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

1、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從課一開始,學生就以一種輕鬆的心情進入情境,“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麼?”“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善於想象的低年級孩子思維處於積極、興奮狀態,在學生感興趣的畫面中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始點燃了。接着的“看木偶戲”和“買麪包”學生的興趣有增無減,尤其在買麪包中,學生想到

“麪包師傅的麪包有可能會不夠,因為排隊的還有好多小朋友。”“麪包師傅零錢可能會不夠,找不開了。”“麪包師傅一共做了多少麪包?”“一個麪包要多少錢?”“王老師,看到這些麪包,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聽來可愛,似乎在進行想象訓練。當師老師提到“蹺蹺板那裏又會發生些什麼呢?”孩子們的想象又一次打開了“閘門”,在自主遍題中孩子們不僅掌握瞭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瞭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從中提出問題,鞏固了題目的結構和數量關係。沒有呆板的數量關係的説理分析,靈活、積極的思維狀態勝過了説理,這是我在新課程中“用數學”方面的對“説理分析”的嘗試性的突破。

本課從學生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最後自己編題,使整堂課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2、學習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學生手中。

問題的產生、提出、解決這一系列過程都是孩子們自行完成的,教師在其中始終處於引導者的地位。、“師: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生1:我想知道原來有幾個小朋友在看木偶戲,現在有幾個小朋友在看木偶戲?”順理成章地把畫面“切換”到了“看木偶戲”的“鏡頭”。“師: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麼情況?和同桌交流一下。”“師:看了這些信息,你能解決什麼問題嗎?”教師始終處於引導的地位,由學生根據畫面情況及自己的想象提出問題,在同桌或小組交流中解決問題。包括小括號的產生:

54–30=24(個)

22+8

54–30=24(個)

228

學生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完善地認識了小括號,並掌握瞭如何運用小括號。如果前人沒有規定好,那麼孩子的方法就已經很好地解決了“把第(5)種方法也寫成一個兩步的算式”的問題。當主動權掌握在孩子手中時,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是會不斷閃現火花的。這是我本節課自感比較滿意的地方。

3、教師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

新的理念已經告訴我們:“教師的教學始終要為學生學習服務”。本課簡單的幾張幻燈片的製作,卻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引起了孩子無限的想象。儘管課上的很多時間並不是在“解決問題”,比如“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不僅在豐富圖的內容,更在豐富兒童的想象。再如“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

極好地培養了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當老師要求學生把“22+8=30(個)54-30=24(個)”也寫成一個兩步算式時,孩子們的思維是積極的,創新的,如果老師直接告訴孩子這兩個算式可以寫成“54-(22+8)”,那麼就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的過程,儘管結果或許差異不明顯,但至少這個過程是不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將很難具備。教師的教學不僅要為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服務,還要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2

我在學校上了一節《用數學解決問題》的公開課,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認真的對教材進行了研讀,又查閲了相關的資料確立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並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教材對這節課的編寫是按三個層次來安排的:一是給出條件問題完備的應用問題,藉助情景讓學生理解意義進行計算;二是給出明確的信息、數據,由學生提出問題後,理解意義進行計算;三是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課一開始,我設計了小精靈邀請大家做遊戲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課中我根據“男生有6人,女生有8人”設計了猜一猜小精靈會給大家提什麼問題,讓學生處於積極的思考狀態。對做一做的引入也設計了到動物園參觀,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後,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觀察家裏的物品,給爸爸媽媽或是好朋友提個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小組合作中,大部分孩子都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從而對根據已知條件條件提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在學生解決了三個遊戲中的數學問題,進一步感知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後,通過媒體顯示相關數學信息,再引導學生觀察整個畫面,選擇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安排有利於學生更加明確應用題的結構特徵,掌握如何根據特定的情景,提出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有利於提高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整個探究階段,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直觀作用,選取了學生最喜歡的遊戲和活動場面,創設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在圖文聲並茂,靜觀和動態結合的情境中,呈現公園情景圖,採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則,依照“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順序,讓學生從圖中眾多的信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感知解決一個問題應具備的條件,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感到不足的是個別潛能生,不能根據問題尋找到合適的已知條件,今後在教學中應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更多的關注。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孩子學會自己看圖收集數學信息,讀懂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並會根據圖畫內容,提出數學問題。

2、會通過收集到的數學信息進行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如下:

一、複習導入。

因為孩子們已將學過6和7的認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8和9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基本一致僅僅是數字上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先用兩個看圖列式計算的題目引出8和9解決問題的方法,由簡單到複雜。第一題要求孩子們進行加法列式計算,第二題是減法列式計算。並讓孩子練習用自己的語言將圖畫中的內容表達出來(圖畫的意思是什麼,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用加法或者減法)

反思:大多數孩子能正確劣勢計算並根據簡單的圖示表達其中的內容,如根據大括號的位置來判斷加減法。

二、新知識講授。

課前分析:新知識講授這一塊難度足最大的是將原來看圖列式計算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結合變成了文字,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能明顯的從圖中數出來。重點是教會孩子讀懂題目的意思,自己找準要解決的問題。

1、小鹿圖

從圖中你能知道什麼?一共有幾隻小鹿?跑走了幾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天鵝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3、蘑菇圖

請同學們自己挖掘題目中的信息,列出來,並根據你收集到的信息,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分享給大家。

三、新知識的應用練習

練習十二中1、3題重點練習孩子的看圖發現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1、課堂內容安排邏輯性不是很強,好多孩子剛開始興趣很濃,課堂進行到一半便開始有些聽不明白。

2、孩子們習慣於直接列式計算,對於口頭表達出圖片內容語言組織不是很充分,導致不敢開口,一部分孩子不明白什麼叫做問題。

3、課堂趣味性不足,孩子的興趣不足以支撐整節課的聽講學習。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4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20頁的例5題,這是一道利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和以往解決問題不同的是這道例題中出現了“我們隊踢進了4個球”的多餘條件,這多餘條件很容易干擾學生解題,是一個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

教學例5時,我按照以往教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説説你知道什麼數學信息,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學生都能積極發言,説出了有用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且能很快彙報出問題答案。可就在這一過程中,好像沒有幾個同學意識到這一題中“我們隊踢進了4個球”是多餘條件,更沒有誰主動提出疑問,出乎了我之前的課堂預設,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導學生對題中三個條件再行分析,讓學生初步學會判斷哪些條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餘的、無用的。在這樣被動探索交流後,大部分同學理解了,但感覺還有一部分同學似懂非懂。課堂上,鞏固練習還不錯,可課後練習情況就不太樂觀,有很多同學沒有分析題中的有用條件與多餘條件,導致運用條件思路不清,解題錯誤。

深刻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本課導入新課太快,沒有突出本課解決問題的特殊性——含有多餘條件,所以學生對多餘條件認識不深刻。如果開始能創設一個“選一選”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媽媽為小熊準備了早餐,小熊起牀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該如何選擇,你能上來幫助它選一選嗎?

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很熟悉,也一定會願意積極參與,並能作出正確的選擇,然後讓學生説説“為什麼不選擇扇子”,孩子們一定能解釋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餘的,這時教師再強調“多餘”,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什麼是“多餘”,為接下去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其次,讓學生討論的時間較少,學生沒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這類問題理解不透徹,只能”現學現用”,不能“活學活用”,一旦離開教師的引導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非常重要,只有學生好學,才能學得更好。

再次,學生還沒有掌握取捨條件的方法,為了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我打算在引導學生分析條件方面再下功夫,讓找出解題所要的條件,要求學生將題目中的多餘條件用虛線框圈起來,加強了孩子對多餘條件的判斷能力,培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解決問題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我們要將每節課設計的生動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漸漸愛上數學課,愛上解決問題。

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5

解決問題中的例5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計算,讓學生通過嘗試和探索出多種算法,體驗多種算法,知道各種算法各表示的意思。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確定如下目的要求:

1、練習20以內進位加法,能熟練、正確地計算。

2、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是正確、熟練運用20以內進位加法解決問題,難點是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組織學生在前面計算的基礎上,再通過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説一説”“做一做”等形式達到對解決問題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通過嘗試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先試一試,從試的過程中發現方法,再在小組裏和同學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學生的認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讓學生給學生講方法,反而使學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讓他們自主地總結出計算方法。

教學流程上我是這樣設計的:

活動一:計算鋪墊,導入新知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一環節做鋪墊,讓學生通過快速的口算練習增加他們學習的慾望和自信心。

活動二:自主探究,明晰思路。

這一環節我讓孩子們先看書自學,等心中有答案了再在小組內合作探究提一個數學問題並解答。

活動三:通力合作,交流互動

這一環節難度再一次提升,並讓學生化動為靜,用多種方法解答。這裏考慮用所學的加法算式來計算,既為鞏固舊知,又為學以致用。

活動四:當堂檢測,綜合評價。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主完成書上習題,然後小組推薦一名學生上台進行PK講解,師總結方法進一步強化學生用多種思考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和評價:今天學了圖文應用題,要學會找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然後用你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請評價自己組或其他組在這節課的表現,鼓勵孩子們有不斷進取的競爭意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有成功也有仍需改進的地方。

一、本節課我精心準備了多媒體。我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們是非常需要圖聲來吸引注意力,這也是他們直觀發現問題的好方法。因此我常喜歡做“小偷”,下載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PPT,然後進行適當地整合和修改。今天的這節課應用了我所學的電子白板知識:把電子課本插入並進行剪裁,利用遮擋器、插入等方式預設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儘可能做到細緻,利用了能打動學生的一切因素。

二、在學生生成這一塊,把握地還不夠沉穩,課堂調控能力遠遠不夠。當好幾個學生不能説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我心裏似乎有一種説不出的鬱悶!然而對這個單元解決問題的方法,到底要學生掌握多少種呢?我認為至少是一種。所以在練習時我沒做更高的要求,一再讓學生小組內發揮。當課堂檢測學生能得出三種不同方案時,我特別欣喜,可是我光顧着高興了,沒有細心地把握好這塊最可貴的素材,處理地過於粗糙,這是特別遺憾的地方。

三、數學公開課不上不知道,一上卻是意猶未盡。我想公開課絕對是教師成長的捷徑。以後,我一有機會就要上,這樣才可能趕上小組合作示範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rynl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