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它是誰的寶寶教學反思

它是誰的寶寶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授課之後,將自己在本節課中的閃光點、失誤點、發展點和疑惑點記錄在案,將自己的教學預設與目標達成相對照,分享了它是誰的寶寶的教學反思及教案給大家借鑑!

它是誰的寶寶教學反思

《它是誰的寶寶》教學反思

由於領域缺失,這個科學活動《它是誰的寶寶》選材來自於我們的老一套滲透式領域的書籍。在活動的準備中,我選擇了網絡資源下載了課件,豐富幼兒的直觀知識,另外也準備了操作圖片,能幫助幼兒更加關注小蜻蜓、蠶寶寶等小動物與媽媽之間的聯繫,相應的過程也作了一定的調整。

本次的科學活動偏向於知識性的`,探索的部分比較少。但是讓小朋友認識不同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這樣的內容本身能夠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所以整節課孩子們的注意力比較集中,興致也相對很高。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為:

1.瞭解不同動物寶寶與媽媽在外形上的不同。

2.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區別動物寶寶和媽媽的異同特徵。

3.增進對動物寶寶和媽媽的探索興趣。

相對來説目標1還不夠具體,我應該將多媒體課件裏涉及到的小動物提出來,重點讓小朋友觀察幾種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這樣會更加有效。在目標2達成方面我採取的策略主要是讓幼兒觀察比較、談話,這個方面引導得相對比較具體、細化。目標3則是在目標1、2的基礎上建立的情感目標,有所改動。

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1.目標的達成度高,在看一看、説一説、找一找、連一連、送一送的過程當中孩子們認識了幾種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並且能夠進行初步的匹配。

2.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整節課老師給孩子們創設了比較寬鬆的學習環境,給孩子充分觀察與交流的機會。

不足之處:應該在準備過程中對整體活動的把握更加全面一些,事先要了解孩子們的接受水平,不必一個活動輸入過多的信息量給幼兒,反會帶來負面效應。

它是誰的寶寶教案

活動目標:

1.觀察並發現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2.對動物的外形特徵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

2.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

活動重點與難點:

觀察、發現動物寶寶和動物媽媽的異同,並用語言表述出來。

審美元素:

1.通過觀察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感受動物的形態美。

2.小動物是從哪兒來的呢?自然界中,動物的出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通過老師的介紹,激發幼兒對這些奇妙現象的興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奧祕的願望。

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並引導幼兒對應觀察。

師:你們認識這些動物寶寶嗎?它們是誰?

師:你們知道這些動物寶寶的媽媽是誰嗎?

2.引導幼兒比較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師:動物寶寶和它的媽媽長得一樣嗎?哪些寶寶和媽媽有一些相似?(如:雞、鴨等。)

師:動物寶寶還有什麼地方是和媽媽不一樣的?(從動物的體態、身材進行區分。)

師小結:剛才,我們看了一些動物寶寶和媽媽的圖片。知道了雞、鴨、鵝、蛇、烏龜都是媽媽生下蛋並孵出寶寶的,它們和媽媽的樣子是差不多的,而且名字也是一樣的。

3.出示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重點引導幼兒發現、觀察蝴蝶和青蛙與其寶寶的區別。

師:蝴蝶寶寶小時候是什麼樣的?叫什麼名字?怎麼長大了變成了蝴蝶的樣子呢?(回憶蝴蝶的生長過程:毛毛蟲—繭—蝴蝶。)

師:還有哪些動物小時候也和媽媽不一樣?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叫什麼名字?長大了有什麼變化?我們把它叫什麼?(小蝌蚪—青蛙)

師小結:動物寶寶小蝌蚪和毛毛蟲,它們的樣子和自己的媽媽一點都不像,而且名字也不一樣,但是,它們長大以後就和媽媽一模一樣了。

4.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寶寶和它們的媽媽,知道了有些動物寶寶的樣子是和媽媽差不多的,名字也是一樣的。有些動物寶寶不僅樣子和媽媽不一樣,而且名字也不同。看來,大自然的奧祕可真多呀!下一次,老師再帶你們認識更多的小動物,探索更多的奧祕。好嗎?

標籤: 寶寶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pj8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