

1、從整體色彩看,最合適的原句是什麼?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請看圖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幾句描述最合適?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4、請展開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七、學生質疑:

請同學們提出疑問。解決後,完成作業 。

八、作業

1.下列畫線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縹碧piǎo 無礙ài 泠泠作響líng

B.飄蕩dàng 急湍tuān 嚶嚶成韻yīng

C.軒邈miǎo 經綸lún 鳶飛戾天yuān

D.橫柯kē 窺谷kuī 好鳥相鳴

⒉下列畫線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憑依)

B.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至)

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籌劃)

D.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

⒊下列對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泛着小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聽任它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猛浪,比箭還飛得快,又像奔馬一樣。

C.好鳥相嗚,嚶嚶成韻。

美麗的鳥兒在相互對叫着,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D.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二、填空題

⒋《與朱元思書》選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處使用了對偶句。結構是 式,總寫的一句是“ ”

⒌對偶這種修辭方法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xpwy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