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

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

平均分教學反思1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在教學時,選取學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節課中,我並不迴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聽到的平均分,以及對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認識,而是力求從學生的這一起點出發,讓學生先説、先講,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激發了自己內在的儲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們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數學。

2、“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精神的體現,我從創設現實情境入手,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參與的願望。在分的過程中,通過具體分的過程感受同樣多,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説分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問題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學會與他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與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操作活動是手與眼的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動態感知的過程,又是手與眼配合,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由於兒童的思維還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濾的階段,他們還不能脱離實際操作去進行思維活動,所以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使操作成為學生創新的源泉,讓新知在操作中產生,讓創新在操作中嘗試。儘管有的學生操作不規範,表達不夠準確,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平均分的特點,在操作中發揮了自己聰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體現了自己的主體作用。

平均分教學反思2

《平均分》是二年級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比較抽象,比較難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課以二年級去春遊,同學們正在分食物導入,讓學生説要每個同學分的一樣多才算公平,從而得出平均分的定義。這節課有了一個自然流暢的開始,更讓孩子們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讓學生用小棒代替要分的食物,擺一擺,分一分,説一説。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以後的每份的數量是相同的,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化分法,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作為年輕老師,要特別注意語言的乾脆、規範、嚴謹。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預想內時,覺得有點措手不及。

對重難點的突破還不夠,應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難點時要多想辦法。

在做練習時,應加強看圖題的講解和練習,特別注意讓學生理解題意。還可以多設計一些“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相對比的題,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平均分教學反思3

本節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教材設計的兩個例題,例1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在例1的教學中,我先創設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的分,學生分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問題一下去,五花八門的答案都出來了,為了引出平均分,還頗花了點時間。因此在第二個班級上的時候,我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為這幾種分法,哪幾種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幾種分法找出來了,我馬上追問:為什麼這幾種分法是公平的呢?學生七七八八地説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試一試,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桃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平均分教學反思4

《平均分》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平均分?淺顯地理解怎麼去分?重點和難點就是什麼是平均分。在教學設計中,我創設了一個春遊的情景,給二年級的五個同學分配食物。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着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的分法?”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來説的學生也説的跑了題。課後,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説明了什麼,只説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麼樣的基礎。

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自己在教學中缺乏“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的比較,如果開頭由不平均分開始引入到平均分,這樣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會更加清晰和深刻,理解起來更方便。

於是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我靈活地進行了處理,開頭由不平均分引入,再到平均分。在教學中,當出現不平等的分法時,一些同學的反映強烈:“這樣分不公平,小朋友們會吵架的。”這是學生真實而可貴的想法,他們在生活中經歷了分東西不均而發生爭吵的事實,這就是他們對分東西的理解。平等分配已經深深地印在他們的頭腦裏,只是他們不會説“平均分”這個名詞罷了,於是我及時捕捉住這一生長點,利用他們的觀點,及時生成“平均分”的概念,學生的思想得到認可,形成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很決地就揭示了本課的主題“平均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解決一道題目,得到一道題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學生能掌握一種方法,會利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課前的準備一定要充分,才能最大可能地應對所有的狀況。課前的準備不僅僅指準備好教學用具,同時還有更多的內容。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反應,都應該屬於這個範疇之內。我們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想好應對的辦法。教學機智是應該具備,但防範於未然更能幫助我們掌握好課堂。

平均分教學反思5

今天講了二年級下冊的《平均分認識》一課,蔚主任聽了我的課,本節內容非常少就是認識平均分,在集體備課時,備課領導也突出指出本節課內容主要讓學生經歷什麼是平均分,在學生分的幾種情況下,追問那種分發公平?為什麼公平,學生不難得出每份分的同樣多,然後引出平均分的定義。

在執教時我也清晰的知道本節課的難點是每份和幾份的區別,但帶的問題實施起來有些麻煩,用什麼巧妙地方法讓學生能夠區分得需要斟酌,我採用了做遊戲的形式聯繫學生區分,可在分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3份和一份3個的混淆。課下蔚主任給我指出在講定義讓學生擺出三種情況時,一定要讓學生把三份用圓圈圈起來,明確3份指的是什麼,還要着重指出每份指的是什麼,這裏鑿實了下面的擺一擺自然就不會出錯。經過指點讓我體會到注重點要抓住時機。而且方法要得當,方法正確畫龍點睛,方法錯誤:“(例如我讓學生大量練習擺小棒)”,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平均分教學反思6

《平均分(1)》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除法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按“每幾個一份,可以分成幾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讓學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多次經歷“平均分”,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信心。

教材設計的兩個例題,例1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在例1的教學中,我先創設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的分,學生分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問題一下去,學生不是很理解怎麼分類,出現了很多分法,很難引導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個班級上的時候,我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為這幾種分法中,哪種分法最公平,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我馬上追問:為什麼這幾種分法是公平的呢?學生説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有點接近了,我就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試一試,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y9l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