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城市化”教學設計

“城市化”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城市化”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城市化”教學設計

“城市化”教學設計1

、學習課題;第三節 城市化

二、課程目標

三、重難點:城市化進程和特點

學生學習成效自我評價

課程

目標

學 習 成 效

評 分

(自評/他評)

知識與

技能

(35分)

學會獨立或合作運用地理圖表、地理數據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

方法

(35分)

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城市化問題,學會收集、整理、分析城市化信息,與他人合作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決城市化環境問題的對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0分)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家鄉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以可持續發展建設家鄉社會責任感。

總分

( / )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實驗電教設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課程目標

掌 握 要 點

知識與技能

學會獨立或合作運用地理圖表、地理數據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

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城市化問題,學會收集、整理、分析城市化信息,與他人合作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決城市化環境問題的對策。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家鄉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以可持續發展觀念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城市化”教學設計2

 一、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標重在對資料的分析,此處的資料除了包括文字説明外,還包括課文中提供的插圖,我認為對後者的分析更為重要。所以我認為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讀圖分析法,這樣可以達到兩個目標:一是可以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通過插圖上的景觀變化來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二是通過讀圖分析,掌握讀圖析圖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圖主要有兩種:一是抽象的變化示意圖——曲線圖,它反映的是事物隨時間的變化過程。讀這類圖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橫座標和縱座標的含義,在這節中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的是縱座標雖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數值比不同(這點最好由學生讀出來)。二是景觀圖,通過對這類圖的分析來解釋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與前兩節的聯繫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城市等級的提升過程和一個區域內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過程。這種現象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它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還與第一章的人口遷移密切相關,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個方面(如遷移方向相反,則為逆城市化)。

[準備知識]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水循環、氣候(“熱島效應”等)、數學有關知識(如曲線的斜率)、人口遷移和農民工的有關內容、調查所在城市的發展變化和主要問題及成因等等。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他們已經學習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內容,具備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識,對於他們而言,進一步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對他們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能夠通過對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構建他們人文地理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文地理素養。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義以及衡量的重要標誌

2.正確認識城市化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積極作用

3.掌握髮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4.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歸納出城市化的含義,並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能夠利用曲線圖分析世界城市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且能夠結合案例分析歸納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差異

3.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前後咸寧市的人口數量、用地面積等調查,分析我國城市化特點

4.小組討論:給咸寧市政府提出建設咸寧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議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城市問題的學習,培養學生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現狀與趨勢,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2.通過討論並對一些合理化建議的提出,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增強學生關心和愛護環境及參與治理環境的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

 五、教學重點

1.城市化的含義以及重要標誌

2.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進程特點

六、教學難點

1.城市化進程階段特點

2.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七、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本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也可以説是讀圖析圖的過程,特別是曲線圖的讀法。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通過讀圖析圖,不僅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八、課時安排:1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什麼是城市化

[導入]通過對上海世博會的簡單介紹引出今天上課的主題。

[思考]多媒體顯示咸寧市兩幅圖片,激發學生興趣,提出城市化含義。

通過觀察咸寧市的變化圖片,引出城市化的含義,即是一個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思考]1.結合城市化的含義得出城市化的標誌。

2.鄉村的人口為什麼大量向城市遷移?主要的動力有哪些?

[答]1.城市化的標誌,即人口的集中過程,地域的轉換過程,經濟結構的變化(城市化的本質)。

2.略。(提示: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分析促使這種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評價]用生活中的常識提出城市化的含義,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強化了在生活中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的新課改理念。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①城市與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

②城市化水平與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

③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是什麼?

④城市化給人們帶來哪些影響?

[討論]為什麼不能用城市人口數量多少或其佔地面積大小來作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誌?

“城市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主要標誌;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發展中的差異;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來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發展中的地區差異性,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數據、圖表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閲讀城市化的階段圖,掌握基本讀圖技巧,並能夠運用圖來分析城市化處於不同階段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的熱情;探究家鄉城市化的特點、預測家鄉的發展動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城市化的含義及三個主要標誌;城市化進程的階段性;城市化的地區差異性。

教學難點: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你們聽説過“貴州浦東“麼?它就像上海浦東新區一樣從一片田園風光變成一個如今擁有20萬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們貴陽的新區——金陽,經過短短的10年的時間,金陽實現從“百草園”到“貴州浦東”的大轉變(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這些城區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用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就像一輪金黃的太陽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發展腳步也越來越快,這種地理現象就是——城市化。那麼,到底什麼是城市化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板書 第二節 城市化)

一、什麼是城市化(板書)

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板書:1、城市化的概念)

(過渡)一個地區是否在發生城市化,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判斷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圖,(點擊課件)請同學們思考:城市數量和城市地域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回答………

數量增加,地域擴大,城市等級提升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具體的實例:倫敦市建設用地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出倫敦城市建設用地不斷擴大,隨着倫敦城市地域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村地域變為城市地域,農村居民變為城市居民。

在這個過程中,請同學們想一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有什麼變化?

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地域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增長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標誌。(板書:2、城市化的標誌)

(強調)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標誌。

(承轉)那麼,促進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呢?

讀圖思考——討論——歸納(調查學生)

(板書)3、城市化的動力——推力、拉力(完成學案)

(小結)城市化也是人口遷移的一種方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舉例深圳)

(活動)結合生活體驗,談談城市化帶來哪些變化?(板書:4、意義)

1、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

2、帶來聚落形態變化;

3、帶來生產方 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巨大變化,它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過渡)目前,就世界範圍來説,城市人口所佔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麼城市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板書)

世界不同時期城市人口所佔比例情況(%)

我行我秀:根據表中數據在座標系中畫出世界城市化進程曲線圖。

畫完學生用投影儀進行展示

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我們自己所繪的圖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變化特點?目前發展特點?

(提示:從水平高低、發展快慢來考慮)

2、預測今後世界城市化速度將如何變化?

(承轉)請同學們在學案上簡單補充一下,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我們自己繪製的世界城市化進程曲線,就城市化的整個過程而言,世界城市化發展速度有什麼變化規律?

學生回答:先慢後快又慢

展示曲線圖,

(評價)同學們真的好厲害,美國著名學者諾瑟姆研究了好多年才發現這個規律。 (過渡)剛才同學們動手畫的這曲線僅僅代表的是世界城市化的變化趨勢,那麼,

發達國家是不是也是一樣的情況呢?下面我們來看看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城市化的國家——英國的案例。

閲讀案例,和學生一起歸納“英國的城市化道路”(點擊課件,展示結果)。對比發現: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線,基本上都是呈一個被拉張了的“S”形態。

引導分析:

引導讀圖城市化進程“S”形曲線示意圖

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化進程可分為哪三個階段?圖中兩條界線對應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學生回答:初期階段,中期加速階段和後期階段;30%,70%)。不同階段特點不同,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三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出現什麼問題?

自主探究:完成P34頁活動(提示:從速度和水平高低兩個方面分析。)

(承轉)在城市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僅有着不同的特點,而且會出現不同的城市化現象,請同學們結合教材,思考中期階段和後期階段分別出現什麼現象。 中期加速階段: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到底什麼是郊區城市化?什麼是逆城市化?讓我們通過這個簡單的示意圖來比較它們的不同。(點擊課件)

(承轉)城市化進程不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城市化進程也不一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曲線圖 提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曲線圖,引導學生讀圖分析

高手競答

合作讀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有哪些不同?

小組競答

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分析設計表格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課堂總結】

工業在發展,城市在進步,社會在飛越,我們身邊的城市化的腳步越來越快,那城市化是不是越快越好,是不是有力而無害呢,課後請同學們調查一下你所在

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數據,分析今年來的城市化及帶來的影響。

“城市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主要標誌;

瞭解城市化進程;

理解和掌握髮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應用城市化標誌判斷城市化;

培養學生利用地理數據、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正確認識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

明確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會經濟發展等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能夠辯證地看待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城市化含義;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難點: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應用城市化標誌判斷城市化。

教學方法

1.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三個主要標誌。

2.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區差異性。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從聚落的形成以及鄉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發展過程,由於用地規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斷擴大,就是城市發展過程,那城市化是什麼?這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一、城市化及其標誌

1.城市化的含義

學生活動:讀“上海市的城市圖片及人口、用地變化圖”。

教師啟發:上海市在建設過程中,城市用地規模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討論: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

教師引導:結合以上結論,理解城市化的含義。

教師引導: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時,人口是否增加?

學生討論: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時,人口數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隨着增加。

教師啟發:通過以上例子,説明城市化有何含義?

學生探究: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以及學生的思考討論,從而得出城市化應該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這兩方面的內容。

2.城市化的標誌

教師提問:根據城市化的含義,要判斷一個地區是否正在城市化,可應用什麼標準來判斷?學生討論:根據城市化的含義,可以得出其三個主要標準即主要標誌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以及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個標誌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指標。

承轉過渡:讀圖6.17,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學生活動:自學閲讀教材,討論後回答:18世紀中葉前,世界城市人口緩慢增長;自18世紀中葉到二戰階段,城市化加速發展,世界總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長很快;自二戰結束後到現在的第三個階段,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師提問:三個發展階段人口增長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探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承轉過度:在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異?

三、城市化的地區差異

教師引導:讀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6.19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以及右圖,如何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填表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

學生活動:對比探究。

教師總結:通過右圖來幫助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①國代表發達國家,②國代表發展中國家):

1.每一個年代,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國大,反映出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比②國大。

3.1960年~1980年間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速度與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長速度仍大於②國;1980年以前,②國城市人口比重緩慢增長,1980年以後快速增長,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於①國。

4.1980年以後,②國人口比重快速提高,遠大於①國的增長速度,而①國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繼續放慢。

結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6.19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得出:(1)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速度比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農村人口的增長速度快;(3)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城市化”教學設計5

一、課題:城市化(第一課時)

二、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三、教材分析:上一節學習的“城市的空間結構”是把城市作為一個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本節教材把城市作為一個點,從總體上認識城市的發展過程。教材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二是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三是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案例分析法、圖表分析法、分組討論法等來講授,培養學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四、學情分析:本屆高一學生基礎薄弱,自制能力差,但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圖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注意知識的系統性,讓學生學會全面的分析問題。 五、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瞭解城市化的動力; ?運用資料概括出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異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城市化的內涵 七、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深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圖片、表格和數據,讓學生思考:深圳三十年來發生的變化。 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

[引入]一首歌,一個偉人,一座城市。便成了《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城市就是深圳。30年過去了,故事依舊,而城市卻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一組圖片,大家感受深圳發生的鉅變。觀察圖片:1982年的邊陲小鎮—老深圳、20xx年流光溢彩的深圳、20xx年國際化的大都市,從圖片中總結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個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 、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大家看課本城市化還有那些表現?2.城市化的具體表現 ⑴人口的集中過程

⑵地域的轉換過程 ⑶經濟結構的變化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

城市人口總量及其佔總人口的比重

[過渡]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大量的農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呢?這股動力來自於產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兩個,即拉力和推力。4.城市化的動力機制

結合人口遷移的動力因素,思考: (1)什麼是拉力?一般來説拉力因素有哪些? (2)什麼是推力?一般來説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羣來到城市的因素。如就業機會多;賺錢機會多;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水平高;受教育與升遷機會多;現代建築居家舒適;文化設施齊全;社會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羣離開鄉村的因素。如維持生計困難(勞動力過剩等);就業機會不足;就醫不便、公共設施不足;升學與升遷不易;生活品質低;貧困與社會地位低等。

師:從上述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教師總結: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 [過度]結合生活體驗,談談城市化帶來哪些變化? 5.城市化的意義

(1)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2)帶來聚落形態變化;

(3)帶來生產方 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巨大變化,它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過渡]目前,就世界範圍來説,城市人口所佔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麼城市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讓我們來看一幅圖。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1.世界城市化進程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變化特點?目前發展特

點?(提示:從水平高低、發展快慢來考慮)

(2)預測今後世界城市化速度將如何變化?

世界城市化進程圖

教師歸納總結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同

指導學生通過讀圖,完成下表。

“城市化”教學設計6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 第四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和分佈;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2.難點

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佈。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圖片

【交通運輸的基本概況】

1.概念

指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使旅客、貨物沿着特定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

2.作用

連接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鐵路

4.發展趨勢(特點):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網絡化

5.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思考:假設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選擇一種交通運輸方式,你會考慮哪些問題?

如何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航空——貴重急需數量不大;公路——易死亡、變質、短途;鐵路——易死亡、變質、長途;大宗笨重遠程——水運;管道——液體、氣體、粉末狀固態。

【交通運輸與聚落】

北方:多呈團塊狀,形狀比較規則;地形平坦開闊,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沿河道、鐵路、公路呈帶狀分佈;河網密度較大;鐵路、公路的興建使聚落多沿鐵路線和公路線發展。

【交通運輸與城鎮分佈】

思考: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數誕生於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於農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佈地區,也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環境。

1.河流(水運)和城市區位

沿河設城的類型: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交匯處;河口;過河點。

2.鐵路交通和城市區位

鐵路的修建,能夠帶動沿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的崛起和繁榮。

【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思考:1.山區和平原的交通線路佈局有什麼不同?(提示:形狀、密度等)

山區的交通線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間谷地佈局,線路較彎曲。平原地區地形開闊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分佈有何差異?試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業網點分佈密度、人口、交通)

山區商業網點的密度明顯小於平原。

山區商業網點多沿河流分佈,因為河谷地帶是山區交通相對便利、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但由於山區人口稀少、交通閉塞,所以商業網點密度較小。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平原:交通發達,商業網點沿交通幹線分佈,密度大;

山區:地勢起伏,交通運輸路線稀少,商業網點密度小。

2.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交通最優: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

市場最優:分佈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

【練習】

“城市化”教學設計7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繫,理解認識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掌握工業分佈的大勢,主要工業區和工業城市的分佈,理解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學會從工業分佈圖,工業基地圖獲取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説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

(2)運用資料説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佈;初步學會從資源條件、交通條件、市場條件説明對工業分佈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2)通過學生對家鄉工業發展的認識瞭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養成為家鄉繁榮發展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2教材分析

本節是這一課的第一課時,包括“工業與我們”和“工業的空間分佈”兩個標題。第1個標題下,講述了3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個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瞭解;其次,強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並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聯繫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1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和主要工業城市、工業基地的分佈。

教學難點:以遼中南和滬寧杭工業基地為例,理解資源、交通、市場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我國工業的分佈與發展

一、導入

用實物投影儀打出釘子和火柴。提問:同學們,請看屏幕上這兩件物品是什麼?(釘子、火柴)釘子、火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兩個日常生活用品,但同學們能想像得到嗎?在中國,工業落後,工業體系殘缺不全,許多工業產品不能自己生產,就連這些普通的東西也需要進口,所以人們以前把它們叫洋釘、洋火,當時全國能生產工業產品的地方屈指可數。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汽車、飛機、人造衞星、宇宙飛船,已經形成了獨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地更是遍佈大江南北。

二、講授新課

1.地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2.空間分佈

(1)鐵路沿線:京廣、京滬、京哈等鐵路沿線。

(2)沿河地區: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發達地帶。

(3)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

3.高新技術產業

地區、優勢、方向

沿海地區

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

側重發展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

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

發展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地

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

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4。我國四大工業基地的發展

工業基地、示意圖、發展條件、存在問題、發展方向

遼中南工業基地

①煤、鐵和石油資源豐富;②海陸交通便利

①環境污染嚴重;②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工業產品類型單一、技術落後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工業;③限制能耗大、當地缺乏原料資源的工業的發展

側重發展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

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

發展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地

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

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京津唐工業基地

①煤、鐵、石油、鹽等資源豐富;②便利的鐵路、公路和近海運輸;③緊靠山西能源基地

①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②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

①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②重點放在鋼鐵、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電子、高檔精紡和精細化工方面

①煤、鐵和石油資源豐富;②海陸交通便利

①環境污染嚴重;②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工業產品類型單一、技術落後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工業;③限制能耗大、當地缺乏原料資源的工業的發展

滬寧杭工業基地

①工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②技術力量雄厚;③發達的水、陸、空交通運輸

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

堅持結構輕型化,實行內聯外引,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製與開發,開拓國際市場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①毗鄰港澳,鄰近東南亞,多僑鄉;②水、陸、空運輸便利

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

①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②加強區內各城市的相互分工與合作;③加強規劃與管理

②重點放在鋼鐵、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電子、高檔精紡和精細化工方面

①煤、鐵和石油資源豐富;②海陸交通便利

①環境污染嚴重;②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工業產品類型單一、技術落後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工業;③限制能耗大、當地缺乏原料資源的工業的發展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瞭解了工業地區和城市沿河、沿海和沿交通線的分佈特點,而且知道了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還分析了以重工業為主的遼中南地區和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地區,懂得了合理分佈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

四、板書設計

工業的空間分佈

一、分佈趨勢

1.沿河、沿江、沿海

2.沿海地區——工業最發達:4基5特14開放

二、合理分佈工業

1.遼中南地區——資源配置好,交通便利,重工業為主

2.滬寧杭地區(上海寶鋼)——資源匱乏,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綜合型工業

3.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城市化”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分析

城市化是現代社會非常突出的社會現象,教材主要討論了三個問題:城市化的含義、世界城市化進程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等。

教材中利用了一些實例和圖表加以説明,充分運用這些圖表和實例有助於學生加深理解。

二、教學思想設計

1、理論聯繫實際:城市化和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應密切結合學生身邊實例來分析,驗證這些抽象性的理論。

2、注重案例的探究:通過實例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發揮“導”的作用,提出啟發性問題或提供材料,由學生自己解決,培養動手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理解城市化及標誌,瞭解世界城市化進程特點及原因。理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差異及原因。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3、德育教育:學會運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城市化含義、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差異及原因。

五、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啟發式等

六、教學過程

[導入]

材料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取得巨大進步。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地區,隨着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進程加快,一方面,大批鄉村人口湧入城鎮,使得原有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通過縣改市、鄉改鎮的途徑,新設一大批市鎮。

材料二:《深圳的崛起》影視片斷

結合材料的含義,引導學生思考:

①深圳的發展,體現了城市化進程,結合“材料一”,分析城市化的含義。

②城市化使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用地發生哪些變化?

一、城市化含義及主要標誌

1.城市化水平高低衡量的最主要標誌(略)

2.讀下表分析,城市人口比重與人均gdp的關係,思考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反映經濟發展水平)

1970年

1992年

國家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埃塞俄比亞

9

69

13

114

韓國

41

282

74

6777

英國

89

1912

89

15625

美國

74

4861

76

23180

日本

71

1946

77

29486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讀“世界城市化進程”圖,結合教材分析:

①世界城市化進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②簡析各階段特點及成因。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各階段分析:

①產業革命之前低水平緩慢發展,原因:生產力水平低。

②產業革命後加速發展,原因:產業革命後,生產力發展迅速。

③二戰結束後城市空前發展。原因:二戰之後,世界進入和平發展時期,生產力迅猛發展。

問題:影響城市化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生產力發展。

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上有沒有差異呢?

讀教材表格及英、美、巴西、印度等城市化進程圖,分析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進程上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學生讀圖思考。

提示學生:從哪些方面比較?

①城市化時間;

②城市化水平差異;

③城市化速度差異;

④各國城市化未來發展趨勢。

學生回答,總結髮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

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所處階段的不同,如圖(見下圖):

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看,城市化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儘管世界各國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都處於城市化過程中的某一階段上。

②發達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討論分析原因。

③發展中國家二戰結束之後發展迅速,分析其原因。

④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存在什麼問題?

與經濟發展水平不適應,其城市化由於城市經濟畸形發展、人口增長過快、農村勞動力過剩等造成,導致城市人口用地規模擴大,出現勞動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城市向郊區城市化發展。

三、知識運用檢測

1.讀“我國城市化進程曲線圖”,回答:

我國城市化大致分為哪幾個階段,試析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前,增長緩慢,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以後迅速增長,原因是: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1958年~1978年前後,增長緩慢,由於“左傾”政策和十年“文革”內亂的影響,經濟發展較慢。1978年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因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經濟發展迅速。)

2.讀圖分析:

亞洲5個國家城市化趨勢圖

(1)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五個國家的城市人口有何變化?

(2)日本和其他幾個國家的城市化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專家點評:該——選取城市化非常突出的深圳為典型材料導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總結相關地理概念和規律。總體上,突出了圖表的作用,以圖表來帶動學生的分析、總結、運用和概括。這是對新課程中教師作用的變化進行的嘗試,強調並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圖表能力。教學實施中,應激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及時觀察、分析和反饋,以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標籤: 城市化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ldk2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