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瞭解《論語》反映的主要思想。 

過程與方法:誦讀課文,理清各個章節的內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瞭解《論語》反映的主要思想。

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教學難點: 1、誦讀課文,理清各個章節的內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的寫作手法。 

2、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教法設計: 2、自主學習、啟發式、討論法

學法指導: 1、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梳理諸子思想及其爭鳴。

2、通過討論點撥,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方法,讓學生理解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領會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咱們就開始學習《先秦諸子選讀》。那麼什麼叫先秦諸子呢?在這裏所説的先秦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們的著作。

春秋時期,教育開始普及,這時候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叫新士人。他們能文能武,博學多才,多給大夫做家臣。這個階層還包括大批受過教育最終拋進平民階層的沒落奴隸主貴族。新士人有獨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書立説或者發表言論,成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他們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財富。

二、先秦諸子散文概論

先秦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陰陽等,在本課程中,我們將主要學習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簡介。

1、儒家是由孔子開創。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論語》《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創立的學派,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之學並稱為顯學。《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創立的學派。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莊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韓非子》

先秦的諸多經典,都是我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從文體上看,它們都基本上屬於議論文。以它們所代表的文章,對於後人來説,可以説是具有無窮的魅力。這些著作流派眾多,而且其中充滿了卓越的智慧。這一時期就流派風格之多、哲思之深、影響這遠、原創作之強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絕後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論語》:

1、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統治的思想。儒家傳統經典即六經或六藝,即《易》《書》《詩》《禮》《樂》《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造者。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弟子先後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餘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張中庸之道,反對"過"與"不及"。自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2、關於《論語》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資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長短不一,前後兩章之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 

關於書名的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解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lún:編纂。

語錄體的特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書,主要體式有四種:(1)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2)答問體,即先指出問者及所問問題,然後記錄孔子的回答;(3)對話體,記錄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間的對話經過情形;(4)一邊記敍事情的經過,一邊記錄孔子的言論。

四、整體感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五、小結

六:作業:熟讀課文,生字正音並釋義

板書1、儒家是由孔子開創。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論語》《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創立的學派,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之學並稱為顯學。《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創立的學派。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莊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韓非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新授

(一)翻譯第一小節

1、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地長官求見孔子,他説:"君子到了這裏,我都要求見。"見孔子後,出來説:"諸位,不要在乎官職,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要你們的老師成為號令天下的聖人。" 

明確: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借儀封之口,用“木鐸”喻孔子,高度讚美孔子勇於擔當的高尚精神。

(二)翻譯第二小節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pèi)。 (5)之:與。    (6)闢: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8)憮然:悵然,失意。 

明確: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以天下為己任,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三)翻譯第三小節

(1)楚狂接輿:一説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説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説法。 

(2)殆(dài):危險。  (3)趨:快步走。

(4)闢(bì):通“避”,躲避。

明確:既有接輿對孔子品格的虛假尊重,又有讀一孔子人生選擇的譏嘲;既有對孔子的最後規勸,也有對當時執政者的斥責。連用三個“而”表示斥責、貶斥之深。

 表現隱士對現實的不滿,也表現孔子對隱士的尊重。

三、小結

四:作業:習題二

第三課時

一、複習

二、新授

(一)朗讀並翻譯第四五小節

1、後:名詞活用作動詞,落在後面。2、“芸”通“耘”,除草。

3、見:通“現”,使……拜見。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6、其:表示反問語氣副詞。

7、潔:使……潔。        8、亂:使……亂。

9、仕:做官。石門:   10、地名。魯國都城的外門。

11、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二)評析

  1、 過去有一個時期,人們認為這一章中老丈所説:“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勞動人民對孔丘的批判等等。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問題。對此,我們不想多作評論,因為當時不是科學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實,本章的要點不在於此,而在於後面子路所作的總結。即認為,隱居山林避世是不對的,老丈與他的兒子的關係仍然保持,卻拋棄了君臣之倫。這是儒家向來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着精神。

2、“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着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三)、思考問題。 

1、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孔子的為人。 

知道時代不太平,難以實現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夠努力堅持去實現去維護思想的核心'禮'。 

2、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觀點。而本文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知其不可為而為這'。如何看待孔子與孟子的這種差別。 

提示:可以考慮提出者不同的出發點。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與長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麼不同? 

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因為世道太亂,因此躲起來,他們屬於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於去改變,雖然有時候這種努力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但是他的出發點和目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三、問題探索。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於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瞭解,寫一篇小短文,説一説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儒家思想?

四:小結

五:作業 :寫一篇600字的文章談談你是如何認識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wxerl.html
專題