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美國文化知識及中美校園文化差異論文

美國文化知識及中美校園文化差異論文

托福考試作為一項基本英語語言能力的標準化測試,是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選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而其中的聽力部分一直以來又被認為是托福考試成敗的關鍵。因此,本文首先從內容上歸納總結出聽力試題中頻繁考查的美國文化知識,其次從知識背後的文化現象對比中美校園文化的差異,希望對今後的託福聽力教學有所啟示。

美國文化知識及中美校園文化差異論文

隨着近年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人數的增加,託福成績成為這些學生申請著名大學的“敲門磚”。眾所周知,托福考試對於聽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將託福聽力神話為“得聽力者,得託福”。然而在託福“神話”的背後,隱藏的不僅僅是“應付”語言測試的答題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國歷史和社會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託福聽力中引入了美國曆史文化知識,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託福聽力考試中從未涉及到的。鑑於託福聽力特殊的答題模式(考生在聽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問題的),相對於通過閲讀部分來考察考生的美國文化知識來説,聽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國曆史文化知識,這無疑加大了考試的難度。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歷史文化知識本身的掌握和對中美文化差異的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託福聽力中的歷史文化知識

關於美國教育史知識的考查。在2000年之後的託福聽力中,美國教育史是ETS出題中心“鍾愛”的一個領域。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的托福考試所考查到的美國教育史知識很多都會涉及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試聽力為例,其中就曾在聽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國著名的教育家JohnDewey的'教育理論,該段聽力材料講到JohnDewey的理論是提倡在實踐中學習,並且其還親自建立學校來實現自己的理論。由於過去美國學校教授給學生的都是理論性的東西,Dewey則指出要在實踐中學習。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試中,連續兩次在聽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國教育史知識。2010年5月的聽力題目是通過聽力材料中的一位歷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美國曆史上第三任總統ThomasJefferson生平的講解考查考生的;同樣2010年4月的託福聽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國獨立戰爭到內戰時期的美國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來説,托福考試實際就是為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們準備的。而對於準留學生們來説,其所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以後的留學生活中儘快適應國外的教學方式,教學習慣以及教學內容等,ETS顯然已經為考生們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在2000年之後的託福試題中,尤其是2005年後的新託福試題中,加大了對美國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聽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國教育史知識的考查比例,通過托福考試中所涉及到的美國教育史知識讓考生逐漸認識到美國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學習慣等,從而幫助其儘快適應將來的留學生活。

關於美國文化史知識的考查。美國文化史也是託福聽力考試中考察頻率較高的一個領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託福聽力中都涉及到該考點,尤其是06年的託福聽力,更是5次涉及到“內戰到美西戰爭時期的美國文化史”背景知識。比如06年4月與06年10月的託福聽力部分就都相應涉及到了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對藝術活動的支持,主要講述了美國政府起先並未支持藝術活動,但是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卻轉變了態度,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也增加了人民接觸藝術的機會,並且美國各個州也都紛紛成立了支持藝術的機構;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託福聽力也都相應涉及到了對該段時期內美國文化史知識的考查,在聽力材料中為我們講述了美國在這一時期的雕塑文化發展歷程,並且通過美國著名的總統山與自由女生像為例指出美國雕塑的文化含義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義等等。

關於美國城市史知識的考查。在托福考試中加大對美國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檢驗考生對美國各方面知識的認識,因為美國在城市史研究的專題方面涉及面頗為廣泛,不僅包括對城市化的研究,還包含移民問題、城市規劃、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與決策者、老工業城市的興衰、各大城市的比較研究等。該文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誌http://總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轉載須註名來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試在聽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國首都城市的變化以及發展問題,並且該聽力材料是通過真實模擬大學教授講課的場景,為考生介紹了美國費城與華盛頓這兩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因此在託福試題中加大對美國城市史知識的考查力度有助於全方位地檢驗考生對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識的瞭解情況。

2.託福聽力中的中美校園文化差異

首先,託福聽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體現了中美校園文化的差異,不同於中國的“滿堂灌”形式,美國課堂上的氣氛更加的輕鬆自然,老師有時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與學生以閒聊的方式教授課程,學生也可以隨時打斷教授的講課,提出質疑或補充説明,而教授也會不厭其煩地為其講解並作出迴應。

其次,美國學校裏的課外答疑(officehours)其校園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國教師一般很少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答疑或是輔導,而在美國校園,學生可以在規定的答疑時間與自己的教授預約時間,而這樣輕鬆隨意的氣氛更有益於師生之間進行深入細緻的學術交流。

除此之外,美國校園裏的社會等級也不像中國校園裏一樣“森嚴”,這一點滲透到了美國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現象背後的文化浸潤。比如學生可以在課上隨意打斷教授的講課,學生與教授之間直呼其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之間毫無等級差異感等等。而這樣的文化環境也正體現了美國所謂“人人生來平(Everyoneisbornequal)的建國精神,其文化現象的背後也正是我們需要體會的文化理念。

3.結束語

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一個學習者如果弄不懂語言背後所藴含的的文化意義就不可能完全掌握一門外語。而比起閲讀,通過聽力部分考查文化知識更能使考生深刻地理解文化的特殊意義,從而使申請者更加快速直全面地認識美國文化。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探究ETS的出題意圖的同時,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探究托福考試的意義所在——透過語言現象本身使學生浸入到目的語文化的環境中。所以,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摒棄過去“教授如何考試,而不是教授語言本身”的偏執思想,通過文化的浸潤使學生透過語言體驗文化的意藴和差異,不僅使申請者順利通過語言能力測試,而且幫助其平穩度過文化衝擊期(cultureshock)這才可謂是“服務於生活,服務於社會”的新時代的教育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xgk8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