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這是我第二次講授這節課,通過上次大家的指導,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又有了一下變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為在教學《克與千克》後有點感觸,現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為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採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説説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由於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

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説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2

克和千克對學生來説是兩個比較抽象的單位,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因此這節課要準備的東西不少。課前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兩分硬幣,一個小小的玩具,自己也準備了不少,比如米粒、黃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為一疊的本子等。心想準備工作較為充分,這堂課應該不錯了吧,但這節課的效果沒有我預想得那麼好。

反思一:在整堂課中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在課的前一部分要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就問:“要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麼辦?”學生答:“用秤稱。”再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圖,雖然很順,但沒有什麼波折,激不起興趣。

反思二: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

反思三:要多給學生鼓勵,哪怕是一個眼神,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

反思四:課堂上怎樣做到收放自如,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鍛鍊。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3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4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説一説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説”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侷限於認知與理性範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數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徵。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脱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5

低年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也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比較抽象。所以在課前我佈置學生到家庭、商場等處找以“克”和“千克”計量的物品,統計結果彙總,然後交流。這樣既能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的認識,又培養了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瑞士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家説:“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雙手實踐的.東西。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針對《克和千克》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改變了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領悟到了知識的情趣。學生手腦並用,在操作活動中高興地認識了“克和千克”。

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掂、估、秤這些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通過“找實物”“稱實物”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讓學生從桌面上稱出約1千克的物品,發現質量相等而數量不等這一角度,進一步深化對質量單位的認識,既把傳授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又有機地滲透了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掂質量”讓學生用肌肉有意識地感覺體驗實際質量。學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後,動手“估”“秤”蘋果、梨、香蕉、雞蛋等,不僅檢驗了操作活動成果,更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後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是華盛頓圖書館牆壁上的三句話。它形象地説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動手操作。學生自主操作、動手實踐,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牢固,推理才能嚴密。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6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於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為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才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了不準確。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7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是導入的設計,1克和1千克的感性認識,還是練習的設計、課後的調查,都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識,鍛鍊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1、教學時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説一説、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wze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