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1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説説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20、50克呢?並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後,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後,因為時間關係,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迴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2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台秤的知識經驗,課前就佈置學生在家蒐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台秤,這是什麼,幹什麼用的,枱秤怎麼稱物品的重量?接着讓學生認識枱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説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説有5個,有的説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髮現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是不同的。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裏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裏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裏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裏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裏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裏放2瓶營養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説。我於是話鋒一轉: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枱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後,學生展示彙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這節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加,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着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並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採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覆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並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中,學生由於沒有基礎,在課前,就讓父母陪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有關“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較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這節課的內容,我精心地進行了設計,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先通過出示一個大雪梨和一個小雪梨來比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較,引出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再讓學生出示課前準備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幣、水果、鉛球、圓片、兩袋鹽等,接着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説一説、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枱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

不足之處: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但學生有時沒有等老師講完活動規則時就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4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裏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籤,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並注意觀察商家用什麼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週後,課中彙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説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説一説、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彙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5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克與千克對於小學生來説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

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同學們觀察購買的物品,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2分硬幣和5粒黃豆,和重約1千克的鹽,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説一説、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6

“克與千克”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個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重量,如:一包鹽、一瓶沐浴露等。隨後請同學們彙報他們收集到的信息,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和重約1千克的物品。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後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重量,當學生的估計相差甚遠時,另外的學生會用類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駁,如:一生説1個雞蛋重約50千克,則有學生會反駁説雞蛋比1個蘋果都小,哪來50千克?事實勝於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悦。

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當然,在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由於現在的學生在家都過着“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嚴重缺乏生活經驗。對於“大數字”的物體往往不會判斷,如:一輛貨車可以載重1500(千克)等。學生認為1500這麼大的數字肯定是“克”,在課後還需要老師多舉例幫助學生。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7

二年級學生由於積累的生活經驗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認識《克與千克》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從以下組織教學活動:

1、 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新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質量單位,但是對於學生來説,這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並不會認真地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活,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實地去菜市場買500g菜,去水果市場買500g水果等,並逐步會計算價錢。這樣將數學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時,實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實踐中”的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較為靈活地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2、 通過有效的體驗活動,建立1克與1千克質量觀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這個對於學生來説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準備的1千克的鹽(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針、2分硬幣等均可)。由於準備的實物比較多樣,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直觀感受,積累了比較充分的.生活經驗。由於學生將親手感受過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質量留給他們的直觀印象作為一個標準,因此,學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麼質量單位的問題上判斷比較準確。

3、 教師應在在《克與千克》的學習中讓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在教學填寫單位名稱的練習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麼單位比較合適?”的問題時,教師注意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説明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合適”。因為1包瓜子的質量其實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單位來表示的,但是因為1包瓜子的質量比較輕,所以用克作為單位來表示是更加合適的。

整體來説,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但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購買已知500g物品的單價數學問題仍然是有困難的。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8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幹、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密切關係。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願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乾巴巴的數學知識,而是我們為學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學知識有最深刻的瞭解。

4、在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並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9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內容。而省編義務教材中內容編排體系讓是學生在學習二(上)年級學習“千克”的基礎上,本學期再來學習“克的認識”。但人教版實驗教材在內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級將二個內容集中學習。基於對新課程標準理念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省編教材二(下)“克的認識”為基本內容,並借鑑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設計思想和內容。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於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繫,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後,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二)、反思之二——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伊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説一説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説一説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儘管學生沒有説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後,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於學生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教師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後,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儘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並不是很大,但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三)、反思之三——本節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學生竟然會將問題的解決帶着個人的感情色彩,選擇成績優秀的同學,還有的學生只關注到同學的個子的高與低,這些都是我本來沒有想到的。課堂上,終於有學生在教師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師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説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説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麼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與千克》數學教學反思10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會認讀秤上的質量,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1.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體的質量

2.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袋裝1千克洗衣粉、1枱盤秤、兩包500克的鹽、

2、小組準備: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雞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輕的綠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幣、1克的藥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蘭根沖劑、100克的肥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和爸爸媽媽逛過超市嗎?你們一般都買些什麼?有沒有買過水果的?説説你是怎樣購買的?(選好後,拿到秤上秤再付錢)

通過秤稱我們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麼作單位呢?

同學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小強和小麗也到超市裏作了調查,他們找到了什麼?

(一壺豆油,是用千克作單位;一包餅乾是用克作單位的。)

看看數學小精靈想告訴我們什麼?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

二、探究體驗:

1.認識質量單位

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説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還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板書課題

2.認識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這樣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們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靜靜感受,並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裏,比一比哪一小組動作最輕,能做到嗎?請小組長輕輕拿出洗衣粉,開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覺記在心裏了嗎?數學小精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記住了。每一小組還有這幾樣物品:這樣的一袋綠豆、這樣的一袋大米、1包雞精、這樣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樣物品中哪些約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數學小精靈有什麼提示:1將四樣物品分別與1千克的洗衣粉對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品後與小組的同學説一説;3完成後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後坐好。

③請每位小組彙報:你們認為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

④聽了每一小組的彙報,發現大家一致認為這袋雞精約重1千克,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包裝袋上有質量標示)

老師還發現大部分小組認為這袋水果也約重1千克,它又沒有質量標識,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鹽,一手拎着這袋水果覺得差不多重)

你們掂得準不準我還是得驗證一下。老師想請盤秤來幫忙。看這兒,這個盤秤是用什麼作單位的?(用千克作單位的)

當指針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針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組都是西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果然是大約1千克,你們估得真準。像這樣大的一個西瓜約重1千克。

3、4小組都是香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是1千克,你們也估對了。像這樣大的一個香瓜大約重1千克。

第5小組你們是什麼水果?也拿上來驗證一下。看,像這樣的4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第6小組呢?什麼水果?拿上來驗證一下。原來,這樣的3個梨大約重1千克。

第7、8小組沒有水果,但是他們有一筒面,他們認為是1千克,請來驗證一下。果然,這樣的一筒掛麪也約重1千克。你們找得可真準。

剛才有的小組認為這袋大米也約重1千克?你們認為呢?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還有這袋綠豆,你們怎麼沒有選呢?

(感覺比1千克輕)

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果然比1千克輕。

哪些小組找對了?你們找得還真準,請小組長和保管員輕輕收回物品。

(4)説一説:

剛才大家找到了這麼多約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約重1千克呢?

3.認識感知1克

(1)剛才我們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這樣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樣的感覺呢?請保管員拿出盤子,將硬幣發給組員,請大家掂一掂,靜靜感受,把1克的感覺記在心裏,可以嗎?開始吧。

(3)説一説:

有什麼感覺?(非常輕)

與1千克比呢?(1克非常輕,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遠)

對,所以平時我們在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4)找一找:

雖然1克很輕,生活中也有一些約重1克的物品,盤子裏就有一些,請同學們用剛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説説你找到了什麼?(藥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盤子裏還有一些用克作單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藍根沖劑,100克重的肥皂。分別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員收盤子。

4.克與千克的關係

這裏還有一袋鹽,也是用克作單位的,請你讀多少克?(500克)

一袋鹽500克,兩袋鹽合起來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

我們用秤來稱稱看。大家還記得這盤秤是用什麼作單位的嗎?(千克作單位)

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字幾?(數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

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那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對,為了方便人們約定:滿了1000克就用一個更大的單位千克來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請大家跟我讀:1 千克 = 1000 克

5.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什麼收穫?

①今天我們認識了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用千克作單位;

②通過掂2分的硬幣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認識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沒有質量標示的物品怎樣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來稱量)

這位售貨員阿姨正在用秤稱蘋果,這些蘋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認識嗎?(電子秤)

秤是一個大家族,這就是電子秤,家族中你還認識誰?在哪見過它?給大家介紹一下。

 三、鞏固拓展

1.的確秤是我們稱量物品的好幫手,因此我們要會認秤上的數據。

(1)説説下面物品有多重:書88頁練習十八第1題

並説説你是怎麼認讀的(先看單位是克,再看指針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個4千克問:剛才都是多少克,這次怎麼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麼知道的?(這個盤秤是用千克作單位的)

看來我們在認秤時不光要看清數還要看清單位。

(2)你知道他們的體重嗎?書88頁練習十八第2題

(3)填單位:書89頁練習十八第4題

2.你知道嗎?

看到同學們學得這麼好,數學小精靈要送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小知識。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約有2克重。2克重,相當於什麼呀?(兩枚2分的硬幣)那得多輕呀。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約重100千克。100千克相當什麼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個蛋就約重1500克。1500克相當於什麼呢?(三袋500克的鹽)可真重呀。

3.課後調查:

克和千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處,老師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課後小調查。就在書88頁練習十八第3題。

六、課後反思:

實施新課程以來,人們再次提出了“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化”、“學校數學應向生活數學回歸”等口號,生活、活動成為數學課程改革中的兩個關鍵詞。然而,如何把這兩者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得有效,是我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0o9p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