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螞蟻和蟈蟈》公開課教學設計

《螞蟻和蟈蟈》公開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螞蟻和蟈蟈》公開課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由於辛勤勞動而得以安然過冬,蟈蟈由於懶惰而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故事告訴我們,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較短,卻富有教育意義。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要採取多種手段,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閲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

3、進行句式訓練,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表演來感受螞蟻的勤勞,蟈蟈的懶惰。

教學難點:

懂得只有像螞蟻一樣勤勞,才會有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本堂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讀通課文,讀好一些長句子,初步瞭解每個自然段所寫的內容,識記課文內的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螞蟻和蟈蟈》(學生齊讀課題)。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詞語寶寶,大家看,老師把詞語寶寶都帶來了,誰來和它們打招呼。

2、去掉寶寶的拼音帽子,大家還認識它們嗎?誰來讀?

二、精讀課文

(一)教學第一自然段

1、導語:小朋友們詞語讀得好,課文也一定學得好,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螞蟻和蟈蟈之間發生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個季節呢?認真讀課文的第一自然的,你就會找到答案的。

這個故事發生在——(生:夏天),天氣怎樣?(生回答)是呀,天氣可熱了,想象一下,夏天熱的情景,用你的話來説一説?(學生充分交流)聽了你們的描述,老師覺得夏天太熱,誰能把夏天的“熱”讀出來?(引導學生讀)

2、天這麼熱,太陽火辣辣地照着,花兒草兒都低下頭,小螞蟻在幹什麼?

3、假如你是一隻小螞蟻,你會用什麼方法搬糧食?(學生充分交流表達)你們真是一羣聰明的小螞蟻,搬糧食的方法可真多呀!螞蟻幹得真辛苦,這句話裏哪個詞語説明螞蟻搬糧食很辛苦?(生:滿頭大汗)誰能讀出螞蟻的辛苦與滿頭大汗?

4、(課件出示)這是一羣( )的小螞蟻。(相機板書:勤勞)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過渡語:夏天,小螞蟻在烈日炎炎下搬糧食準備過冬,這時蟈蟈們又在幹什麼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大家都明白蟈蟈在幹什麼了,讓我們一起來看。

2、幾隻蟈蟈都笑螞蟻是傻瓜,他們會怎麼説?

3、我們來看看蟈蟈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引讀)他們怎麼樣的自由自在?

4、(課件出示)這是一羣( )的蟈蟈。(相機板書:懶惰)

5、指導朗讀,讀出蟈蟈的懶惰。

6、指導説話。

我們祖國的文字非常神奇、有趣。(課件出示螞蟻和蟈蟈不同狀態)同樣是有的,第一句的“有的'”寫出了螞蟻的勤勞,第二句“有的”寫出了蟈蟈的懶惰。你會用“有的……有的……”説話嗎?

(課件出示)

大課間,同學們有的 有的 個個 。

大掃除時,同學們有的 有的 個個 。

三、(課間律動)

(三)精讀第三自然段

1、過渡語: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冬天就來到了。(課件)聽,這是什麼聲音?西北風呼呼地掛起來,聽到這樣的風聲,你有什嗎感覺,(生:天真冷)你能把“冷”讀出來嗎?

(指名讀,評價)

2、這麼寒冷的冬天裏,許多小動物都躲到洞裏,螞蟻和蟈蟈又是怎樣生活的?讓我們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我們先到螞蟻的家去看看,螞蟻在幹什麼?小螞蟻過得真幸福、快樂呀。(板書:幸福)誰能讀出小螞蟻的快樂?

3、螞蟻和蟈蟈是怎樣生活的?

(2)我們再到蟈蟈家去看看。(課件)你看到了什麼?老師彷彿聽見蟈蟈在説話呢?它們會説些什麼呢?(學生充分地想象、表達。)是呀,它們的下場真是太悲慘了。(板書:悲慘)你能讀出它們的悲慘嗎?

四、總結拓展

學到這兒,大家對螞蟻和蟈蟈都有了瞭解,你有話想對它們説説嗎?

(課件出示)

我想對螞蟻説:“ 。”

我想對蟈蟈説:“ 。 ”

小螞蟻讓老師帶一句話送給大家,(課件)“只有辛勤勞動,才有幸福生活。”同學們,我們都希望自己幸福、快樂,可幸福不在柳樹下,也不在温室裏,它在幸福的汗水裏,它們在艱苦的勞動裏。希望同學們做勤勞的小螞蟻,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螞蟻和蟈蟈》公開課教學設計|公開課教案設計

我們班的小朋友最愛讀三字經,老師根據課文編了一篇“三字經”,讓我們一起來讀。

(課件出示)課文內容“三字經”

附板書設計:

螞蟻和蟈蟈

勤勞 懶惰

(螞蟻圖片) (蟈蟈圖片)

幸福 悲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q7v3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