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兩件寶》教學反思

《兩件寶》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兩件寶》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兩件寶》教學反思

《兩件寶》教學反思1

《兩件寶》教學反思首先,細數幾點做的較滿意的地方:

一、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規律把教的權利留給孩子。

同桌互讀,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單純,不僅可以輕而易舉的落實這一教學策略,而且還能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互幫互學的班級學習風氣。蔣格妍不厭其煩地糾正同桌鄭新於的讀音,“能”讀成了前鼻韻,但是,鄭新於始終沒有發準確。我聽後,告訴蔣格妍幫助的竅門:“你告訴他,把舌頭往後靠一點就可以了。”他這麼一説,鄭新於果然一下子就讀準確了。蔣格妍緊鎖的眉頭一下子舒展開來,開心地笑了。我想,從這一個小小的細節,我們不難發現,一年級的學生之間關係是非常單純的,沒有大孩子那麼多計較,也沒有什麼面子思想,更沒有偷懶包庇的,認真勁兒十足,滿腔熱情,他們最需要的是老師方法上和經驗方面的點撥。

二、適度適量的讀寫結合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這裏的讀寫不同於高年級的閲讀和習作,僅僅就是指讀書和書寫漢字或拼音的意思。如果,一節課一讀到底,再豐富有趣實效的教學措施,也很難40分鐘緊緊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在適當的時候安排適度的書寫練習,卻是絕好的興趣和注意力的調節手段。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把本課要求必須會寫的7個生字分別安排在兩個課時完成,而本節課完成的3個生字都是有一定的識字竅門的相關的生字,學生掌握起來輕鬆容易。

三、朗讀教學重模仿,輕感悟這首兒歌的語言充滿理性色彩和凝練性強,

因此,很難要求學生讀出韻味。所以,我的'朗讀教學定位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兒童化地表演讀。”而在教學中,初讀課文時,我的範讀,就是對課文的語氣基調的定位,音準、節奏也是一個示範,天性善於模仿的低幼兒童,一學就會,為此,我就沒有多費力氣,充分節約的教學時間,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了更需要進行的識字寫字活動和説話訓練。當然,幾次課的磨練,也總結了不少教訓,也羅列一二,警示以後教學中不要再犯。

1、對學生的事情把握不準,特別容易拔高要求。比如,有一副特別有意思的圖片,能有效的説明手腦並用的好處。對於大孩子也許能較容易的看懂圖畫的深刻含義,而對於一年級的小孩就顯得有些深奧,能粗淺感知一點的也僅僅是風買麟角,而我個人的偏好使我忽略了和孩子的實情,使得欣賞此圖的教學環節意義不大。

2、教學層次不夠合理,是教學預設還不夠充分造成。比如,第二次試講中就出現了學生已經藉助拼音準確的朗讀了課文,之後我又讓學生帶着拼音認讀生詞;還有,第三次教學中,我在初讀課文後就一股腦的鞏固了三項練習,其中有兩項連詞成句和任選幾個詞語説一句話,屬於離文認讀,應該放在學完課文後進行的拓展聯繫,而我有違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時機投放錯誤。

以上的經驗也好,教訓也罷,應該牢記心間,才能增長教藝啊!

《兩件寶》教學反思2

《兩件寶》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13單元的一首兒歌,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全詩語言簡潔,通俗易懂,形象地告訴人們雙手與大腦的作用,勞動與創造要靠手和腦的道理,是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於動手,手腦並用的好載體。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學生用聽讀的方法識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並背誦課文,能理解課文藴涵的道理,難點是認讀12個生字,學寫7個生字,認識新筆畫"豎提","彎勾"。

雖然經過精心的準備,試講,再正式登台"表演",課堂教學卻遠非我預想中那麼順利,不由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得與失——

教學中的"得":

本課識字量較大,在教學中,為了分散難點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以猜謎引入新課:"十個小夥伴,分成兩個班,大家齊努力,共同把事幹!——猜身體一個部位。"生答後,師貼出詞卡:"雙手",並認讀;再追問:"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生答後,師貼出詞卡:"大腦",認讀,強調"腦"的發音。然後老師告訴師孩子們,雙手和大腦可是我們人體的兩件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爺爺還專門為"手,腦"寫了一首兒歌呢!標題就叫〈〈兩件寶〉〉,揭示並指導讀課題:兩件寶。這樣安排,既讓孩子興趣盎然地學習,又分化了識字難點,學生在此環節已認讀了5個生字,並能有感情地讀三個重要詞語:雙手,大腦,兩件寶,為有感情的讀兒歌打下基礎,還暗示孩子應學會動腦。

朗讀訓練紮實有效,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暢,有感情,從詞語入手對孩子進行朗讀訓練,並通過老師範讀,教讀,抽讀,生自由練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不僅讀得正確,流暢,而且讀得有感情。

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節奏太慢。一年級孩子自控力差,教師應通過快節奏的教學不斷轉換學生的興奮點,以避免其開小差,同時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增大課堂容量。

識字教學手段較單一,一年級識字任務繁重,應多采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遊戲來識字,既培養孩子的識字興趣,又讓孩子學得輕鬆,牢固。

教學機智不足。在幫助孩子理解"手"的作用時,請一個孩子説説媽媽的手能幹什麼 殊不知這位孩子的媽媽從不做家務,但電腦玩得很棒,當孩子遲疑時,師提示:你吃的飯,穿的衣是媽媽的做的嗎 孩子仍是遲疑不知如何作答,若將此問該為:媽媽的手最會做什麼 相信孩子能一口答出。這正如一位特級教師所説,學生回答不出,是因為老師未搭建合適的平台。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更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我願邊教邊求索。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rez0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