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人教版《長度單位(釐米)》的教學設計

人教版《長度單位(釐米)》的教學設計

【教材設想】

人教版《長度單位(釐米)》的教學設計

一、背景分析

統一長度單位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呈現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這是新課程與老教材的明顯差異。教材的主題情境是: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木塊)作標準去量數學課本的寬,並提示:為什麼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再讓學生用不同物品作標準量不同長度,教材讓學生自由量,並思考:為什麼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塊)進行測量,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衝突,由此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兩個操作層次,實際上都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現,雖然教材中兩個操作層次最終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維角度不同,對學生來説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知識產生髮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這樣的知識還是會感到抽象困難。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生活中交流物體長度的經歷比較少,要他們分層、理性地還原本教材知識內容的建構過程,是有相當難度的。

通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呈現以及預期落點有必要作適當的調整。

二、策略選擇

1.變素材,降落點。

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思維發展水平,改變操作層次,簡化思維難度。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建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的落點也適當調低,讓學生能體會到長度單位不統一會給日常生活、交流帶來不便,能初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體驗。

針對知識內容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本節課應注意安排設計多項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動,努力使知識的還原建構過程生動活潑,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樣,在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單位的名稱,更重要的是瞭解該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實踐活動,瞭解1釐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體會統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3.在實際動手測量與交流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準備:課件、邊長1釐米的正方體、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導入新課,交流測量方法

2.動手測量:桌子的寬。

3.彙報結果:測量工具和結果。

4.討論交流:多樣的結果。

二、認識釐米

1.認識尺子

2.認識1釐米

(1)教師介紹1釐米

(2)學生找找1釐米

(3)師生比比1釐米

(4)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釐米的物體。

三、應用

(1)撕一撕:動手撕一段1釐米長的紙條。

(2)估一估:書本等物品大約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標籤: 教學 單位 人教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g2k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