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均分》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分》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分”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平均分?淺顯地理解怎麼去分?重點和難點就是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什麼是平均分。在這節課中,我嘗試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2個例題進行了改編,以”小兔請客”為主線,貫穿了給兩隻小猴分桃,給2個花瓶分花,給4只小貓分魚等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從中有效地理解什麼是平均分課上完後,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平均分》教學反思範文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卡片,代替實物,給兩隻小猴分8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隻得1個,另一隻得7個;一隻2個,另一隻得6個;一隻得3個,另一隻得5個;兩隻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隻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隻小猴分4個”,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着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的分法?”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課後,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説明了什麼,只説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麼樣的基礎。

我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更精確,設問的水平更高些,教學機智更靈活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kxj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