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這是我第二次講授這節課,通過上次大家的指導,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又有了一下變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為在教學《克與千克》後有點感觸,現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為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採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説説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由於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

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説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2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繫,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後,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説一説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説一説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儘管學生沒有説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後,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於學生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後,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儘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並不是很大,但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台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並沒有仔細聽,説我沒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後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説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説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麼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3

一、課前調查與教學效率的關係

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要素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了這些基本要素和具體操作時的一些細節,課堂教學的效率必將提高。《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時,我選擇了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即課前調查法,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後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關係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在注重學生探究體驗的同時,我也兼顧適宜的知識傳授,正確地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關係。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説一説、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學彈簧秤的刻度時,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三、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應是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參與並發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都一定是有效的學習,但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得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怎樣將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創建一種有效的,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無限生機,真正促進學生達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關鍵環節之一。《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就稱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學生不能稱出時,師設疑:為什麼不能?(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太輕了)怎麼辦?接着:請小組合作再想辦法稱出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在組織學生合作時,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教師出示的合作要求是:①自己想辦法②小組交流辦法③小組分工合作稱一稱,説説是怎麼稱出來的?這一環節教師正確地處理好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步驟,用的時機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運用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慮本堂課是否有必要,這個知識點學生獨立解決是否有困難,是否需要合作解決,把握好它的運用時機,千萬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這樣既能解決問題,也讓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論,即最好的教育就是從學生生活習。從中我受到這樣的啟示:在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如《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在學生認識了500克、1千克以後,為了使數學知識密切地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我又傳授給學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這樣的教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認識,學生也不再覺得數學高深莫測,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切實體會到數學離自己其實很近。

需要改正之處:在讓學生認識各種秤時,我運用的教法是知識傳授法。對這一環節的處理,還是以學生體會為主,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再給予撥引導。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立足於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興趣,培養創設情景,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能力。鑑於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本節課的特點。我覺得在以後教學應做到以下二點。

(1)注重在生活中發現知識。

物體的輕重概念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其實早已建立,所以在課一開始,我就通過背一背、掂一掂先喚起學生的這種意識。作為重量單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會用到,將它們和學生已知的重量單位進行比較和聯繫。可以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兩個單位上,激活學生認識克和千克的主觀需求。在認識常用的計量工具這一環節上,通過課件展示各種秤的形狀,介紹各種秤的用途,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認識秤,瞭解它們的用處。

(2).教學應該在實踐體驗中昇華知識。

讓教學內容與物品的重量建立聯繫,爸抽象的重量單位更形象基體化。我讓學生調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組合作先估計帶來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德是否正確,最後還佈置他們幫助父母估計所購買物品的重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昇華重量這一概念。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4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一些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並認識“秤”。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親身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得是否準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的。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能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再通過有獎竟猜活動讓學生估得準確玩得高興。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最後還佈置他們課外到超市瞭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

在這節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提高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5

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發學生髮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繫密切。同時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構建。讓學生在充分的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並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構建,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粒花生米約重1克,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粒花生米約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所以,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繫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6

本節課教學力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化學習新理念,具有以下特點:

一、促使學生走進數學生活,體驗生活數學。

課前讓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課做好準備。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卻往往遠離了生活實際,沒有用心的去感受這一新的數學感念,沒有學生的感性積累,是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某項知識並內化為自身的能力的,因此,我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有目的的去深入實際,到超市調查物品的淨含量,並實際感受其質量究竟是多重,到水果店實際挑選常見的或自己喜歡的水果,稱一稱、數一數,讓一千克變成具體化、數字化、空間化。

二、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前面的實際體驗中都接觸了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課堂z中我採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實際用天平稱一稱1個2分硬幣,四顆黃豆、兩個圖釘和兩枚回形針大約是1克,用枱秤稱一稱2袋食鹽,6個蘋果,7個梨子,1個黃金瓜大約重1千克,再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如説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説説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稱出1千克食鹽,1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梨。

3、採用估測方法。如:在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給他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猜一猜1千克蘋果、梨各有幾個;估估自己的書包有幾千克,文具盒、擦子各有幾克等)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逐步建立質量單位與具體實物的關係。

4、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三、關注過程體驗,激活課堂活力。

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並比較什麼“重”,什麼“輕”。再想方設法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麪條、拿起1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如:1千克蘋果、梨大約有幾個,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藉助對蘋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並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實踐(如稱一稱)、合作驗證(驗證估測的結果)、合作交流(統一估測的意見)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

但本節課後人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如有學生説爸爸的體重是78千克不可能等,説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7

《認識千克和克》這一單元知識點簡單,大多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動手操作中。二年級的孩子,還處在好玩好動的時期,在課上有實踐操作的經歷,自然是十分開心的。縱觀這一單元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課時,讓學生因動而學

為了讓學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幾乎每節課都要讓學生帶物品:蘋果、桔子、雞蛋……於是我將新課和最後的《稱一稱》整合起來,第一課時安排學生帶來家中各種各樣的稱和不同的物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掂物品、稱物品、數個數,並由組員記錄38頁的表格,而我則巡視學生實踐的過程,10分鐘下來,孩子們都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並嘗試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這些重量的大米,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數學課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沒有用隻言片語,卻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下課了,因為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我獎勵他們共同分享帶來的水果。一個孩子跑來對我説:“老師,要是天天這樣上數學課就好了!”

其實,在整合課程上我還有個想法:就是讓學生在科學課時自己來操作一下托盤天平。雖然教參上並沒有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親身經歷感受過的知識,才能在他們的腦海裏建立正確、真實的表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準備利用中午時間安排學生4人合作,稱一稱10克黃豆。

二、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和生活是密佈可分的,尤其是這一單元,每個課時的作業都安排了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數學、用數學的題目。為了讓學生和千克、克有更親密的接觸,我組織學生去菜場、超市進行調查,比如: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去菜場,看看媽媽買的菜各是幾千克,再把你和媽媽買菜的過程寫成一篇數學日記。這樣的作業既是學生樂意的,也給工作繁忙的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親子機會,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語言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當然,批改“調查作業”老師很累的,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閲覽,有的還需要年級組的老師交流,但我們樂此不彼。因為,我和孩子們一樣也經歷了學習的過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裝,也知道105顆桂圓重1千克……此時,我猶如走進了超市,正在享受購物的快樂一般。

三、 迴歸原始的教學方式

自從有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裝備,我們的教學手段也隨之豐富起來。精美的PPT,深情並茂的動畫,給課堂增添了很多的樂趣。可看着孩子們鼻樑上悄悄架起的眼鏡,我總有些心疼他們。

《練習四》的教學,我一改往日的練習課教學模式——做一題講一題,用原始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於是,孩子們把窗簾打開,教室裏頓時亮堂堂的。我先讓孩子們交流學習單: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

3、1千克=( )克。

然後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1—6和思考題,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學“你知道嗎”。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我巡視學生,最後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有的放失的對習題進行講解,高效率的完成了書本練習的教學。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8

課後反思:

這節課是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説一説等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總的來説,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 走進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這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繫。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侷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後。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彙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為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然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説出生活中哪裏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可見,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後,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克和千克的數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 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在數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後,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着濃濃的數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另外,判斷數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説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於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需要在日後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9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質量單位的起始課。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並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看一看、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利用超市購物引出課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體味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與量。然後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克,説明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本節課重點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建立1克的觀念時,讓學生兩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再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然後讓學生猜一猜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最後師生共同演示稱1克重黃豆的過程,並讓學生親自觀察稱重結果,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觀念時,讓學生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千克)的鹽,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質量,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1千克觀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先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三、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後,我讓學生一手掂2袋鹽,一手掂1枚2分硬幣,來對比感受一下它們的輕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四、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進一步鞏固和昇華了質量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這節課中,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

教學千克時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短而少。

2、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0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裏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籤,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並注意觀察商家用什麼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週後,課中彙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説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説一説、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彙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1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回家準備一千克物品的作業,第二天大多數學生帶來了1千克的物品,有帶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説一説對1千克的感受。學生髮言非常踴躍,因為這是他們切身體驗過的。

我還帶來了家裏的電子秤,讓孩子們排着隊上來,每個人都有機會稱一樣物品,要求不能和別人的重複,稱完後大聲告訴大家這個物品的重量。學生非常開心,樂於參與,在自己的切身體驗中感受物體的重量。

不足之處: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參照,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後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於部分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想僅靠課堂上學得一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會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後面的學習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後,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在本節課中,由於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説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紮實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3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説一説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説”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侷限於認知與理性範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數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徵。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脱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4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説一説、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課由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

開學的第一天,從學生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讀出大家對新學期滿滿的信心,對新的知識的好奇和期待!在這樣良好的學習願景和對師生温馨、和諧關係的期待和開始經營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學習了《認識克和千克》的學習。

今年很榮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級,雖然對於備教材這環節感覺容易了些,可面對全新的學生仍不容懈怠。由於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機緊密聯繫,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報到時,我就給大家佈置了學前準備任務:每人準備少量花生米、黃豆粒,一枚2分硬幣、一枚5分硬幣,一粒鈕釦等物品。並詢問或回憶跟父母到超市購物時看到的稱重的工具及購買物品有多重,記錄有關克和千克的相關物品。

教學中學生在觀察了信息窗,聆聽了學生認真讀的四條信息後,思考很積極,提出了許多的問題: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2、150噸有多重;3、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探究價值,看得出學生們的發現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是比較強得!

我們先來解決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問題,在經歷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動中學生們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幣大約重1克,一枚鈕釦大約重1克等;繼而出示並認識天平的構造,演示天平稱硬幣的過程,學生見證了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分硬幣比1克輕一點;5分硬幣比一克重一點;再次演示驗證了一粒花生米約重1克;之後,讓學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幣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進一步體驗一克有多重;之後演示稱一些比一克重或輕的物品,增進學生的感悟,這一環節的學生也體驗活動較為充分。在接下來引導學生:如果物品比較重,我們還用克做單位嗎?由1000粒花生米約重1000克,讓學生讀出1000克,也可以寫成1千克,引入千克,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的質量約是1千克;還有的同學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兩袋食鹽,兩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質量,這些學習資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兩袋食鹽重1千克;接下來,我選擇了讓學生用天平來稱數學課本的質量,得出了數學課本約重245克,從而否定了一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的説法。於是,我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大約幾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於是,我要求4人學習小組中把數學課本羅在一起,輪流掂一掂看4本數學課本有多重,再通過如出示演示稱過的200g的牛奶,幾包牛奶大約重1千克等問題,從而引導進一步體驗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數換算練習環節中,我主要調查了學生的體重,藉助了這項資源進行鞏固練習。第二個調查的是王義軒同學:我的體重是62公斤,同學們居然多還沒有反應,應該立刻大笑起來才對,看來他們還沒反應這是錯誤的,於是,説:看來,王義軒同學需要大家的幫助?於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對了,王義軒的體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幾個同學説了體重,大家從自己體重的數據中明確了千克與公斤、斤與克的換算關係;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麼,1千克=( )斤。學生順理得出了1千克等於2斤,1斤=500克。

在本課克和千克的教學中,我也努力嘗試了藉助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生成資源作為新知探究的載體,在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再次交流思維碰撞中不斷反思學習從而獲得並內化知識。感覺尚不理想之處是有的環節如調查體重,給學生時間用天平稱物品的質量時,放的時間較多,從而拖延了探究時間,使達標練習時間緊張了,未能按時完成。因此在今後,提升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時令人值得高興地實踐是課前活化心腦操的練習及指動遊戲的使用讓學生們得上課情緒得以更高漲,對於新課的期待更顯強烈,表現專注而輕鬆。課中對於學生進行了較及時、恰當的評價讓可以説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思維的積極性和交流更大膽而熱烈了,體現在學生們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合作提出解決問題或是互相提問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記憶如:計量較輕的物體質量用“克”作單位,用符號“g”表示等句子。就湧現出了很多的記憶小能手如:王義軒、王偉傑、張棟樑、趙傳瑞、李新陽等,

欣喜地發現趙傳瑞同學在發現約3粒玉米重1克時,最先發現了3000粒約重1000克,掌聲四起!有不少學生髮現老師體重約50千克,約有20個老師體重1噸;4個小朋友體重約100千克,40個小朋友體重約1噸。今年還有一個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靦腆得他也特別的踴躍,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確,但在給大家講解時有些緊張與激動,説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還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學新發現了詞語,我説ⅩⅩⅩ得左鄰右舍,被另一同學糾正了是左鄰後舍,那時那刻是那麼確切,很有才啊!

在本節課中對於專心勵志語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適時些,全體的參與度可能會更高些!由於教學融合專注力的時間較長,因此檢測評價,智慧提升環節倉促,習題設計及使用方面尚不夠合理充分,這也是在今後的實踐中值得繼續探索的。

標籤: 千克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zow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