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問題導學:

一 閲讀《論語》選讀提示,瞭解孔子的生平及《論語》相關知識。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潛心致力於古文獻整理,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愛人”,倡導推行“仁政”,且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 “名”;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其深遠。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資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長短不一,前後兩章之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關於書名的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解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lún:編纂。  

【背景剖析】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規則和倫理道德逐漸被顛覆,禮崩樂壞,諸侯割據,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視。孔子對社會的動盪深感憂慮,希望藉助周朝原有的禮儀,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秩序,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反對暴政,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剋制和禮讓的態度調和社會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國弟子學習禮儀,一方面積極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自己的理想。他説:“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躊躇滿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後,升為司空,又升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齊國佔領的魯國的城池,後又誅殺了亂臣少正卯。治理國家僅僅三個月,路不拾遺,四方之客都賓至如歸。齊國害怕孔子執政,會使魯國強大,威脅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給魯君,魯君於是耽於享樂,不理朝政。孔子見自己抱負難以施展,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宋、衞、陳、蔡、齊等國,開始了十四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後只得返回魯國,專心修訂《詩》《書》《禮》《樂》,教授弟子。魯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總的來説,是鬱郁不得志的。這是因為那個動盪的時代,諸侯崇尚武力,大國君主希望通過武力建立霸業,而一些弱小的國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視武力,這樣諸侯之間的戰爭就在所難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禮治”、“文教”,則未免太過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禮,自己“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只能使人感覺很滑稽,不符合時代潮流。理想與現實這樣格格不入,他的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了。

二 語錄體的特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書,主要體式有四種:(1)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2)答問體,即先指出問者及所問問題,然後記錄孔子的回答;(3)對話體,記錄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間的對話經過情形;(4)一邊記敍事情的經過,一邊記錄孔子的言論。

三 文選正音並誦讀:

①木鐸(   )    ②桀溺(   )   ③長沮(    )   ④執輿(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憮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見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輟(    )

四 結合註釋理解文選

1.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2.試歸納每段文選的內容

問題深入:

一 小組互助完成五段文選相關內容。

1 完成練習冊第4頁 基礎梳理 一至七題

2 完成課本第12頁 思考與練習 第三題

二 在理解五段文選內容的基礎之上試對每段文選做簡要評析。

文選1

文選2 

文選3

文選4

文選5

鞏固訓練:

一 自主學習練習冊第4頁 句段賞析 相關內容

二 練習冊第6頁 基礎知識 相關訓練

三 完成下列練習

1.文學常識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春秋後期偉大的    、    ,    的創始人,   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2)《論語》是一部   體的    著作,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內容記載了幾位弟子的話。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論語是“    ”之意。 

3.翻譯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譯文:   

                                                                                

(2)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3)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譯文: 

                                                                                

四 閲讀課本第13頁 相關鏈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2

問題導學:

 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並結合具體詞句分析這幾類人對孔子的態度以及孔子的反應 。

儀封人: 

長沮: 

桀溺: 

接輿: 

丈人:

晨門: 

二  識記並理解下列名句。

鳥獸不可與同羣。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問題深入:

一 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孔子的為人。

  

二 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觀點。       而本文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如何看待孔子與孟子的這種  差別。 (課後P12練習一) 

三 孔子與長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麼不同?(P12課後練習二)

  

四 本文是如何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

鞏固訓練:

一 完成練習冊第6頁 閲讀理解 課內閲讀相關內容

  

二 作為一位中學生,如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葉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xepl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