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均分》教學反思

《平均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均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均分》教學反思

《平均分》教學反思1

本節課我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説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學聯繫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麼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這一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低年級學生具體思維為主,本教學設計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富有濃郁氣息的練習,既鞏固除法的認識又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以擺一擺、説一説、讀一讀、寫一寫等活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

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學習目的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創設了二年級的小朋友準備去科技園,分糖、分果凍、分橘子、分礦泉水等情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糖時應該返回頭來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擺一擺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聯繫生活,操作實踐

數學來源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從新課導入到最後練習設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覺得數學有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並通過擺一擺、説一説、讀一讀、寫一寫等活動,讓學生經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的意識與能力,並在交流、展示、評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平均分》教學反思2

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裏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了五個環節的內容: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學習平均分;

(三)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課堂總結,拓展平均分。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去老師家做客—分蘋果入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蘋果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並説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份兩份同樣多,通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每份的個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圓形紙片、小棒等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説一説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個湯圓平均分到4個碗裏,你會怎麼分?”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後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化分法。

5、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彙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説一説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後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是“平均分”為什麼不是。

4、拓展演練,平均分45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可以留做課下作業。

這節課的設計,沒有現代教學設備,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平均分》教學反思3

【教學案例】

一、導入新課,認識平均分。

師:今天,猴媽媽上山才回來6只桃子。她説:“孩子們,你們説説,要把這6個桃子分成幾堆,可以怎樣分?”

師:請大家拿出6根小棒代替6個桃子來分一分。如果你分好了,那麼請你再想想還可以怎樣分?看誰想出的分法最多了!

(給學生一定時間分,師巡視指導)

交流:(指名回答)請你説説你是怎樣分的?有誰想出來還可以怎樣分?

師:小朋友們想出了這麼多種分法啊,真棒!小猴子們也想出了幾種分法呢!

(課件出示第一種分法)

師:第一隻小猴是這樣分的,誰來説説它是怎麼分的?

(下同)

師:如果要把這6個小桃分給小猴子們,你感覺那種分法比較好呢?

評價:是啊,我們都喜歡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這樣每個小猴拿到的桃就一樣多了,一定會感到很公平很高興。

指出:在數學上,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書:平均分及定義)

師:請你自己輕聲讀一下這句話。再讀一遍,並且找一找,你認為那些詞比較關鍵? 提問:怎樣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呢?(指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這是平均分嗎?

談話:看來大家都明白了什麼叫平均分,(出示“想想做做”)這個是平均分嗎?為什麼?

二、 嘗試平均分

談話:剛才猴爸爸看到小朋友們表現得那麼積極,他也來湊熱鬧了。猴爸爸説:“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我這裏還有2個桃,現在送給你們了。”

師:小朋友們,我們現在有幾個桃啦?

師:大家都明白了分東西要平均分,要讓每隻小猴分得同樣多。現在要把這8個桃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呢?(課件出示8個桃)

擺一擺: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個桃子,請你把它們平均分一下。分好的小朋友想一想還有其他不同的平均分分法嗎?

説一説:小朋友們分得真快啊!那你能照着屏幕上的這句話,説説你事怎麼分的嗎?(指名説)

師:挑一種你最喜歡的分法,照着這句話跟你同桌説一説,你是怎麼分的?

(課件出示分法)

師:小猴子們也想出了這三種分法,誰來説説這隻小猴是怎樣分的?

提問:為什麼這三種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問:這8個桃,每隻小猴分2(3、4)個,可以分給幾隻小猴呢?

小結:從小朋友們分得的結果看,把8個桃平均分有3中不同的分法,但不管分成幾份,只要每份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教學反思:

“認識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

一、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

學生對故事特別感興趣,個個洗耳恭聽,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引導學生積極動腦筋思考問題,從而積極湧躍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從故事中總結出平均分的含義: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教師並強調份數和每份數的區別。

二、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認識來源於實踐”,讓學生動手分小棒,由分物品的具體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以後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

學生在實踐中總結出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在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平均分”的意識。

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着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整堂課中,結合“平均分”知識的學習,始終注意培養學生自覺溝通“平均分”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不斷聯繫生活實際,用平均分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我覺得湯老師這節課略有不足:緊密聯繫生活還不夠。還應該讓學生到生活中或身邊的事物中,去尋找“平均分”的現象,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相象,説出了更多、更有趣的、身邊的“平均分”的現象,這樣會使學生的“平均分”意識潛移默化的得到培養。

《求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案例與反思

片斷一:

出示圖片:

蘋果ooo

梨 △△△△△△

師:看着這幅圖,你能提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呢?

生1:蘋果比梨少幾個?

生2:蘋果和梨一共有幾個?

生3: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

這是教學的導入環節,雖然沒有複雜的情景和繁瑣的語言引導,但學生能從圖中充分挖掘出數學信息。 由此可見,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知識水平。從教學反饋來看,學生的提問還是多樣化的。對於解決問題的教學,我們不能只為解決某個問題(有關倍數關係的問題)而忽略了其他問題的存在,畢竟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應該重視學生提出的每一個有效的問題。 片斷二:

師:誰能解決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

生l:梨的個數是蘋果的2倍。

生2:蘋果3個,梨6個,6÷3=2,所以是2倍。

師:都同意梨的個數是蘋果的2倍嗎?誰能來擺一擺圖片,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梨的個數是蘋果的2倍。

蘋果ooo

梨 △△△△△△

師:為什麼要擺成3個一堆?

生:蘋果有3個。把3個蘋果看成一份,梨就有這樣的2份,6裏面有2個3。

選擇擺一擺圖片或畫一畫圖形的方式.將抽象的語言通過具體的作圖來解決問題,比較符合小學生思維具體性的特點,操作簡單且便於理解。再經過觀察、分析、交流之後,學生能清楚地知道梨的個數是蘋

果的2倍,不但理解了其中的含義,也初步掌握了此類問題的數量關係和解答方法。

幾點反思

一、找準教學起點

教學的成效如何,取決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瞭解程度。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是建立在學生對“倍”的概念和除法意義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習了“倍”的認識以後,學生對“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即“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較為清楚。本節課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通過這種轉化的方法溝通新舊知識之問的聯繫,來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這樣的學情,要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關鍵就在於教師能否採取有效的措施溝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正是以這樣的起點作支撐,且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從直觀形象人手,在簡單的圖片信息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同題,不僅便於學生接受和理解,還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因此,只有認真分析教材,找準教學的起點,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使教學活動緊湊嚴密,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二、豐富提問形式: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更應該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對於簡單的問題情景,學生一眼就能發現其中的數學信息,那麼提問的形式自然可以直截了當一些,如“看着這幅圖,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而如果是較為複雜的情景圖或是隻用語言表述的問題,需要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再進行解答時,教師就應適當地引導,如“你能從圖中或這句話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應知道哪些條件?”、“説説你是怎麼理解的?”等等。

提問形式展現了教學的藝術特色,對教學內容的順利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兩個類似的環節解決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後,提問:“兩個問題都是求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為什麼第一個問題是2倍.第二個問題是3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兩個問題的比較,不但對前面知識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一個提問的細節,無意中也能折射出教學的深度。

《平均分》教學反思4

《平均分》是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比較抽象,比較難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課以二年級去參觀科技園,同學們正在分食物導入,讓學生説要每個同學分的一樣多才算公平,從而得出平均分的定義。這節課有了一個自然流暢的開始,更讓孩子們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讓學生用圓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擺一擺,分一分,説一説。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

作交流的能 力,讓學生在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以後的每份的數量是相同的,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化分法,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作為數學老師,要特別注意語言的乾脆、規範、嚴謹。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預想內時,覺得有點措手不及。

對重難點的突破還不夠,應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難點時要多想辦法。

在做練習時,應加強看圖題的講解和練習,特別注意讓學生理解題意。還可以多設計一些“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相對比的題,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使學生先複習了“平均分”的意義,同時用實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時我着重對除法的含義以及規範的讀寫方法進行了反覆的強化練習,以便夯實基礎。

整堂課完成得較為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於對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把握不夠,個別實例有點“難”,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導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導的作用。再次就是,對學生的課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別是在課上

出現的教學設計中沒有的“意外情況”時候,有點不知所措,不能靈活應對。爭取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將本節課中的優秀經驗發揚利用。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課中表現出的不足。並不斷向老教師看齊,吸取先進的經驗,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而努力。

《平均分》教學反思5

認識平均分是學習除法的基礎,我在本節課中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動手分一分,圈一圈,説一説,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義,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彙報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例1時讓學生把6個桃分成兩堆,比較不同的分法,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明確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確每份的個數不一樣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從其分的過程來看,客觀上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確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幾個幾個地分),另一種是先確定平均分的份數再分(一個一個地分)。本課教學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來平均分物體,讓學生都參與分的過程,直觀看到分的結果。整節課從例2到試一試到想做做第2、3題,都是讓學生操作學具,在交流過程中要突出:分什麼,怎樣分的,分得的結果是什麼?鞏固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進行平均分,熟練掌握這種平均分的方法,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為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平均分》教學反思6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 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平均分》教學反思7

《平均分(1)》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除法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按“每幾個一份,可以分成幾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讓學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多次經歷“平均分”,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信心。

教材設計的兩個例題,例1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在例1的教學中,我先創設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的分,學生分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問題一下去,學生不是很理解怎麼分類,出現了很多分法,很難引導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個班級上的時候,我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為這幾種分法中,哪種分法最公平,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我馬上追問:為什麼這幾種分法是公平的呢?學生説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有點接近了,我就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試一試,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平均分》教學反思8

本節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教材設計的兩個例題,例1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在例1的教學中,我先創設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的分,學生分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問題一下去,五花八門的答案都出來了,()為了引出平均分,還頗花了點時間。因此在第二個班級上的時候,我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為這幾種分法,哪幾種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幾種分法找出來了,我馬上追問:為什麼這幾種分法是公平的呢?學生七七八八地説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試一試,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桃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平均分》教學反思9

2年級認識平均分分三個課時教學,其中第三個課時是對平均分的兩種分法進行對比,從而對平均分有個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片段】

環節一:

談話:老師這兒有12個圓片,想把這12個圓片平均分。老師在黑板上分,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老師是怎麼分的?

教師操作:4個4個地分,分成了3份。

啟發:誰來説説看,老師是怎麼分的?

引導學生説出:12個圓片,每4個一份,分成了3份。

激勵:你説得真好!老師要把你的話記在黑板上(板書),我們同學們一起來讀一遍。

學生齊讀。

談話:老師現在要把手中的12個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一次,看哪位同學説的好,能記在黑板上。

教師操作:先在黑板上畫出3個大方框,教師先每份分1個,再每份分2個。

提問:分完了嗎?還剩幾個?每份還可以再分幾個?

根據學生回答,每份再分一個。

指名口述,老師是怎樣分的?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2個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個。

對比兩種分法,師生共同總結:第一種是已知12個圓片,每份4個,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種分法已知12個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個。

環節二:

談話:現在老師説出分法,你們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嗎?

板書:12個圓片,每2個一份,分成了( )份。

12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個。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體評議分的過程和結果。

《平均分》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教學的是第9頁例2,重點是學習“平均分”的方法。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進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觀表象。因為平均分活動有利於突破重點,這個活動對於學生的認知來講是很重要的,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活動的過程,目的是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礎。

首先呈現分橘子情境,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然後全班彙報交流。

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平均分成6份”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樣多。那你打算怎麼分成6份?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動手分一分,然後全班彙報。從而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體會平均分的過程與分法的多樣化。學生彙報時,兩種分橘子的方法都出現了:第一種分法是可以一個一個地分;第二種分法是每份放2個,就是兩個兩個的分;第三種分法是三個三個的分。在教學中,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

然後呈現平均分的結果。在學生自己分一分並彙報的基礎上,按照教材意思,圖文並茂地出現結果。有圖有文字讓學生直觀感受平均分的特性:每份分得同樣多,更要關注平均分的份數:6份。這樣有助於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再加上最後的文字,規範學生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達分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會用數學語言敍述平均分。

在練習環節的做法。練習題做一做中,是用圖示的方式設計了一道分酸奶的題。先引導學生會觀察圖意,重點理解兩個箭頭、兩個盤子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然後讓學生在本子上畫一畫或用學具擺一擺,並且邊擺邊説自己的擺的過程。目的是:鍛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

不足之處有:1.學生的操作組織需要更精密的安排,有耗時現象。2.學生語言表達不盡如人意,這不是一日之功,需長期堅持。

標籤: 平均分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7p9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