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均分》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我從創設現實情境入手,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食品,按小組進行合理分配,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參與的願望。在分的過程中,各組自由選擇物品,思考怎樣使每組都得到一份,通過具體分配感受同樣多,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説分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使操作成為學生創新的源泉,讓新知在操作中產生,讓創新在操作中嘗試。儘管有的學生操作不規範,表達不夠準確,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平均分的特點,在操作中發揮了自己聰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體現了自己的主體作用。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 篇2

《平均分》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桃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 篇3

又一節數學課結束了,匆忙地整理好教學用具,趕去下一個班上課。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因為課前精心準備的,課堂有條不紊地進行。整個課堂的氣氛顯得輕鬆活潑。“平均分”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平均分,淺顯地理解怎麼去平均分,重點和難點就是:什麼是平均分。在這節課中,我嘗試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例題進行了改編,以“老師請客吃糖”為主線,貫穿了給小組內的四個小夥伴分糖,給5個小同學分麪包,分桔子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合作交流,從中有效地理解什麼是平均分。

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讓大家給小組同學分一分8塊糖時,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可能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1塊,另一人分5塊;也可能其中兩個人各分2塊,另外一個人分1塊,1個人分3塊等等。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在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個同學分2塊”,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着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它的分法嗎?“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來説的學生也説的跑了題。課後,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説明了什麼,只説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麼樣的基礎,於是在第二個班教學中,當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時,我靈活地進行了處理,很快地就揭示了本課的主題“平均分”。

教材中第13頁的做一做和練習三的第1題材,這兩個題目各自的知識側重點不同,做一做,側重讓學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數和每份是多少的'問題材,第1題則側重讓學生理解“分”和“平均分”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很可惜的是,以上我理解的不透徹,反映出我在思路上對練習不夠重視,很少對練習進行恰當有效的利用,從這一點來説,也沒有很好地挖掘出教材資源,以後我要課前精心設計習題。

在教學例1上,我簡單地交代了一個小組合作的要求就讓學生動手操作,可在實際活動中,我卻發現,11個小組中只有5個組是完全按照我的要求來活動的,其他的組內大多數人都是每人拿了小棒,自己分自己的。於是,我不得不重新講要求,但時間已過去了一多半,導致這一環節有效性差,浪費了過多的時間。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沒有用清晰、簡短,學生容易理解的句子來交代要求,導致學生出現了理解上的失誤。在2教中,我精心地設計了要求,清楚、明白地講完之後,再讓學生操作。在第二個班的教學中,這一環節完成的相當成功。

總之,課前的準備不僅僅指準備好教學用具,同時還有更多的內容。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反應,都應該屬於這個範疇之內。我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想好應對的辦法。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靈活些。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是小學生認識除法的基礎,要突破除法知識的難點,關鍵要充分理解“平均分”。

從一開始的創設情境,再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鍛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逐步引出平均分,達到了羣員參與,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讓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得分也是平均分”。在設計教案時層次想得很明顯,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快能發現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學生都有個模糊概念,他們都會分,但是對於平均分的規範概念並不能説出來,那麼這節課的重難點就會讓到這一方面上來。

在本次教學中,我也低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致於整堂課學習效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昇華。另外,這堂課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有一些地方是對學生來説是比較難以表達的,特別是對於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稍有欠缺,所以這節課應多多注重讓學生説,引導學生規範的説,比如例2到試一試,都是想讓學生了解到每幾個一份得分的平均分方法,加上下面的練習也是希望學生能夠按照“每幾個一份,分成了幾份”的規範説法來理解,所以從例題的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一説法,慢慢鍛鍊。

我認為,這節課我對整個教材的把握沒有足夠透徹,以後要分析好每個例題包括試一試和練習題的功能,使課堂更有層次更充實一些。

《平均分》的教學反思 篇5

平均分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平均分?淺顯地理解怎麼去分?重點和難點就是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什麼是平均分。在這節課中,我嘗試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2個例題進行了改編,以小兔請客為主線,貫穿了給兩隻小猴分桃,給2個花瓶分花,給4只小貓分魚等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從中有效地理解什麼是平均分課上完後,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卡片,代替實物,給兩隻小猴分8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隻得1個,另一隻得7個;一隻2個,另一隻得6個;一隻得3個,另一隻得5個;兩隻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隻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隻小猴分4個,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着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的分法?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課後,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説明了什麼,只説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麼樣的基礎。

我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更精確,設問的水平更高些,教學機智更靈活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pm8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