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教學《螞蟻和蟈蟈》的反思

教學《螞蟻和蟈蟈》的反思

《螞蟻和蟈蟈》是一篇童話故事,這是低年級小朋友最喜歡的課型,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趣味性入手,在課堂中通過唱歌、表演等手段來給孩子們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課文中既有螞蟻和蟈蟈之間的對比,也有蟈蟈本身前後情況的對比。寓褒貶於對比之中,含諷刺於描寫之內。兩種昆蟲,兩種結局,説明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課文篇幅雖短,但卻富有教育意義。針對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心理,我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主動的參與、感知中,發展他們的能力。

教學《螞蟻和蟈蟈》的反思

一、 在自學中主動探索

課文的第一段一羣螞蟻搬糧食的忙碌場面和第二自然段蟈蟈的悠閒自得形成鮮明對比。這兩段結構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個個??”句式。為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其自學能力,我讓學生先通過自讀,邊讀邊畫出書中描寫螞蟻和蟈蟈在幹什麼的語句,然後用投影出示螞蟻搬糧食、蟈蟈乘涼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説一説它們在幹什麼?最後出示填空題:()在(),有的(),有的(),個個()。同桌進行討論、交流。這一填空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意地先説螞蟻或者蟈蟈,而不受課文的束縛。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的主動探索。自主讀、自主想、自主説,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積極性高、探索性強。

二、想象中主動創新

課文中描寫螞蟻搬糧食的動作的詞只有“背”、“拉”,寫蟈蟈自由自在樣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覺”這兩個,事實上,圖中所畫或者它們所做的遠遠不止這些。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動腦筋去想一想,螞蟻還會用什麼動作搬糧食?蟈蟈還會幹什麼?看到螞蟻在大熱天那麼辛苦地搬糧食,蟈蟈都笑螞蟻是傻瓜,它們會説些什麼笑話螞蟻?學生的想象自然貼切,既有蟈蟈的直接感受,又有內在心理,兩相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課文的主題,使學生深受教育。

教學最後,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陽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這時候,假如這些蟈蟈還活着,它們會在幹什麼呢?”用延續情節引導想象,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深化了對文章主題的認識,懂得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課堂中不禁錮學生的思維,不要求統—的答案,讓學生自由想象、暢所欲言,個體自身的潛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掘,增強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創新能力。

三、 在朗讀中主動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對於螞蟻,我注意引導學生讀好“背”、“拉”、“滿頭大汗”等詞語,想象當時螞蟻那種熱烈的勞動場面,體會螞蟻搬糧食的辛苦,讀出螞蟻當時那種很累的感覺,讀出對螞蟻的讚美之情;對於蟈蟈,引導學生讀好“唱歌”、“睡覺”、“自由自在”等詞語,體會蟈蟈的懶惰,讀出蟈蟈那種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覺。同時,引導學生把螞蟻和蟈蟈的表現在朗讀中比較,使學生有所感悟,加深認識,激發情感。

其次,讀的方式多樣化。根據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讀法,如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特別是配上動作的表演讀,學生以飽含情感的角色語言和逼真的動作,讀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應該尊重浪漫主義還是科學?

本文以螞蟻和蟈蟈兩個不同習性的昆蟲作為對比的對象。螞蟻體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陰暗潮濕的洞穴裏,到了冬天很温暖。螞蟻吃的事物也很雜,所以它們可以在夏天就為冬天準備食物。而蟈蟈體形比螞蟻大幾百倍,它們喜歡棲息在田野或莊稼地,以植物嫩葉為食。

課文運用寓言來告訴我們蟈蟈不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對的,可是我卻認為蟈蟈沒有錯。科學告訴我們:假如蟈蟈它們也像螞蟻一樣在夏天努力貯備糧食,可是到了冬天這些糧食都枯掉了還是不能吃,不是嗎?

在上課前我就把我的疑慮拿出來討論過,可是有人説我太刻板。因為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應該抓住浪漫主義這個主線。我想想也是,既然專家們都寫在書上的,肯定就是要我們教者抓主線,也許是我太鑽牛角尖了!於是,我在教學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到了冬天,蟈蟈又冷又餓經過螞蟻的家,螞蟻會對蟈蟈説些什麼?小朋友大多數的回答是責怪和教育,如:“誰叫你夏天不勞動,冬天就又冷又餓,活該!”“你應該在夏天就為冬天儲備一些糧食,冬天就不會又冷又餓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讓不知道

如何招架:“蟈蟈,別哭了,你就住我們的家裏吧,我給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們一樣也準備好食物。”聽到這個回答,本來就有疑慮的我第一反應就是:“蟈蟈進不了螞蟻的家,我該如何引導他們呢?尊重科學還是浪漫主義?”在我思考的一瞬間,我不自覺地反拋了一個問題出去:“這隻小螞蟻真熱心,可是其它小螞蟻同意嗎?”問題一下去同樣會有很多小手舉起來:“同意,我也像邀請它們。”“不同意,它們太懶了,我不要和它們做朋友。”可是課堂生成真是永遠出乎意料的,有一個小男孩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説:“蟈蟈不可能去螞蟻家,因為螞蟻比蟈蟈大很多很多!”聽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學就是科學,作為教師的我們怎麼能在孩子啟蒙階段就給他們灌輸一些不符合科學的知識呢?有的人曾經嚴厲的批判那些戲説歷史的電視,説他們混淆歷史,誤導孩子!而那些編劇、導演們也理直氣壯地説:“我已經註明這是戲説,怎麼能説我們混淆歷史呢?”可是我還是堅決反對孩子甚至大人多看這些電視,因為我們要尊重歷史! 所以,我同樣呼籲尊重科學!

五、“勤勞”、“懶惰”考驗孩子的理解能力!

《螞蟻和蟈蟈》這篇課文我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從整體感知到具體分析。就是先通過學生的朗讀整體感知螞蟻很勤勞,蟈蟈很懶惰,再一起具體分析課文,並進行語言訓練。

可是,局裏的教研員提出應該從具體分析到得出結論。這讓我很困惑,本來想問問原因,可是因為她很忙,所以沒有找到機會。可我還是不理解,我覺得兩個設計都沒有錯呀,而且我在上課之前隨意問了一個小男孩:“你喜歡螞蟻還是蟈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歡螞蟻。”我又追問:“為什麼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説:“螞蟻很愛勞動,蟈蟈就知道睡覺、唱歌,不勞動。”同時,在我和孩子們一起製作螞蟻和蟈蟈的頭飾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搶着製作螞蟻,不喜歡製作蟈蟈,這也説明了孩子們喜歡螞蟻不喜歡蟈蟈。其實這個故事很淺顯,一年級的孩子讀了幾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為什麼要等分析完了以後再總結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是我是個新教師,還不懂得教學的思路或者竅門?

真希望有誰能給我指點一下!

六、教學少花樣,多實在!

在《螞蟻和蟈蟈》的初期備課中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或者説是為了課堂的熱鬧曾經這樣設計:所有的學生都戴上螞蟻或者蟈蟈的頭飾,成為草叢中的居民,在大樹下的草叢裏上課。為了這個設計我花了很多時間,並發動學生一起做頭飾。可是在一個班試上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做了很多的無用功,雖然全班四十幾個孩子都戴上了頭飾,看上去很熱鬧,可是上課的時候有的孩子覺得戴得不舒服搖搖頭,或者摸摸頭飾;有的孩子很開心,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ome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